一、个性
个性是指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较固定的特性。包括个人的能力、气质、兴趣、性格等心理特征。一个人拥有独立的思想、独特的情感体验、独特的性格是最宝贵的。所以有的人宁可受到物质损失、精神折磨,也要坚持自己的个性。个性比功名利禄等都重要,而有些人却为了功名利禄自愿抹杀自己的个性。
发明计算机的图灵把瓶子绑在暖气片上,哲学家叔本华将金子藏在墨水瓶里……对此,一些人的解释是,他们小气、吝啬。其实,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他们做事的过程以及他们宝贵的个性。绘画大师张大千常年旅居国外,却一直长袍在身,会说外语却几乎不说。有人说他太保守、太顽固不化;有人说他勇保传统,不失民族气节———以上说法都没说到点子上———张大千的表现只说明他颇具独特的个性。
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人得到一颗白玉珠,万分欢喜。见其上有一小黑瑕,便想用刀将瑕疵削掉。可是削掉一层,发现小黑瑕还在,又削去一层,小黑瑕仍在,于是便一直削下去,结果小黑瑕还在,但白玉珠却完全毁掉了!我们对待个性的闪光点,千万不要像对待白玉珠上的小黑瑕一样。
创造力强的人大多个性也很强。唐代大诗人李白傲视权贵,狂放不羁,自称“酒中仙”。唐代草圣张旭嗜酒如命,每次喝酒,非酩酊大醉不可。醉后,一边狂呼乱叫,一边东跑西颠。之后,常常挥笔疾书,极尽淋漓酣畅之至,有时竟以发作书。醒后观之,犹如神迹,竟不敢相信是自己写的,时人称之为“张颠”。画家陈丹青说,画家是世界上最狂的、最自得其乐的动物。
牛顿在田里劳动时,经常是若有所思,或呆呆地站着,或认真地在小本子上写写画画;晚上躺在床上也是翻来覆去地思考问题,牛顿的祖母和母亲还以为他得了痴呆症。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卡文迪许被称为“科学怪人”,一生总是独来独往,很少与人交往。1849年5月29日是法国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新婚大喜的日子。这一天亲朋好友纷纷前来祝贺,可唯独不见了新郎,众人分头去找,最后终于在实验室里找到了巴斯德,巴斯德正在做化学实验呢!
在世界杯足球赛场上,奔跑着一个个个性十足的足球明星,如梳着50多个小辫子的荷兰球星古利特,每次进球后都跑到角旗附近跳起桑巴舞的喀麦隆已是不惑之年的米拉大叔等等。不知是否巧合,亚洲的球星个性并不鲜明,亚洲的足球水平恰恰也比不过欧美,甚至和非洲相比也有一些差距。
庄子是战国时著名哲学家。一天,庄子的妻子去世了,庄子非但不哭,还拿起一个破盘子边敲边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庄周丧妻,鼓盆而歌”的故事。魏晋时,有嵇康、阮籍等七位文化界名流常赤身裸体聚于竹林中,或畅饮狂歌,或吟诗作画,这七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把个性发挥到了极致。
对于创造力强的人的个性表现,我们青少年最好不要只模仿其表面的形式,因为一味模仿表面形式会显得不自然,机械地模仿形,必使神失,重要的是通过他们的个性风采,去感悟、体会、欣赏他们的个性精神内涵!以下让我们来了解这些创造力强的人的五彩缤纷、奇美瑰丽的个性中都有哪些共性。
(一)创造力强的人大多不拘小节
为什么不拘小节的人创造力强呢?因为这种人过着一种“大写意”式的生活,这种生活余留的创造空间较大。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穿着破烂,不修边幅。一次下雪天,郑板桥正走在路上,忽然被一群书生拦住去路,竞相讥笑。郑板桥说:“你们可不要只重衣服不重人啊。”书生们说:“只要你吟一首以雪为题的诗,我们就放你过去。”郑板桥吟道:“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吟至此时,书生们已笑得前仰后合。板桥吟出最后一句:“飞入梅花都不见。”书生们齐喊:“好诗!”这才把板桥放过去。
当代著名学者、书法家启功穿戴很随意,在饮食方面,启功也很随便,不是很讲究。有一次,启功和一位青年在家里吃芦橘,突然有客人来访,启功马上起身出迎,青年忙帮着收拾桌子。客人走后,启功东瞅瞅西瞧瞧,青年问启功在找什么,启功说“:我刚才吃剩的半个芦橘放这儿啦,现在不知哪儿去了。”青年说:“我给扔了。”启功大叫“:扔啦?”然后到处找,最后在废纸篓里找到了那半个芦橘,用水冲冲便吃了!可能有人对启功还不太熟悉,他就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在我国许多城市都能看到他的书法作品,中山市的“中山市博物馆”几个字便是启功所题。
让我们再重温一下对爱因斯坦的一段精彩描述:“他的白发像充了电一样竖起来,他的衣服随便披在身上,好像还没完全穿好,好像只是为了盖住身体和保暖而已。他穿着卧室里的拖鞋,忘记了穿外出的鞋……”
(二)创造力强的人大都看轻虚名浮利
近代化学奠基人波义耳(1627~1691)不重视贵族头衔,也不要校长荣誉,甚至皇家学会选他做会长,他也谢绝就职。
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一生中曾担任过许多高级职位,在他自撰的墓志铭里却自称:印刷工富兰克林。
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卡文迪许(1731~1810)生前只发表了几篇论文。在他去世后,有人整理他留下的20捆笔记时,才发现他在人类科学事业上作出的巨大成就。
(三)创造力强的人大都酷爱自由,力保独立自由的思想
伽利略从小就爱思考问题,做事从不盲从。1633年6月22日,他被推上宗教法庭,强迫放弃日心说,被判终身监禁。伽利略被迫收回声明、认错。但当他跪着作完皈依声明之后站起来时,他低声自语道:“然而它(指地球)的确在运转!”
一位科学专栏作家曾写过评论说:爱因斯坦是真正具有丰富想象力和独创精神的人。如果他认为他的某种想法是正确的,不管我们其余的人认为是多么奇怪,他都坚信不渝。在这方面他是很顽固的。如果他不具有这种性格,他就永远不可能完成他已经完成的工作,也永远不可能使他正在积极从事的工作获得成功的机会。
陈寅恪所写《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道: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而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所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义,非所论于一人之思想,一姓之兴亡。中外创造力强的人大多珍视思想的独立自由,正如一首诗所言: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在生活中我们尽可能不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毫无主见。“大家咋办我咋办”这种盲从很不利于创造。“文革”期间,众人都不学习了,可个别人仍然不为世风所动继续刻苦学习钻研。“文革”结束,众人无不为自己荒废了十年而痛心疾首,那些保持清醒头脑坚持学习的人,此时已可大显身手,开创事业了。20世纪80年代大兴文人“下海热”,有一位摄影师却偏偏“上山”,“上山”后发现竟有那么多贫困地区的贫困学生上不起学。他跋山涉水,历尽艰险,为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奔走呼号,他拍摄的《大眼睛的小女孩》引发了“希望工程”。这位摄影师的名字叫解海龙。
不少人努力了一辈子也未能有所建树,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个性。没有个性,其作品就没有独特的风格。既然上帝将我们每个人都创造成不同的样子,那就让我们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吧。切莫人云亦云,强求划一,抹杀个性。
二、科学的思维和行动习惯
养成科学的思维和行动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有质疑的习惯。对家长、权威甚至圣人的言论也要敢于怀疑,敢于独立思考。朱熹说“存天理,灭人欲”,结果遭到李贽的猛烈批判。亚里士多德说越轻的物体落地越慢,千百年来无人质疑。终于有一天,伽利略拿着一大一小的铁球,走上比萨斜塔,在同一个高度让两个铁球同时自由落下,结果两个轻重不同的铁球居然同时落地。千年的“真理”被修正了!
我们还要特别注重实验。伽利略用实验的方法证明了亚里士多德的理论的漏洞,并且使周围观看的民众信服了他的观点。面对前人的理论,面对自己的假设,我们要用科学实验来证明其真伪,绝不应该停留在“想当然”的阶段。仅仅停留在“想当然”的阶段,其实也就是迷信的阶段,而所有的迷信都会在科学思维面前、在科学实验面前被击破。只有经过反复的实验和论证我们才可以靠近真理。牛顿的理论似乎是经过千万次验证的绝对真理了,但是爱因斯坦还是发现了它的漏洞,证明了牛顿的理论仅仅在某种特例的情况下才算成立。
从来没有实验和论证习惯的人又会离真理多远呢?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是“跟着感觉走”的。迷信父母、师长、领导、权威、圣人的言论,相信宿命论,迷信社会流行的庸言俗行,奉行“大家怎办我怎办”的行为原则。看到别人拜神,自己也跟着下跪,也许连拜的是什么神都没搞清楚。
生活中人们不会喜欢传闲话的人,而无根无据的闲话往往又很有市场。这是为什么呢?就是有太多听信闲话的人。他们缺乏独立分析的头脑,也没有验证的习惯。所以,有很多谣言杀人、众口铄金的悲剧故事发生。“文革”中的“亩产12万斤”、生活中“红茶菌能治百病”等等谎言长时间被民众深信不疑,原因就是我们缺乏最起码的逻辑思维和实验论证的科学素养。
科学发明需要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使我们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更早地获得成功。所以,青少年朋友要多读书,有意识训练自己,培养和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心理素质要过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往往过分注重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论语》里面说,一个好人的标准就是一个乡的人都赞美他。这样,我们就生怕别人否定自己,嘲笑自己,于是变得畏首畏尾,循规蹈矩,裹足不前。而创造需要我们勇敢,不怕别人嘲笑。其实,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无法阻止他人对我们的看法,甚至别人的嘲笑,特别是在搞发明创造时。
在田径比赛场上,我们看到跳高几乎全部是背跃式的。而谁能想到当年发明这一新跳高方式的运动员遭到了多么激烈的质疑和嘲笑。史蒂芬逊发明火车的时候,遭到了众人的嘲笑,甚至有人骑马和他发明的火车比赛。哥伦布向西航行,富尔顿发明汽船,不知道遭到了多少讥讽,可是他们不管不顾,继续我行我素,结果获得了成功。
所以,喜欢发明创造的人一定要放下心理包袱,不怕被人嘲笑,要敢于“特立独行”。
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许多神话故事充满了精彩绝伦、奇妙无比的想象。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等美丽神奇的神话故事会滋养我们想象的神经。人类的许多重大发明都是以想象为翅膀才得以成功的。其实想象本身就是创造。
正是因为先有了用电听声音这一大胆奇特的想象,所以才有了电话;正是因为先有用电看东西这一大胆新颖的想象,所以才有了电视。
没有想象力也就没有艺术。李白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多么浪漫奇美的想象。郑板桥画了一幅红色的竹子送给友人,这又是何等超凡奇绝的想象。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到达贵州的苗族地区,苗族父老将窖藏多年的一坛老酒献给他。石达开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用手握着插在坛子中的一根空心细竹管开怀畅饮后诗兴大发:“千颗明珠一瓮收,君王到此也低头。五岳抱着擎天柱,吸尽黄河水倒流。”这是何等大气磅礴、痛快淋漓的想象!
美国动画片《猫和老鼠》堪称世界一流,是人类艺术史上一朵瑰丽的奇葩。其成功的一大秘诀就是超凡脱俗、令人拍案叫绝的想象力。比如老鼠撞到树上不是反弹回来,而是将树撞出一个长洞一穿而过;老鼠被压扁了,又立刻站起来走了……美好的想象留给我们的是永远难忘的美好回忆。美国立体电影《少年特工3》中一位女孩的两只辫子高速旋转,如直升机的翅膀一样带着女孩飞来飞去;一头肥猪张开翅膀从天而降。喜剧杰作《憨豆先生》也胜在想象力,憨豆竟可以坐在车顶上开车……
五、保持一颗童心
20世纪80年代有一篇小小说《我们的想象力哪里去了》,说的是一群记者来到一所小学,给小学生们出了一道题目———“‘O’是什么?”小学生七嘴八舌地回答:是鸡蛋,是月亮,是烧饼,是李谷一的嘴等等,不一而足。记者们又来到一所中学,问的是同样的问题,中学生们很坚决地答是“零”,是外语字母“O”。记者们又来到某单位,把同样的问题出给一群领导,领导们面对问题显出异乎寻常的冷静和严肃,半天不作答,然后又看秘书,秘书们看着问题也不敢出声。过了很久,领导们说,这个问题嘛,等我们回去开个会研究一下再答……
一个人童年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好奇心逐渐减弱,这是因为世俗的固执偏见在增多。而创造力强的人,一生都保持着一颗童心,所谓人老心不老。就像大画家吴冠中所说:“我身体已经老了,但心还年轻着。”
爱迪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总是把一些问题看得很古怪,连他的母亲都叫他“糊涂虫”。牛顿也一样,他对苹果落地很好奇,所以有了万有引力定律。
美国麦金利小学校长朱莉·艾丽森对学生们许诺,如果这个学期所有人的阅读课程达到她给出的目标,她就去亲吻青蛙。也许是这个承诺太吸引人了,学生们的成绩没让校长失望,还加倍完成了任务。2005年5月17日,校长艾丽森扮成公主,做好亲吻青蛙的准备。一名同事戴着医用手套,抓着两只青蛙,送到艾丽森面前。这时,450名学生热烈地大喊:“亲青蛙!”“亲青蛙!”在一片欢呼声中,艾丽森吻了它们。更早的时候,这位女校长还吻过一头猪。
在中央电视台2004年的一期《夕阳红》节目里,著名舞蹈家陈爱莲的女儿说:“在我们家,我妈排行老三,因为我们都长大了,而妈妈的心理年龄始终没超过17岁……”
我们总盼望着成熟,一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也常装出一副沉稳老练状,其实这是很有害的。我们都知道,一只苹果成熟了,离老气横秋就不远了,离落地也不远了。青苹果乐园不好吗?一个人成熟了,其朝气、情趣大致也丢失了许多,离保守落后、墨守成规也已不远了,离创造力的丧失也近在咫尺了!所以,有许多艺术家始终保持童心,拒绝世故世俗。
亲爱的朋友,当你偶然看到落日,或者偶尔看到明月,心里已涌不出任何感觉的时候,你一定要提醒自己———你可能已经老了,而拥有一颗童心是多么幸福。
老子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舍德之厚,比于赤子”。圣人道德修到一定境界,便又回到孩童般的本性,他必是最淳朴的,最自然的,最真实的。老子都强调返璞归真,保持一颗童心,可见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思考
1.你最欣赏的有个性的人是谁?他的个性表现在哪些方面?你很有个性吗?表现在哪些方面?
2.你的想象力丰富吗?你曾有哪些得意的想象?
说干就干
拜师学艺,为使本地手艺不萎缩、不失传作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