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的全力推进使课堂教学中所使用的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也随之变得多元化。由重“教”向重“学”转变。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方案的设计;由重点考虑教师的教,转向首先考虑学生如何学习。不少学校在进行生本课堂、生态课堂改革和建设时,教师在设计教案的同时,还设计学生的学案、活动单,使得两者互相配合使用。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这是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结果,特别是课改提出三维评价目标之后,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教学评价的目标,使得教学重心由重视学生学习结果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过程中的实践、方法、问题、体验、效果。由重视对答向重视对话转变。课堂提问的结果往往是求得正确的答案,而课改所倡导的对话不仅要求找到答案,还要让学生表达出与之相关想法、过程、方法,还要求针对学生所反馈出来的问题,采取因势利导的策略,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由重“传授”向重“指导”转变。这些方面的转变对于课堂教学的策略、内容、方法及结构模式自然会产生连锁反应,作为教者必须顺应这种改革的趋势,充分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以最终所达到的教学目的来筹划和实施。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努力推进教育公平
“让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体现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是新课程强调的基础教育的一种大众型教育目标,是为了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求承认并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是育人的活动,应致力于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课堂教学必须实现课堂三维目标的整体实现,而不能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获得。新课程在实施中提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个性化的学习,要求课堂教学要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关注学生全面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为学生的发展而设计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的制订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基础,也是新课程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的教育理念体现的凭借。
教学策略的制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十余年来,经过若干次培训、交流、探索、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策略已经基本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可,并且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实施,按照为了一切学生发展思想所制订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开展教学活动。
教学目标的设计体现全面性。一方面按照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要求制订课堂教学目标,不仅提出知识技能的目标,更强调了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二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考虑到全体学生的发展需要,兼顾到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改变了过去的那些只抓尖子生,或者抓中间带两头的传统做法。
教学过程的设计体现建构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教师简单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在自己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与教师的合作与对话中主动建构的过程。在课改过程中,大多数的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都能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新旧知识的关系、各种技能的培养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科学、自主地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体系。
转换教师的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民主、平等是本轮课程改革实施和推进的基础。要得从根本上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得让学生从师道尊严中解放出来。经过各方面的努力,特别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探索,在这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把讲台的位置让给学生。一些开展以学生自学、研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学校,注意加强课前学生预习、自学、探究,组织教师集中编写与之配套的类似于学案的资料,上课时由学生主持学习成果交流和问题讨论,教师在学生问题解决不了或一些理论问题讲不清楚时,才出面帮助解决问题。
自觉地把自己当成与学生平等中的首席。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变革,教师在课改的课堂上积极营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氛围,主动放下架子,积极为学生创造平等研究问题的条件。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尊重学生在课堂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享有在课堂上应有的权利。比如提问的权利,质疑的权利,保留自己不同意见的权利。当出现一些学生意见相悖的情况时,大多数教师都能冷静反思,即使是学生错了,也能耐心解释,反复讲清道理,改变了过去那种凭借居高临下的身份压服的做法。同时还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知识,允许学生在犯错误和纠正错误中积累更多的经验。
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教师虽然仍然是课堂教学的设计师、课堂教学的编剧、导演,为了在教学中体现课改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应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唤醒自我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充满朝气和生机。在课堂教学现场人们会深切地感受到: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受到诸多的限制,比较拘谨和盲从,而在课程改革后的课堂上,学生被赋予更多的自由和权利,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提高,学习兴趣日渐浓厚,课堂气氛越来越活跃,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课堂教学效果有了明显提高。教师面对思维敏捷、充满好奇、敢于质疑的学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喜、生机和压力;特别是自身素质比较好的教师,能比较多地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敢于进行开放式教学,也乐于与学生互动交流,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师生的关系是默契、平等和融洽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融洽、和谐。教师不再把守讲台、高高在上了,他们已经或正在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注重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注重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课堂上的不当表现已不再是简单、粗暴的呵斥,对学生的每一个进步都给予及时的赞扬和肯定。课改促使每一位教师开始反思,审视自身的教学行为,重新思考教师教学中的成败得失。
课改从“热闹”推进到理性思考。教与学间出现矛盾或问题是由教学这一特殊活动决定的,教师们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深切地感受到,各种与课改相关的教学培训,加上校本教研,已无法解决教学现场层出不穷的问题,面对形形色色的挑战,一般教师都能十分理性地感觉到提高自身素质的迫切需要。进行了学习方式变革之后,40~45分钟的课堂,已经不再是教师的一统天下,随教师角色和学生地位的转换而改变,部分教师挥洒自如、游刃有余,部分教师则力不从心,勉强应对。单凭经验和熟悉教材已远不能适应课改,教师职业的“传道、授业、解惑”有了全方位的体现和拓展。课改在造就更多德高才厚,善于学习、勇于实践的优秀教师的过程中,发挥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和实验,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课程改革的效果,好多的学校、教师,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直接推动下,由课改初期的实验进入到探索课改后的课堂教学规律和特点,研究相关的问题,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上做文章。
注重对学生发展的有效性。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和个体发展,重视教学活动的层次性,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习方法指导上下工夫,把“授之以渔”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
重视教学内容的整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和训练实际,依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对于所要教学的知识进行整合,把课本知识、校本资源、学生生活、课外活动、网络信息等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统筹制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方案。并努力做好知识的迁移和拓展工作,使学生学得新、学得活、学得实。让学生在教学中有所得、有所获、有所感,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
有效调控教学的进程。在课堂教学中,为了调控教学的进度、难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效率的高低作为教学设计的主要指标。一是注意加快课堂教学的速度,增加单位时间内传输和接受的信息量。二是加大课堂教学的密度,增加单位时间内教学和训练的内容。三是控制好课堂教学的难度,过难,学生不理解,是浪费;过易,既降低了教学要求,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是浪费。四是控制好课堂教学的时间,为了减少时间的损耗,在教学中注意做到课前做好准备、准时上课、提炼和浓缩教学语言、精简板书、提高提问技巧、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教学策略的改革上,除了废除注入式,强调启发式教学外,还出现了许多与课改配套的教学策略。有的使用以方法因素为中心的方法型教学策略,有的使用以内容因素为中心的内容型教学策略,有的使用以师生活动方式加以划分的方式型教学策略,有的使用以教学任务和学习类型为中心的任务型教学策略。这些教学策略的有效使用和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也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了保证。
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
十余年课改使得基础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中小学的课堂教学的影响更是全方位的,各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成功的做法,也积累了许多的经验,这些做法和经验预示课堂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也提示我们在研究课堂教学策略和艺术时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倡导终身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我们必须和世界接轨,追求“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的可发展能力的教育。
一个学生在学校中所学到的知识是十分有限的,远远跟不上发展形势的需要。有人曾做过一个测算,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生,走向社会后,在学校所学知识只占所用到的涉及各方面的知识的四分之一(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个比例还会降低)。而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是要在学习化社会中依靠自己的阅读和探究获得的。
教学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是大量的方法性、程序性的知识。作为教师要摆脱考试指挥棒的限制,不紧抠书本上的那点知识,从学生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着想,教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培养他们使用一辈子的综合素养。上海的钱梦龙老师曾经当了一所实验学校的校长,他注重听课、随堂评估,抓紧每个教学和训练环节,不搞什么月考、会考,也不参加上海市区的一些统考。对此,学生家长有意见,并且一直反映到上海市教委去。他仍然我行我素,到了毕业的前半个学期,专门教学和训练考试知识,培养学生应付考试的能力,结果在升学考试时他们实验学校的同学成绩出奇的好。之后的跟踪调查显示,进入中学后,老师都欢迎来自他们实验学校的学生:能力强、思维活、基础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而这些知识的获得,需要教师从根本上与应试教育的那一套告别。
传授给学生终身学习的方法。大量的事实表明,学生终身学习的内容许多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才出现的,而所用的终身学习的方法则是在学校中教师传授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一种对学生未来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授学生能够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作为目标。仅就阅读而言,就有许许多多的方法需要教师们去介绍和讲授,像跳读法、浏览法、批注法、反刍法、提纲法、笔记法等等。此外,像搜集和处理信息等方法,也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后自主学习所必需的。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所必需的素养是这次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毕业后是不是有出息,有很大一部分取决于终身学习的能力的高低。因为走上某一个好的工作岗位的情况很复杂,有的是因为某种机遇,有的是因为某种外力的作用,但是因为没有这种终身学习的能力,或者叫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终肯定是跟不上社会需要。所谓“师傅引进门,修行靠个人”,关键是师傅有没有把学生引进门。
强调教育互动,深入发掘学生潜力
为了体现为了一切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大了课堂教学互动,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学生充当学习主角。学生当主角,教师当配角,这是新型的教育理念的转变。从课改十年的实践来看,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充当主角创造条件,主动把自己置于配角位置。教师虽然处于配角位置,但是绝不能推卸在课堂教学中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