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置沿革志
蓋邑古辰韓地漢唐皆隸州郡明則衞所分焉聖朝定鼎以盛京為留都改衞所為郡縣蓋雖一邑居然馮翊扶風之重矣襟環山海屏翰陪京規畫何宏遠哉作建置沿革志
蓋平古辰韓之地周封箕子於朝鮮地皆屬焉秦為燕人衞滿所據漢平之以其地分隸遼東玄菟二郡魏仍漢舊而統隸於平州晉初因之後為高句驪所據入隋而高麗始大號其地為蓋牟城唐克之始改為蓋州屬安東都護府唐末渤海僭號改置州郡以其地本辰韓改號曰辰州遼改辰州奉國軍設建安縣而統隸於東京金改蓋州奉國軍領湯池建安秀巖熊岳四縣又設復州懷遠軍領永康化成二縣仍總隸於東京元初併州縣置蓋州路後併入遼陽路明洪武九年改設蓋州復州二衞今縣治則蓋州衞地也聖朝定鼎以盛京為留都裁諸衞所悉設城守章京治之順治十年以遼陽為府設遼陽海城二縣而蓋邑附於海城十四年以瀋陽為奉天府康熙三年始分明時蓋州復州金州三衞之地設蓋平縣二十年金州人戶歸旗別設城守章京治之遂以明時蓋州復州二衞之地為今縣治所及云
星野志 【 祥異附】
自甘石有星官之書至費直陳卓而分度不一要以僧一行兩戒之說為定蓋邑在盛京統屬箕尾其分度廣狹靡所折衷存其槩而已夫天道恆與人事相表裏故雖一邑之休祲必書前史缺略有間矣而一二紀載所及亦志五行者所必稽也安可遺歟作星野志
爾雅幽州為析木之次
春秋元命苞箕尾散為幽州分為燕國
史記天官書尾箕幽州
晉書天文志班固取三統歷十二次配十二野其言最詳自尾十度至南斗十一度析木於辰在寅燕之分野屬幽州費直說周易起尾九度蔡邕月令章句起尾四度陳卓言郡國所入宿度以涼州入箕中十度上谷入尾一度漁陽入尾三度右北平入尾七度西河上郡北地遼西東入尾十度涿郡入尾十六度渤海入箕一度樂浪入箕三度玄菟入箕六度廣陽入箕九度
唐書天文志星紀得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析木為雲漢末派山河極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星紀自北河末派窮北紀之曲東北負海為析木析木以負北海其神主於恆山辰星位焉尾箕析木津也初尾七度餘二千七百五十杪二十一少中箕五度終南斗八度自渤海九河之北得漢河間涿郡廣陽及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樂浪玄菟古北燕孤竹無終東方諸國尾得雲漢之末派龜魚麗焉當九河之下流濱於渤碣皆北紀之所窮也箕與南斗相近為遼水之陽盡朝鮮三韓之地
祥異
·祥異附
漢
元封中星孛於河戍 其後漢兵擊拔朝鮮以為樂浪玄菟郡
元鳳五年四月燭星見奎婁間 占曰有土功後築遼東玄菟城
唐
貞觀十八年五月太白辰星合於東井 占曰有兵謀十九年六月丙辰太宗征高麗次安市城
金
天會十三年四月甘露降熊岳縣
元
十八年蓋州大水
延祐三年四月蓋州饑
四年四月蓋州雨水害稼
明
嘉靖二年夏四月大風連日不止損禾苗大半冬金州復州大雪深丈餘人畜凍死者甚眾
皇清
康熙十八年七月地震
康熙十九年大有年
康熙二十年大有年
疆域志 【 形勝附】
王者無分民而有分土故畫疆經野雖一邑必詳焉蓋邑旗民雜處邑令所治守尉所轄廣狹各殊尤所宜釐舉者也若夫負山環海為陪京南障之咽喉倘亦有可稱述者歟作疆域志
縣治疆域
城守所轄疆域
形勝
·縣治疆域
東至榜式堡四十六里自榜式堡東至秀巖河二百四十里俱係蓋平城守專轄秀巖以東係鳳凰城界
西至連雲島十五里海界
南至欒古城二百四十里金州界
北至淤泥河五十五里海城縣界
東南至雞冠山一百五十五里金州界
西南至鹽場堡二百五十里金州界
東北至白土嶺八十里海城縣界
西北至小孤山六十里海城縣界
北至盛京城三百六十里
·城守所轄疆域
東至秀巖河二百三十二里鳳凰城城守界
西至海十五里海界
南至欒古城二百四十里金州城守界
北至海州沙河一百二十里牛莊城守界
東南至雞冠山一百五十五里金州城守界
東北至析木城一百二十里牛莊城守界
西南至鹽埸 【 埸:場】 堡城二百五十里金州城守界
西北至沙河入三汊河處一百三十里牛莊城守界
北至盛京城三百六十里
·形勝附
金史遼東根本之地依山負海其險足恃
元志地實要衝東北一都會
謹按西南渤海環之東北羣山屏列為留都巖邑
山川志
盛京山海奧區而蓋邑為萬山環拱百川朝宗之地聖天子加意輿地之書有司皆登巖陟巘躬親探訪凡前代輪蹏罕經簡編所未及者靡不登諸紀載偉哉表裏河山允壯陪京形勝於萬年矣作山川志
鐵塔嶺 城東五里相傳有鐵塔飛去今以石為之
七嶺 城東七里
八嶺 城東八里
白谷山 城東十里
張郎寨山 城東十五里
王寶山 城東二十里
牽馬嶺 城東三十里
柴家峪 城東三十里
方家山 城東三十里
李二嶺 城東五十里
大王寨山 城東五十里
胡家峪 城東五十里
馬鬣峪 城東五十七里
莽家峪 城東六十里
石門嶺 城東七十里明設關於此今廢
連雲峪 城東八十里
葦子峪 城東八十里
七盤嶺 城東九十里
哈達山 城東一百里清河發源於此俗呼哈達哩
秀才嶺 城東一百里
蘭姑嶺 城東一百五里石嘴河發源於此
剉草峪 城東一百十里
瓦子堂 城東一百十里
龍爬峪 城東一百五十里
貓兒嶺 城東一百六十里石佛溝金州畢利河俱發源於此
鵰山 城東二百五十五里
仙人嘴 城東二百六十里
石佛溝 城東二百七十里自石門至此俱蓋州章京管轄
長嶺 城東南十里
松山囗咼山 城東南十五里
竈突山 城東南二十里眾山環遶一峰屹立故名俗呼娘娘廟山
片石崖 城東南二十里有石獨立
陽關嶺 城東南三十里上有高麗城
雁窩山 城東南三十里上有高麗城
戴家峪 城東南三十三里
瓦房峪 城東南四十里
滾馬嶺 城東南五十五里沙河發源於此
斷流山 城東南七十里
閻家閘山 城東南八十里
棃兒山 城東南九十里
哈什蟇嶺 城東南九十一里
赤山 城東南一百里日入山有赤光故名
趙家峪 城東南一百五里
長嶺 城東南一百二十五里
搭連嶺 城東南一百三十七里
布霧山 城東南一百四十里峯巒高峻常有雲霧畢利河發源於此俗呼步步山
一面山 城東南一百五十二里
雞冠山 城東南一百五十五里沙河發源於此
冰峪 城東南一百八十里祭祀溝鷹納河發源於此
駱駝山 城東南二百里
蓮花山 城東南二百里上有天門石室羣峰疊翠秀若芙蓉俗呼蓉華山
夾河山 城東南二百里上有古堡
栗子山 城東南二百二十里即祭祀裏
自冰峪至此係蓋州章京轄
閻家峪 城南十三里
十道口山 城南十五里
名口嶺 城南二十五里又曰鳴珂嶺
清涼山 城南二十六里
分山 城南四十里
絲拉鋪山 城南四十里
棗兒峪 城南五十里
饅頭山 城南五十里
王小兒山 城南五十二里
黃哨山 城南七十五里
蘇子峪 城南九十里熊岳河發源於此
鐵場山 城南九十里即李官墳山
石棚山 城南九十里上有石棚可容數人
龍門湯山 城南一百里
小龍口山 城南一百里
石囗子山 城南一百里
鈀犂山 城南一百里欒古河發源於此
舞鸚哥嶺 城南一百二十里
萬家嶺 城南一百二十里浮渡河發源於此
上馬石山 城南一百二十里
老虎峪 城南一百二十五里浮渡河發源於此
刺榆山 城南一百三十里
安孛羅山 城南一百三十里復州河發源於此
徐家大嶺 城南一百三十里
大龍口山 城南一百五十里
得利山 城南一百六十里上有得利嬴城
東屏山 城南一百八十里按明一統志有明山在復州衞東十里謂高麗王之子曰東明葬其上疑即此山
琵琶嶺 城南一百八十里俗呼爬爬嶺
欒古山 城南二百四十里
團山 城西南十里
兔兒島 城西南十五里
伴仙山 城西南十五里明天順中有道士號黃花老人居此修煉
數年乘鶴而去故名
套裏山 城西南二十里
灰山 城西南二十里
望海臺山 城西南三十里
望海山 城西南四十里遼史熊岳山即此
聖井山 城西南四十里上有石穴闊深尺許其水常滿汲之不竭
火石山 城西南五十里冷水河發源於此
兔兒島 城西南七十五里
石棚窪 城西南九十里
鉛礦山 城西南九十里
五十寨山 城西南一百十里
西屏山 城西南一百六十里
花山 城西南一百七十二里
碧山 城西南一百七十五里又名黑山
復嶺 城西南一百七十七里
駱駝山 城西南一百八十里窰河發源於此
磨盤山 城西南一百九十里
孤山 城西南一百九十五里
雙山 城西南二百里
北汛口山 城西南二百里
娘娘宮山 城西南二百十里
長生島 城西南二百二十里上有塔
清泉山 城西南二百三十里
南汛口山 城西南二百四十里
白狼山 城西十里
清風山 城西十五星 【 星:里】
連雲島 城西十五里明設關於此有戍兵今廢
紅花峪 城西北八里
三塊石 城西北十里
謊糧堆 城西北二十里相傳唐征高麗乏糧夜築土堆覆之以米以示敵
平山 城西北四十里
牛心山 城西北四十二里
邋遢山 城西北四十三里俗呼拉拉山
小孤山 城西北五十里
野狐山 城北二里又名銀錠山
觀家山 城北七里
青石嶺 城北十里舊設關今廢
螞蟥嘴山 城北二十里
孛羅山 城北三十里
碭石山 城北四十里
官帽山 城東北三里
虎鬬馬峪 城東北十里
石城山 城東北十三里一名高麗城山相傳內有龍潭朔夜見月按明一統志唐太宗征高麗土人居此以避兵
楊鬍子山 城東北十八里俗呼楊鬍子溝
花兒山 城東北三十里上有樹一株高丈餘遠近望之大小如一不知何名開小白花其葉凌冬不凋犯之者輒病土人神之
招軍嶺 城東北三十里
點頭山 城東北三十五里
獅子峪 城東北四十里
塔兒峪 城東北五十五里
三道嶺 城東北七十里
盤山 城東北八十里
白土嶺 城東北九十里
五重河 城東二百二十里源出海城縣分水嶺東南流經秀巖合鳳凰城杓子河入羊河俗呼五道河
祭祀溝 城東二百二十里源出冰峪東南入石佛溝河
石嘴河 城東二百六十里源出蘭姑嶺東南入五重河
石佛溝 城東二百七十里源出貓兒嶺東南會祭祀溝入鶯納河
鶯納河 城東南二百二十里源出冰峪流至鳳凰城鐵山東入海
沙河 城東南一百六十里源出鷄冠山流至小松島東入海
畢利河 城東南九十里源出布霧山貓兒嶺兩處流至歸服堡東入海
清河 城南二里明一統志云源出蓋州衞分水嶺西南流經城南名州南河又西流合淤泥河入海今按河源出哈達山流至連雲島入海
沙河 城南三十五里即堝頭河源出滾馬嶺流至望海山南入海
冷水河 城南四十里源出火石山北荒甸泉西流入海六月長寒
熊岳河 城南六十一里源出蘇子峪流至兔兒島入海
浮渡河 城南九十里源出萬家嶺老虎峪流至鉛礦山北入海即鐵場河
新安河 城南九十五里源出新安鋪南入浮渡河
窰河 城南一百七十九里源出駱駝山荒甸流至復州入沙河
復州河 即沙河城南一百九十里按明一統志有沙河源出復州衞東得利嬴城山流經本衞城南合麻河入海今按河源出安孛羅山流至北汛口入海
麻河 城南二百三十五里源出鈀犂山西流入沙河俗呼欒古河
淤泥河 城北五十五里按遼史遼陽縣在漢浿水縣北浿水亦曰泥河一曰蓒芋濼水水多蓒芋之草明一統志從之乃又以朝鮮大通江為浿水似兩浿水矣今按淤泥河源出海城界內之聖水山流至迷真山西散漫荒甸則此河或即古之浿水遼史之蓒芋濼而今淤塞或朝鮮界內別有浿江俱不可考相傳為唐太宗征遼陷馬處
城池志 【 屯堡附】
蓋牟在唐世號堅城豈非以地形要害使然與今縣城仍明舊蓋猶唐遺址也境內故墉舊壘亦多遼金郡邑之區倘加意生聚使煙火桑麻相接固陪京一大都會哉作城池志
縣城池本明蓋州衞城也洪武五年指揮吳玉因舊土城修築九年展築南面磚石包砌週圍五里八十八步高三丈五尺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八尺門三東曰順清南曰廣恩西曰寧海鐘鼓樓在城中衢今按其城週圍七里零三步城仍舊池淤
境內屯堡附
齊家塢 城西南五里
大王寨 城西南十里
博樂村 城西南十五里
輝莊屯 城西南二十里
望海寨 城西南三十里
海山寨 城西八里
海套山 城西二十里
紅花峪 城西北三里
三塊石 城西北十里
柳樹屯 城西北五十里
背陰寨 城北一十三里
青石嶺 城北十五里
朱家店 城北二十五里
孛羅鋪 城北三十里
商家台 城北三十五里
田家屯 城北四十里
橋頭鋪 城北四十五里
夏家屯 城北五十五里
鐵嶺屯 城北五十五里有堡週圍一百九十步城壞
虎鬬馬峪 城東北十里
花兒山 城東北三十里
周鐵溝 城東北三十里
獅子峪 城東北四十里
郎君寨 城東北四十五里
白家寨 城東北五十五里
蔣塔寺 城東北五十五里
白家寨堡 城東北五十五里係土堡週圍一百三十五步
湯池堡 城東北六十里係土堡週圍一里二十步
白哥莊 城東北八里
麻麻莊 城東八里
八嶺 城東八里
張郎寨 城東十五里
王寶山 城東十五里
煖泉 城東二十里
團店 城東二十里
地榻里 城東二十五里
房家屯 城東三十里
牽馬嶺 城東三十里
樂水堡 城東四十里
胡家峪 城東四十里
犂兒嶺 城東六十里
榜什堡 城東六十里
新秀巖城 城東二百四十里週圍一百步一門惟餘土基
舊秀巖城 城東二百五十里週圍二里三百四步西南二門按金志陞蓋州大寧鎮為秀巖縣即此城壞
磕頭寨 城東南十五里
松坨山 城東南十五里
龍灣 城東南二十里
窩羅圈 城東南九十里
馬官寨 城東南一百里
華國坨 城南八里
上河寨 城南十里
嚴家峪 城南十三里
魚鱗鋪 城南十五里
後安平 城南三十里
沙缸臺 城南三十五里
前安平 城南三十五里
箥箕寨 城南三十五里
駝頭鋪 城南三十五里
官屯 城南四十五里
汾山 城南四十五里
黃旗鋪 城南四十五里
冷水鋪 城南四十五里
文家屯 城南四十五里
司喇鋪 城南四十五里
雙臺 城南四十七里
瓦房峪 城南四十八里
頂山堡 城南五十里三面週圍一里十五步城壞
熊岳城 城南六十里按遼志盧州置熊岳縣金改屬蓋州元省城週圍三里九十九步南北二門
古城 城南六十里週圍八十五步城壞
城東寨 城南六十里
棗兒峪 城南六十里
蘇子峪 城南六十里
黃哨 城南六十五里
商家臺 城南七十里
鋪司堡 城南八十里
歸州堡 城南九十里週圍一里八十八步按遼志遼太祖置歸州金省即此城壞
新安鋪 城南一百里
新鮮屯 城南一百一十里
五十寨堡 城南一百十里週圍一里一百二十六步一門
永寧監城 城南一百二十里明初隸苑馬寺嘉靖十四年苑馬寺卿楊最以石甃之高一丈五尺週圍三里八十步池深一丈五尺闊一丈二尺今按其城週圍二里二百五十三步門三東曰寅賓南曰日永西曰聚泉萬曆五年建
煙臺寨 城南一百二十五里
復州城 城南一百八十里按金志遼置復州懷德軍金因之元省明置復州衞洪武十五年因舊址修築永樂四年指揮蔡直包砌週圍四里一百八十步高三丈五尺門三東曰通明南曰迎恩北曰鎮海今廢衞隸縣
鹽場堡 復州西南六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四十五步南一門
欒古堡 復州南六十里週圍一里二百十三步一門明設關於此今廢
抹落歪 復州西南八十里
楊官堡 復州西三十里週圍一里一百四十五步
娘娘宮 復州西三十五里
白沙洲 復州西三十五里
接官亭 復州東北三十里
黑塔鋪 復州東北三十五里
南縣 復州東北四十里
關梁志
蓋邑萬山綿亙眾水分流故昔人據險立關因川成梁皆要害之衝防邊守禦之地也國家尊奉天為陪京蓋為內地屬邑關梁祇仍其舊而已要地或因時為重輕而建置所自或有宜詳者歟作關梁志
連雲島關 按明一統志在蓋州西十五里今廢
石門關 按明一統志在蓋州東十里今廢
青石嶺關 城北十二里山勢綿亙鑿山通路入南為形勝險隘之處縣出入必由之路
欒古關 復州南六十五里金州交界處
聖旭橋 城東門外
惠風橋 城南門外
清河橋 城南門外
小石橋 城西南二十里
堝頭河橋 城南二十五里
張果老橋 城南四十里石有驢跡
仙人橋 城南五十里
新安河橋 城南六十里
熊岳河橋 城南六十里
大石橋 城北五十五里即淤泥河橋
真武橋 復州東門外
沙河橋 復州南八里
北清渡橋 復州西南四十里
驛遞志
國家設郵驛以通使命往來郡邑皆慎其事期無誤公也今蓋邑非往來之衝而前代置驛皆省檄書傳送一二鋪司事耳鋪遞既列其數而其舊址亦存以備考稽云作驛遞志
鋪兵五名
北路在城鋪二名 康熙二十年以前南至金州尚有六鋪鋪兵十二名自二十年金州歸旗將南路十二名裁去
四十里田家屯鋪二名
二十里耀州鋪與海城縣各設一名
明時廢驛附載
在城驛
熊岳驛 城南六十里
耀州驛 城北六十里
五十寨驛 城南一百二十里
遞運所四
一在在城驛西 一在熊岳驛西
一在耀州驛南 一在五十寨驛西南
復州在城驛
欒古驛 復州城東南六十五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