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别的男孩,他的特别之处,跟他住在同一个镇子上的人几乎都知道。
他第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从来不梳头。他额前有一绺头发高高向上翘起,而其他部分则横七竖八地生长着,那乱蓬蓬的样子,就像一个大鸟窝。如果他把身子藏在草垛里,只露出他的头发,鸟儿们准会哗哗地飞来。
因为这个缘故,小伙伴们给他起了个绰号,叫”扬·比比扬“。
比比扬自己似乎也很喜欢这个绰号,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这个名字,逢人便说自己是扬·比比扬。至于他原本叫什么,恐怕连他自己也想不起来了。
镇子上别的男孩都戴帽子,只有比比扬头上什么也没戴。
上待不了一分钟,便会弹落到地上,或者不翼而飞。
哪怕是刚从裁缝店里拿回来的新衣裳,不到一天工夫准会又脏又破,上头净是五颜六色的东西,还有泥点子,有时甚至还被撕开了一道一道的大口子,远远一看,还以为是一个小要饭花子呢。
扬·比比扬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总不肯穿鞋子。无论是炎热的夏季,还是寒冷的冬季,他总是光着那硬得像盔甲似的脚板”扑通扑通“地在地上走来走去。那出奇宽的硬脚板根本不用担心被什么东西扎破。
由于常年风吹日晒和别的一些原因,他膝盖上的皮肤粗砺得常常裂开口子,稍稍用力一碰,准会糊满鲜血,他似乎毫不在意,从来就没有人见他为此掉过眼泪,甚至连一句喊疼的话儿都没有过。这还不算,比比扬还用又长又尖的指甲在自己腿上刻上他的绰号“扬·比比扬”,就像磨尖的粉笔写在黑板上似的,特别显眼。
比比扬可怜的父母在儿子身上可没少花心力,父亲在田间终年为全家人的生计辛苦劳作。他们几乎天天叮嘱不争气的儿子,让他不要再惹麻烦了。
但是母亲的眼泪也好,父亲的巴掌也好,在比比扬身上起不到一点作用。他总是调皮惹事,对父母的话根本就不理睬。
比比扬的父亲只好放弃对儿子的管教,把心思放在他唯一的产业——葡萄园上。能有什么办法呢?父亲总要为一家人的生计着想。而比比扬——他们辛辛苦苦供养着的儿子,却从来没有替家里操过什么心,甚至连家里那头辛苦驮柴的毛驴也赶不上。
当然,比比扬的父母从不奢求他动手为家里做什么,只要他不调皮,两位老人就倍感宽慰了。为了让自己心爱的儿子能走上正道,将来多少有点出息,他们什么话都说尽,什么办法都用完,但全都是泼到鸭背的水,刮过耳边的风,收不到任何回应。于是父母心灰意冷,也就不再对儿子抱什么希望,索性由着他去了。
父母的放弃管教正合比比扬的心意。他干脆连学也不去上了,像个小无赖似的整天在外头东游西逛。镇上的大人担心他把自己的孩子带坏了,都不让孩子们跟他来往;伙伴们也不愿意跟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叫花子玩了。
比比扬并不在乎伙伴们的态度,他能自得其乐。他住的小镇边有一道塌了半截的墙,很久了都没有人去修理。他觉得烦闷的时候,就坐到那上头,找一大堆石头堆在屁股后面,手里握一块,要是有狗从他面前跑过,他就扔石头砸它;要是来个小娃娃,他就伸手一把摘下?
从他面前经过的吉卜赛人他也不放过,他往马驮的袋子里丢石头,还走到马车旁,对着马龇牙咧嘴地做鬼脸,把马吓得咴儿咴儿直叫,他却站在倒塌的墙上,看着惊慌失措的人们和受惊的马,拍着手哈哈大笑。
比比扬就这样自己找着乐子寻开心,看到被他捉弄的人一副懊恼的表情,他常高兴得手舞足蹈。等他玩腻了这些,他就到镇子的集市上闲逛,在摆摊赶集的人群中挤来挤去,还觉得挺来劲儿呢!
文章开头一句就点明比比扬是个“特别的孩子”,究竟如何特别呢?这就吸引读者阅读下去。然后通过很多事实列举,说明比比扬令父母感到无比沮丧和绝望,而不得不放弃对他的管教;镇上大人们也厌恶他,不让自己孩子和他来往。这样一个“坏孩子”,整天无所事事,也没有朋友,其实他的内心也是孤独的,这就为日后“小魔鬼”走进他的内心做好了铺垫。
“用自己最好的时间和最好的创作心境”为孩子们写作。
——(保)埃林·彼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