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05000000005

第5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御註曰:孔子不居其聖,乃所以有德。體道而有得於己之謂德。王顧等云:有德則遣其失,不德則遣其得。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拳拳服膺而不敢失,是未能化者也,故於上德為有間矣。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

以者,用也,謂無用於為也,下同。上德者,至德也,無為而已。

下德為之而有以為。

此必思而後得,必勉而後中,乃行而未至者之事也。以其尚滯於有為,故未能全乎至道,此皆釋其所以為上德下德之分也。

上仁為之而無以為,

仁者心之德,愛之理,專言之則可包四者。此非指統體之化而言,故於上德為有差等。然化者靜,雖為之而無用於為也。

上義為之而有以為。

義者事之宜,而有割截之意,故次焉。

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仍之。

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實以忠信為本,而尚繁文則末也。今日為之,則是徒其文以彊之。有不肯從,則繼之以攘臂,而末流有不勝其弊矣。老子時當尚文之極,故獨言之也切,蓋欲以無為自然之道化斯民也。此三者只言上,而下者已不足言矣。攘臂謂攘除衣袂以出臂也。仍,繼也。溫公云:仍,引也,字或作扔。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道體混然,乃天地人物之所公共也。人體是理,而得諸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初非道之外別有所謂德也,但既謂之德,則有上下倫卞之分,乃不若道之徧該,故不德射德之至,而全體是道矣。若夫執而有之,則下德之未能化,而失乎道之全也,故曰失道而後德。《關尹子》曰:彼可得者,名德不名道是也。蓋德之名顯則道之名泯,仁之名顯則德之名泯。愈趨愈下,而所尚亦愈偏矣。《莊子》曰:道隱小成。信哉。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徇文之極,故其本質漓,而末流則亂之所由生。孔子所以欲從先進,皆此意也。

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

此用智者之事也。謂役智以求明,或臆度而屢中,然終不能以周知,適所以蔽其自然之明覺,乃愚之始也。《孟子》亦曰:所惡於智者,為其鑿也。蓋蔽於華藻,則不能全大道之純素,非愚而何?

是以大丈夫

有高世之見而不徇流俗者,謂之大丈夫。

處其厚不處其薄,居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處、去,並上聲。盍亦反其本矣。文定曰:世人視止於目,聽止於耳,思止於心,故樂其有得於下而迷其上。喜薄而遺厚,釆華而棄實,自非大丈夫,孰能去彼取此哉。

右三十八章 河上名論德。此章明全德而勸還淳。或問:道德五常,其有辨乎?其無辨乎?何用之異也。曰:烏乎無辨,道則統體者也,德則隨其量之所充而得諸己也。

道猶混然之元炁也,德猶年與時之名也,仁義禮智猶春夏秋冬之號也。全是四者,則曰一年。得其仁之盛,則曰春,禮曰夏,義曰秋,智曰冬,各得其實之謂信,故每季土旺一十八日,猶此義也。有仁之義,則生中有殺,義之仁,則殺中有生,如二月榆死,八月麥生之類也。其於天下也亦然。《皇極經世書》曰:三皇以道化天下,五帝以德教天下。三王以功勸天下,五伯以力率天下。三皇同仁而異化,五帝同禮而異教,三王同義而異勸,五伯同智而異率。是知三皇之世如春也,五帝之世如夏也,三王之世如秋也,五伯之世如冬也。老子與關尹相遇之時,其當秋冬之交,蓋欲以貞固之道,化斯世而復於春乎。或曰:其序不同,何耶?曰:經世有因有革,故依順布之序,此言名邊之流弊,故全用革。如《化書》云:仁不足則義濟之,金伐木也;義不足則禮濟之,火伐金也;禮不足則智濟之,水伐火也;智不足則信濟之,土伐水也。然則居實處厚,乃信之實,又所以為始之終,終之始者歟。郭德元嘗問於朱文公曰:老子云: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孔子又卻問禮於他。不知何故?文公曰:老子曉得禮中曲折,蓋他曾為柱下史,於禮自是理會得,所以與孔子說得如此好。只是他又說這箇不用得亦可,一似聖人用禮時反若多事,所以如此說。如禮運中、謀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等語,便自有這箇意思也。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其致之一也。

夫一即道也,自古固存,故云昔也。凡物各具而道未嘗異,故曰一也。天以之清,地以之寧,神以靈,谷以盈,萬物以生,侯王以貞,其各能政乎當然之分者,皆一之所為也。溫公曰:以事言之,常久不已,所謂一也。

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侯王無以貞而貴高將恐蹷。

蹷,其月切,顛仆也。天之所以清明而職生覆,地之所以寧止而職持載者,得一也。苟無以清寧,則鈴有缺裂震發之變,由失一也,然一未嘗失,故云將恐,蓋致疑之辭也。且一之為物,無去無來,奚得喪哉?直炁數之或餘或縮,莫能稱是一之所為耳。故《陰陽書》曰:天裂者,陽氣之不足,君德之衰微。地震者,陰氣之有餘,臣道之失職。如晉惠帝元康中,天裂數丈,殷然有聲。周幽王二年,三川震,岐山崩,蓋此類也。乃至神所以謂之神者,以其靈而已,而其所以靈則得一而已,苟無以靈,則是其靈已息矣。歇,息也。谷無以盈,則不能受而應,亦有所窮矣,故曰竭也。萬物則資一以生,失之則滅。侯王無以貞,則是失道不能以自安,而國家不可保矣。雖然一非無也,特外邪客氣或有以蔽其正爾。首言天者,形之大也。終言王者,天地民物之主也。惟王能全其一,以為天下正,則天地位而萬物育矣。碧虛子曰:會歸戒于王侯。是也。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此其以賤為本邪?非乎?

穀,美也。邪音耶。文定曰:夫一果何物哉?視之無形,執之不得,亦天下之至微,此所謂賤且下也。侯王以孤寡不穀自稱,言得一以為之本也。

故致數譽無譽,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琭音祿,玉貌。珞字當作硌,音洛,石貌。數,入聲,速也。謂不能牧謙以賤為本,而欲速政貴高之譽者,是數譽也。如此則過情之譽暴集,無實之毀隨至,是無譽也。然亦復不欲如玉之貴而不能賤、石之賤而不能貴也。蓋惟不倚於一物,則不可得而毀譽貴賤矣,此苟非得一者孰能哉。

右三十九章 河上名法本。此章贊一之功用至大,而終則告以毋執於一也。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反靜者道之所以動,體弱而用實彊也。言動不言靜,言弱不言彊,乃互文以見意,而體用之義亦明矣。謂復乎靜有以立其體,然後動之用所以行,語其體之寂然無朕則弱矣,而其用之遠而不禦亦彊矣。此雖體用動靜周流無間,然而動也必本乎靜,用也必源乎體,故元化之工則藏於冬,乃所以蕃於春。為學之道,則精義入神,乃所以為政用之本也。

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此又以生物之義證之。謂凡物皆自氣化而形生,乃生於有矣。然原其始之所以生,則道也。而道初無形容聲臭之可即,故曰生於無也。

右四十章 河上名去用。此章明崇體以致用也。或云道以靜為正,故動則為與道相反矣。若爾,則是以道為專屬於靜矣。殊不知動靜者,氣也。而道則宰制乎動靜,而不囿乎動靜者也。或云反常合宜,乃道之動而應變,此顯權也;以弱自守,乃道之常用,此顯實也。而有生於無,則權實泯矣。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

道非形聲,不可見聞,惟上士所稟純靜,見識超越,故一聞無疑,如空即空,造次不違。中士之見,可上可下,故或信或疑。下士則智不足以明,信不足以守,莊子所謂高言不止於眾人之心,故大笑之也。

故建言有之:

謂古之立言者有曰,下文皆勤行之狀也。

明道若昧,

惟照了精微,故遺形去智而含光不耀也。

夷道若纇,

夷,平也。類,盧對切,絲之不勻也。高下俱融,與物無際,然以俗觀之,則若有節類而不可取以為用也。

進道若退,

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無為,故若退也。

上德若谷,

上德不德,若谷之虛。

大白若辱,

忘色相者,能納汙也。

廣德若不足,

廣而有所限量,則非廣矣。惟德至廣而不自以為足,故能廣也。

建德若偷,

潛修密行,立德而不自衒也。《玄綱論》云:功陰則能全。亦此意也。

質真若渝,

渝,羊朱切,變也。質真,純素也。惟文質兼備,則不執於一,故隨物變而內不失其真,外若渝也。

大方無隅,

隅者,角地也。大方無畛域之可窮,故無隅。

大器晚成,

積之久者發必洪,故大器則不速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經云聽之不聞名曰希,故大音希聲。經云無象之象,故大象無形。此雖超乎視聽之表,然而冥冥之曉,無聲之和,亦何嘗不昭昭然於見聞之間哉。是皆中士之所以若存若亡,而下士之所以大笑也。此十二者乃道之或隱或顯、寓於事物者也,而道之大全,則隱於無名焉。

夫惟道,善貸且成。

貸,施與也。成,謂物賴之以成功也。

右四十一章 河上名同異。此章言道之大全,中下難知。蓋道無形無名,故不可以有為之功而致其極。惟能沉港涵泳,則道自來居,此道之所以善施與萬物,而成其全之無私也。是以古之學者為己而終至於成物者,體此道也。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朱文公曰:道即《易》之太極,一乃陽之奇,二乃陰之耦,三乃奇耦之積。其曰二生三,猶所謂二與一為三也。其曰三生萬物者,即奇耦合而萬物生也。若直以一為太極,則不容復言道生一矣,此與列子易變而為一之語正同。所謂一者,形變之始耳,不得為非數之一也。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凡動物之類,則背止於後,陰靜之屬也,口鼻耳目居前,陽動之屬也,故曰負陰而抱陽。如植物則背寒向煖,而沖氣則運乎其間。又統而言之,則神陽而質陰,神運於中曰抱,質見於外曰負。氣則動陽而靜陰,乃濟之以中和,而充乎形質,為神所乘之機也。溫公曰:萬物莫不以陰陽為體,以沖和為用。文簡曰:陰陽氣偏,及交會而氣和,是二之交焉而三,三之徧焉而萬者也。

人之所惡,惟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

惡,去聲。溫公曰:滿招損,謙受益。所以去甚泰,就中和也。

人之所教,亦我義教之。彊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彊,平聲。苟知損益之義如此,則人之所以設教,亦宜皆以我坤和之義教之,是知彊梁者妄之極,而終至於不得其死。尤當知警而不可從也,故曰吾將以為教父。父者,本也。且教乃師道,然師則尊而不親,父則尊而又親,是以言無隱情。如《易》曰:無有師保,如臨父母。即此意也。今專曰父者,教道主尊嚴也。

右四十二章 河上名道化。此章言道寓於陰陽而生萬物,亦莫不以沖和為用也。

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於無間,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間,去聲。惟道無形,故曰至柔。惟物有質,故曰至堅。馳騁,猶運化役使之意。道之妙物,皆以無形而鼓舞有質也。夫道體無有,化生眾形,泰山秋毫,待之成體。故其入於物也,初無閒隔,又道體圓攝,無之與有,並囿其中,混然無間,是則道在物中,物在道中,皆無間也。人能體之則相得性融,廓然無為,而利益不窮矣。文定曰:聖人惟能無為,故役使眾彊,出入羣有。

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矣。

希,罕也。王輔嗣曰:至柔不可折,無有不可窮。以此推之,故知無為之道而有益於物也,夫孰能過此哉?

右四十三章 河上名徧用。此章贊虛柔無為之有益也。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

身者,神之合,豈不親乎?名者,實之賓,其可尚乎?況身一而已,外物無窮,苟棄身而徇名,役一以求多,愚莫甚焉。蓋人能弘道,故身者道之本也。文定曰:若夫忘我,則身且不有,況名與貨乎?

得與亡孰病?

溫公曰:得名貨而亡身,與得身而亡名貨,二者孰病?文定曰:不得則以亡為病,既得而病,失又有甚焉。

是故甚愛必大費,

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皆甚愛之迷也。

多藏必厚亡。

無藏則無所亡。開元註:甚愛名者必勞神,非大費乎?多藏貨者必累身,非厚亡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惟審於內外之分,則知止知足,而無得失之患,故能安於性命之常,亦何殆辱之有,所以可長久也。漢之二疏,曾事斯語。

右四十四章 河上名立戒。此章明去偽全真則可久也。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

敝,毗祭切,敗壞也。體至道之大全,而盛德若不足,故其用愈久而愈新也。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道備於己而有若無,實若虛,故積愈厚而用愈不窮。此兼用而言,下則略文也。

大直若屈,

惟量之大,故直而不肆,初無涯涘之可窺,然於正己以矯物者觀之,則若屈也。

大巧若拙,

其功用至於參贊化育,雕刻眾形,而體則無為,故若拙也。

大辯若訥。

離語默而萬理昭融,超見聞而重玄了悟,故若訥也。

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動屬陽,靜屬陰,故躁勝寒,靜勝熱,然皆未免於一偏而有所對待。若夫清靜者,則御六炁之卞,乘天地之正,動未嘗動,靜未嘗靜,而動靜一政矣,故為天下正。

右四十五章 河上名洪德。此章言體大道之全而為天下正。或云苟成而不若缺,盈而不若沖,直而不若屈,巧而不若拙,辯而不若訥,是躁之不能靜,靜之不能躁耳。夫躁能勝寒而不能勝熱,靜能勝熱而不能勝寒,皆滯於一偏也。惟泊然清靜,則非成缺辯訥之所能定,而後無所不勝,乃所以為天下正而能成其大矣。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卻,與部同,除去也。糞,治田疇也。戎馬者,備戰之馬也。郊者,二國相交之境也。以內言之,心君泰然,則卻返氣馬以培糞其本根,反是則意馬馳於外境矣。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究其根本,原於縱欲。文定曰:匹夫有一於身,患必及之。侯王而為是,必戎馬之所自起。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黃茂村曰:一性之內,無欠無餘。人能安之,無適不足。

右四十六章 河上名儉欲。此章戒貪求之貽害;貴知足以為常也。

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

天地萬物同出於道,反身而誠,萬物皆備。溫公曰:得其宗本故也。

其出彌遠,其知彌少。

溫公曰:迷本逐末也。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不為而成。

蓋清明在躬,無為而已。溫公曰:至理不易也。

右四十七章 河上名鑒遠。此章言有真知之明,則可以超見聞之域,故無為而化成也。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矣。

開元註云:因益以積功,忘功而體道。

故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取者,取而化之也,蓋克已復禮而天下歸仁之意。黃茂村曰:無所不知,而後可以言學,故學欲日益。益者已化,然後可以言道,故道欲日損。然益者可以進,損者不可彊損,而未能兼忘其損,未為損也。直須瞥地脫落,前後際斷,乃至無為之地,故能無所不為,而應用不窮,施於天下,綽綽然矣。

右四十八章 河上名忘知。此章言損有集虛,其益無窮。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

惟聖人無我,故其心不滯於一,而物來順應矣。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矣。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矣。

御註云:舜之於象,所以善信者至矣。人之有生,同具此理。聖人於人,莫不皆以善信遇之,此聖人之德量也。蓋善不善、信不信在彼,而吾之善信未嘗渝,此聖德之善信矣。苟善善信信而絕其不善不信者,則豈所謂常善救而不棄哉。

聖人之在天下,惵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惵,圖協切,憂勤貌。為,去聲。渾,與混同,胡本切。天下之善惡信偽,皆未知所定,聖人則惵惵然為天下渾心,蓋欲融化其異而混合其同,故無善惡,無信偽,皆一以待之。彼方注其耳巨,以觀聖人之予奪,吾皆以嬰孩遇之,若保赤子,此聖人之誠心也,則彼亦將釋然而自化矣。皆孩之意,謂不生分別也。

右四十九章 河上名任德。此章明虛心而應物,均養以自然之德。

出生入死,

性無生死,其出入乘炁機耳。故是炁之伸,則萬物出於機而謂之生;是炁之歸,則萬物入於機而謂之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也動之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十乃成數,故舉為例。蓋謂自生至壯,乃炁之伸,生之徒也,於十分之中居其三焉。自老至死,乃炁之歸,死之徒也,於十分之中居其三焉。人之生也,自壯及老之間,乃動而入用之時,亦十中居其三焉。苟動失其正,則用壯從妄,皆動之死地矣。經云物壯則老,是謂不道是也。夫何故者?設問之辭也。以其生生之厚者,答之之辭也。謂由其益生欲厚而不能忘我,是以逐於妄而之死地耳。蓋惟溺於食生,則必有死為之對,而於不屬生死無所對待之一者,反昧矣,故經云:惟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也。或云妄念芸芸,乃生生之甚也,亦通。苟能主靜以養虛明,則動未嘗離靜,而動靜兩忘,乃善攝生者之所為也。文定云:生死之徒以十言之三者,各居其三矣,豈非生死之徒九,而不生不死之道一而已乎?不生不死則《易》所謂寂然不動者也。老子言其九不言其一者,使人自得之,以寄無思無為之妙也。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措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兕音似。《山海經》云:兕出湘水南,蒼黑色。《爾雅》云:形似野牛而一角。蓋聞者謙辭,不敢自道也。夫反流全一,攝念歸無,乃善· 攝生者。關尹所謂忘精神而超生是也。如是則一亦不立,故其天守全,其神無部,物無自而入焉。所以數不能拘,患不能及,生地且無,安有死地哉。故曰至人無己,與道同體。

右五十章 河上名貴生。此章明善攝生者,以至無為宗,故能遠患害超生死也。然為之說者不一,如河上公、韓非、碧虛子、葉夢得、林東皆以四支九竅為十三,而動靜屬於生死,昧者自戕自賊,動與惡會而之死地矣。若是則死之徒與動之死地者皆無以別,況是特形耳。其所以動靜者,豈由此哉。杜廣成以十惡三業為十三,又有七情六欲之說者。李文愁曰:腎為坎,生門也。心為離,死戶也。皆一周十二辰,消而再始,是為十三,且遺其動之死地之十三。開元註、孫登、司馬、邵、王、曹皆曰:十人之中,各有三人焉,大率謂柔弱以保生者十中有三,剛彊以速死者十中有三,又志愛生而不免趨死者亦十中有三。曹曰:修長生者生之徒,修寂滅者死之徒,枉縱之人全以嗜慾動作,皆趨死地焉。蜀趙氏又以五行生死數為十三,其說以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巳亥獨居四之訣起數,如水生於申,申數七,死於卯,卯數六,合十三也。餘可例推,此乃合生死之數而為十三,則經文當云生死之徒十有三乃可矣。黃日:水之成數六,火之成數七,為十三。雖近註多取此說,然矢口成書,豈必若是,況五行而獨舉其二,且棄生數而獨取成數,果何謂乎。又有出腎水而入於心,為出生入死者,且引張平叔陰裹十三,陽中六七之詩為之證。所謂攝生,則是取坎之實以點離虛,至於無死地則變成乾體矣。其說似通而實非經旨。文定曰:用物取精以自滋養者,生之徒也。聲色臭味以自戕賊者,死之徒也。二者既分生死之道矣,吾又知詐而不知息,知言而不知默,知思而不知忘,以趣於盡,所謂動之死地者也。而清源子之說亦然,但死之徒與動之死地亦若無別,愚所以獨明是炁之伸屈為生死之徒,而以入用為動之死地也。蓋仙道貴生,故方生之炁陽也,況乎天。鬼道貴終,故已退之炁陰也,死乎地。人道貴心#1,則可以生可以死,故入用之氣中和,況乎人。至所謂不生不死之一,則非數而數以之通,不用而用以之成,乃屍乎道。此其所以周流乎三者之問,而非三者之所能拘也歟。猶《經世書》三用而一不用之意,亦三以死天地人而一況道也。故以元亨利貞之交為交數,其貞與元之間,有無之極也,是以無數。故無數則存乎荄核乎,前輩以康節為得老子之旨,信哉。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莫之爵而常自然。

道為萬物母,德乃道之在我者也。在天地為天地之德,在聖人為聖人之德。道則始之所以生生者,德則牧養羣眾而不辭。非其德則萬物不得遂其生,故云畜也。物者,皆道德之所以形見者也。勢者,萬物之理相因而成者也。如是,則烏得不知崇其本哉?所以莫不尊道而貴德也。夫受命於天則為天子,受命於天子則為諸侯,有所受命,則出命者能卑賤之。而道在萬物之先以制其命,果孰能爵之乎?惟予奪不屬他人,故常自然,而所以尊且貴也。

故道生之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長,上聲。此八者皆大道之元功,而不有不恃不宰,皆出於無我,此乃德之至,深矣遠矣,故曰玄德。八者之義,則資始之謂生,包涵之謂畜,遂其形之謂長,字其材之謂育,輔其功之謂成,終其時之謂熟,保其和之謂養,護其傷之謂覆。首言德畜之,而此則皆歸於道,蓋莫非道也。首言道而終歸於玄德者,苟不至德,則至道不凝焉,其實一也。

右五十一章 河上名養德。此章言妙本應感生成之旨,明萬物尊道貴德之由,次美生育之功,終贊忘功之德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未有天地,自古固存,而物各資始以生,故謂之母。原乎始既得其母,則體斯立矣。又當察其未嘗不在乎有物之中,則几資於道而生者,莫非子也,故反乎後以知其子,則用不窮矣。既知其子,又不可迷本逐末,故告之以復守其母。人惟體乎無為自然,而純亦不已,則萬物萬事亦各自得其所,此外初無別法,亦非有意於守也。所謂應物者化,在躬者神,如斯而已矣。蓋道之體混然,則萬殊之所以一本,故得其母以知其子。道之用無窮,則一本之所以萬殊,故知其子而復守其母。夫如是,故能混本末精粗為一致,而原始反終,死生無惑矣,故云沒身不殆也。

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易》云:兌,說也。蓋心意愛悅則染著也。門者,諸根之門也。曰塞曰閉,則告學者守母之行也。謂慎言語,節飲食,閑情念,葆神炁,視聽以禮,動靜以和,此皆所以養形而養德也,是以終身不勞而有成。苟或反是,則捨其內而專務於悅外,故終身役役而不救。

見小日明,守柔曰彊。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謂襲常。

遺,唯季切,貽也。惟道無形,不可以目窺,可謂小矣;不可以力得,可謂柔矣。察之精而不為物所蔽,故曰明;守之專而不為物所奪,故曰彊。學者潛心體察,放下玩味,則涵養之功得矣。又見與守是用功處,明與彊乃效驗處。明者,體也。光者,用也。言靜存之體既立,則動察之用必行,猶明之光照物,體不傷而用不窮。然又須和其光而不耀,冥其慧於無知,則退藏於密而殃咎不能及矣,如是之謂善傳襲真常之道也。夫德愈盛則心愈下,既到此地,自無遺殃之患,此為學者語也。

右五十二章 河上名歸元。此章明返本還元之道。或云始者炁也,凡人受炁以生,則炁為母,而神則寓於炁,故為子。母子相守則神安炁專,此亦入道之初機也。

使我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惟施是畏。

大道坦然,無從無適,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無所施設作為而已。今欲介介然有知,行於大道,是此心先有所倚著矣,故惟如此施為,是可

畏也。蓋前章既勉人以守母之行,

故此又戒人以有為之害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徑。

好,去聲。《定觀經》云:背道求道,怨道不慈。蓋好捷徑,則終無可至之理。

朝甚除,

朝者,國主所居之地。甚除謂多用也。而心君之多思慮也亦然。

田甚蕪,倉甚虛。

謂內無所儲也。若以身而言,則田,三田也。倉則精氣所藏之地也,如胃為太倉之類。

服文釆,帶利劍,厭飲食,資財有餘,是謂盜誇。非道也哉。

厭,多也。此皆不務修內而反矜施其外,是誨盜也,夫豈大道之行也哉,此傷嘆之辭也。溫公曰:服美不稱,食積不厭,故曰盜誇。所以有此誇者,豈非本欲行道而更鑿以政失哉。

右五十三章 河上名益證。此章言有知不足以明道,好徑不足以行道,及以未證為證,未得為得,皆非道也。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

惟道範圍天地,流行古今,該上下而不拔,周萬化而不脫,陰陽之相代,故新之相易,猶子孫相承而不窮也。學者必先建中以立其本,則實無所倚而不可拔;抱一以專其守,則實無所執而不可脫。及德盛而利他,則後覺之所宗,乃至源深流長,傳之後世,愈久而愈親也。溫公曰:不拔者,深根固柢,不可動搖。不脫者,民心懷服,不可傾奪。不輟者,享祚長久是也。

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豐;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真則不偽也。餘則綽然裕如也。長者無不及也。豐者無不足也。普者無不徧也。蓋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治人,然修之身,此理也。推之家國天下,不外乎是而已。溫公日:皆循本以治末,由近以及遠也。

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國觀國,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觀之之道,其則不遠,豈假他求哉。蓋物分雖殊,一本而已,以此觀之,莫不然者。此意當默契於語言之外。開元疏云:以修身之法,觀身實相,本來清冷,有見既遣,知空亦空,頓捨二偏,迥契中道,可謂契真矣。

右五十四章 河上名修觀。此章明修身以及物。修之彌廣,則所及彌遠。致知格物,不外乎此。

含德之厚,比於赤子。

含懷至德。如嬰兒然。

毒蟲不螫,猛獸不據,攫烏不搏。

螫音適。攫,厥縛切。搏音博。虛舩觸舟,雖惼不怒。全天之人,物無害者。碧虛曰:毒蟲蜂類以尾端肆毒曰螫,猛獸虎豹類以爪拏按曰據,攫鳥鵰鶚類以羽距擊奪曰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

,子垂切。《說文》云:赤子陰也。文定曰:無執而自握,無欲而自作,是知精有餘而非心也。

終日號而嗌不嗄,和之至也。

號,戶毛切,啼也。嗌音益,咽也。嗄,所嫁切,聲嘶也。文定曰:心動則氣傷,氣傷則號而嘎,故知心不動則炁和也。

知和曰常,

曹曰:和者,生理之常。知和則純粹靜一,歷萬變而不失也。

知常曰明,

由明乃能見,此常久自然之道,亦必能常,然後其道愈明,故知常則明莫加焉。

益生曰祥,

刻意有為皆曰益生。祥者,妖也。達真子曰:祥者非其常也。文定曰:生不可益而欲益之,則非其正矣,是妄作也。經云不知常,妄作凶是也。

心使炁曰彊。

心動則不能專氣以玫柔,乃彊之始,是失其赤子之心矣。

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

已音以,止也。益生使炁皆失自然之道,是徒速其衰老也。苟知不合於道,宜早已之。

右五十五章 河上名玄符。此章首以赤子明自然之本體純粹混然,所以物莫能窺,故雖握雖號亦莫非出於自然也。末則戒其纔有絲毫作為之心,則失其自然矣。黃茂材云:古本無嗌字,而嗌不嘎,《莊子》之文也,後人增之。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至道之真,語默不足以載,惟親證者知之。

塞其兌,閉其門,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義見四章及五十二章。蓋內外交養,默與道會而不異於人也。

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此言有德者之為如此。惟其周而不比,執而圓機,以應無窮,故不住乎一境,豈情計之所能及哉。此夫子所以發猶龍之嘆也。

右五十六章 河上名玄德。此章謂悟道者忘言無執,故內外兼治,混合大通,所以貴也。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

文定云:古之聖人柔遠能邇,無意於用兵,惟不得已然後有征伐之事,故以治國為正,以用兵為奇。夫天下神器,不可為也,是以體道者惟廓然無事,雖無心於取天下,而天下歸之矣。

夫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謂失無為之治而多忌禁,則民將舉措失業而機械生。若以身喻天下,則心為君,炁為民。而拘小術,鑿私智,溺多岐,縱六賊,故不能無為也。文定云:人主多忌諱,下情不上達,則民貧困而無告矣。利器,權謀也。在上無為,使民無知無欲而已。惟上下相欺以智,則民多權謀,而上益眩而昏矣。奇物,奇怪異物也。人不敦本業而趨末仗,則非常無益之物作矣。患人之詐偽而多出法令以勝之,民無所措手足,則日入於盜賊矣。

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此自然之應,而無為之成功也。

右五十七章 河上名淳風。此章明無為之治。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

悶,吁音,莫奔切,寬裕無為之象。夫有德者,其於義分,莫不截然明白,而其量則寬洪,故為政以德,則不察察於齊民。雖以俗觀之,若不事於事,然民實感自然之化,乃所以為淳和之至治也。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惟不知修德以為為政之本,而專尚才智,乃欲以刑政齊民。然民未可以遽齊,苟務在於必齊,則必有所傷,故缺缺也。此所謂害生於恩,禍福倚伏,正猶是矣。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孰知其極?

謂禍福相因,莫知其所止極也。

其無正邪?

若然,則果無正定之理耶?

正復為奇,善復為祆。民之迷也,其日固久。

惟世人迷於小察之近情,而不知正道之大全。故不能安於至正,而反為奇以為正;不能循於至善,而反為祆以為善。及其所應既差,又不知反求在我之所感,而乃貴其彼之所應者,此皆迷失正道日已久矣。亦猶為政不能以悶悶之德量容之,而反務於察察以為善與正,殊不知若此則是本欲全民而反致缺缺矣,故下文舉聖德以勸修也。開元註云:眾生迷執,正者復以為奇詐,善者復以為妖異,故禍福倚伏,若無正耳。

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惟行方而德圓,故無割截之迹。

廉而不劌,

劌,居衛切,傷害也。清而容物,故不劌。

直而不肆,

大直若屈,所以不肆。肆,布列也。

光而不耀。

復歸其明也。是四者皆悶悶之政也。蓋聖人惟恬淡無為,而方康直光之用,自整然於其中而人不知,使天下各安其性命之情,而不陷於一偏,所以無割劌肆耀之過,而禍福何有哉。

右五十八章 河上名順化。此章欲使民去智與故,循天之理,以祛其近見之惑也。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九重修仙录

    九重修仙录

    一个是土生土长的仙源之地原住民,即坚强又勇敢还很刚毅。另一个是来自现代的宅男大学生,又猥琐又懈怠还很疲懒。这样截然不同的二人竟然会在机缘巧合之下成为了生死兄弟?!在命运的驱策下,二人又不得不再度基情携手,一同闯荡这片浩大无垠又危机四伏的仙侠大陆。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被仇恨遮蔽的双眼能否重见希望曙光?被尘封住的历史能否揭开面纱?是天定的宿命?还是人心的算计?命运之门已经打开……
  • 魔帝邪妃么么哒

    魔帝邪妃么么哒

    穿越就穿越吧TM也太倒霉了吧穿越到兽肚子里去了还被裹成蛋生下来了生下来也就算了谁告诉我这美男咋这么妖孽啊“娘子,为夫等你三天三夜了呢”“谁是你娘子,本姑娘清白都被你毁了。。。”“娘子,以后谁欺负你,直接灭他满门。”。。。。。。
  • 我的司考之年

    我的司考之年

    “司法考试”是一场孤独的战争。即使你胸有成竹,即使你胆识过人,但在考场上你依然要孤独的去面对。“孤独”可以说是司考的代名词。“爱情、亲情、友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财富!“爱情”可以给我们带来甜美;“亲情”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友情”可以给我们带来力量。司考中的爱情、亲情、友情是什么样的?爱情、亲情、友情又能给司考带来什么?一个年轻人是如何从这些情感中逐步成长,逐步自我完善。从激情澎湃到波澜不惊,从自我幻想到自我超越的全部过程。这就是我要给大家带来的《我的司考之年》!
  • 维多利亚女王传

    维多利亚女王传

    本书记述了维多利亚女王的一生,反映了女王的精神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不但可以看到一位被称为“欧洲的祖母”、有血有肉的女王。她尽忠职守。颇具治国之才;她忠于丈夫,对子女要求严格,堪称一代女性楷模。她开创了英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日不落帝国”时期,成就了前无古人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转向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阶段,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充分发展,所有这些都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 盛世红颜:王妃风华倾天下

    盛世红颜:王妃风华倾天下

    一纸谋逆证据,将她和她的家人打入万劫不复的深渊,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她跌落人间。从此,世间再没有了皇亲国戚之后李心妍,纵横江湖的女杀手年惜素横空出世。一场倾国之战,让他与他的家人阴阳两隔,惊才绝艳的不败少年将军战神自此淡出朝堂。从此,少年英才的不世功勋只有在茶余饭后被人遗憾提起,而江湖第一大派凌霄阁应运而生。敛锋芒、避事故,当同样不幸的两人宿命般的再次重逢,因童年的不测而停止的命运之轮再次缓缓转动。——“是他,让我明白,世间除了仇恨,还有别的更有意义的事情存在。”——“是她,支撑我活下去。”既然命运让我们逃过一劫成为了漏网之鱼,那么我们就让这山河变色,祭奠我们曾失去的所有吧!
  • 爱钱的兄弟

    爱钱的兄弟

    “爱”“钱”的兄弟每一个人都是一粒金或是一粒砂,但是开始的选择权往往在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手中,我们是自己命运开始的掌舵人,但是无论是金还是砂都有爱,有“爱”的地方就会有“钱”的出现。“爱”和“钱”到底是仇人,还是家人。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没有什么大的才能,没有超凡的超能力,也没有穿越,但是过着酸甜苦辣五光十色的人生,在别人眼中或许是平淡的、失败的、可惜的,可是他却感觉幸福着。
  • 百折千回之再世不为仙

    百折千回之再世不为仙

    他和她被打入凡间的原因没人清楚,那是和玉帝的私谈。玉帝最爱的小公主和最宠信的战神,从此只为普通人。待我轮回百世,方可再世为仙。可是经历这么多风风雨雨,却只愿于你长相厮守。世人只知仙人尊贵,却谁知仙家中人羡慕人间烟火,轮轮回回,却只愿……再世不为仙……我愿做一只蝶,盘旋在你的肩头,从清晨到入夜;我愿做一棵树,庇护着你的阴凉,哪怕我会被太阳灼伤;我愿做一粒沙,随风远去,却还只有你放不下;我愿做一朵云,在天上静静的看着你,已然足矣……我愿随你流浪天涯,只要身旁有你;我愿许你富贵荣华,只要你会开心;我愿陪你背叛世界,只要你的一点柔情;我愿允你永不背叛,只要你还在这;我愿和你落花逐水,只要你还在等我……
  • 白色眷恋

    白色眷恋

    因为不满皇马6比2的比分,中国青年律师沈星怒砸啤酒瓶,结果电光火石间,他穿越成了佛罗伦蒂诺的儿子,且看来自09年的小伙子如何玩转03年的欧洲足坛
  • 约定:非凡女总和少当家

    约定:非凡女总和少当家

    “你终究是个女人。”细腻的声音再次响起,从失去他的那刻开始,她发现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这点,她已经做不到了。“上官...”不堪的她一身血迹,实为狼狈。
  • 惑说

    惑说

    惑,他是谁?尹。惑,她是谁?蓝倾。惑,他与她是什么关系?……尹,帮我拿到那个。嗯,你要,我给你。傻瓜!你为什么这么傻!别哭,哭花了脸就不好看了。……尹,他该死!嗯,那么就让他化为飞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