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显非一因。谓五蕴等与此真如定非是一。一有何过。真如应非无漏无分别智境。即五蕴故。如五蕴等。又此真如应非总之共相。即五蕴故。如色受等。有二比量。如此应知。然入真观。一一物如。皆须了达。即观自相。言共相者。从加行说。唯识亦有。应如彼说。
论曰。此即显空至离一异相。
述曰。结颂第三句也。其颂第四句上三句一一通用。如文可知。
论曰。所知空性异门云何。
述曰。此问第二门也。
论颂曰。略说空异门至法界等应知。
述曰。旧论曰众名。今显梵本但言异门故。又此真如不可说体。约假名辩故。此但应言异门。以前颂明不得体故。上一句立宗。次二句第四句三字列名。下二字劝知。法界等者。旧论云法身等。然本无法身言。译家增语。然对法第二有七名此中有五。出彼无我性空性。般若经说有十二名。出彼九名。谓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虚空界。不思识界。合真如有十六名。此中五名。对法所出二名。般若所出九名。今言等者。等取十一。以颂自言是略说故。
论曰。略说空性至此异门义。
述曰。释颂大纲。寄征起颂。
论颂曰。由无变无倒至异门义如次。
述曰。释前异门所诠义也。第一句中。由字通下五义。是第三啭。替故字第五啭。但由无变说为真如。等一一应通上三句烈名。下一句次属。
论曰。即此中说至无转易故。
述曰。释真如义名。此中说所知空性。通下四义皆应说之。真者不虚妄。如者常义。如唯识说。
论曰。由无倒义至依缘事故。
述曰。释实际名义。由此真如非四七等倒所依所缘之事故。名实际。旧论云。非种类及境故。此言依即彼种类。
论曰。由相灭义至一切相故。
述曰。释无相名义。诸相。谓十相佛地论等说。谓色声香味触生异灭女相。离此相名故立无相名。
论曰。由圣智境义至所行义故。
述曰。唯识第八及此下说。胜义有三。一义胜义。谓真如。依主释。此所说是。二得胜义。谓涅槃。持业释。三行胜义。谓胜道。有财释。以胜为义故。
论曰。由圣法因义。
述曰。法是如果。谓诸圣法此是彼因故名法界。界是何义。即是因义。
论曰。无我等义如理应知。
述曰。解颂等字。旧论众名虽有等字。义中不释。此即释之。如对法等解余名也。
论。云何应知空性差别。
述曰。将解第四差别之门。寄问起也。
论颂曰。此杂染清净至净故许为净。
述曰。成差别中有五颂。初一颂染净差别。次四颂所知差别。此即初也。第一句正解差别。第二句释差别因。第三句显差别喻。第四句结成净义。由此真如自性净故名为客染义。许净简不极成随一过等。
论曰。空性差别至二清净。
述曰。释第一句颂立差别宗。
论曰。此成染净至说为清净。
述曰。释第二句成差别因。
论曰。虽先杂染至成无常失。
述曰。释外伏难。显性是常。生起水等第三句喻也。谓有难言。如若先染后成净者何不无常。今答不然。无无常失。
论曰。如水界等出离客尘。
述曰。此释不成无常过失。为初宗因之同法喻。如水界有尘。如金有垢。如太虚空有云。皆是客尘。非性成染。后去尘已非性成净。名为无常。又水界等虽暂有垢。非体不净。为先宗因之同法喻。
论曰。空净亦然非性转变。
述曰。此举法合谓立宗言。所知空性可成染净差别。有垢故。颂中由字即是因。诸有垢无垢者。皆可成于染净差别。如水界金。空性性非染。暂有客尘故。如金空。又空性非无常。以性净故。如空等。此中三比量有宽狡。然水界者水大。然水及金皆体无常。非性无垢。今取少分为喻故无过失。
论曰。此空差别至无性自性空。
述曰。自下明约所治差别。空成十六。将释下文。先烈能治。然此与显扬第十五十六空同。般若初会有二十空。加此散空自相空共相空不可得空自性空。自中无散空即彼无变异空。以诸善根尽未来际相续无断名无变异。名异义同。然复此论别加相空。七十七说十七空。谓一切法空。相空。无际空。内空。无所得空。外空内外空。本性空。大空。有为空。毕竟空。无性空。无性自性空。胜义空。无为空。无变异空。空空。加此无所得一个空。然第二会大般若说十八空加此。第三会说十六空。然与瑜伽所治稍别。所以者何。
论曰。此等略义云何应知。
述曰。上来第一烈空。自下第二别释空义。此中有十六空。等余经论所有故说等字。大般若经第一会说二十空。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空。无变异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第二会明十八空。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第三分中第一卷明十九空。此十六空上加所缘空增上空乐无空等。第三分中第十卷当四百八十八明十六空。名与此同。佛自广解。与此稍异。应勘会之。亦应勘第一第二会此相当处。此中诸文离合有异。义亦不增。释中有四颂分为二段。初三颂明十四空。后一颂明二空。二空。是前十四空性空。前约能诠设故十四。后约空性明以有二。七十七说亦与此同。
论颂曰。能食及所食至故菩萨观空。
述曰。初一颂明八空中。一颂明三空。后一颂明三空。故成十四。然第一颂末有一空字贯通八处。第二第三俱第四句各结上三空。皆准此释。
论曰。能食空者至即是外空。
述曰。先牒文而后申义。此二空约处为论。纵在身之内外。随处而说立二空也。能食者受用义。所食翻此。
论曰。此依身者至名内外空。
述曰。此亦牒文后申义也。前二空约别六处。今此空约总一身。集前二法以成身故。
论曰。诸器世间说为所住至名为大空。
述曰。唯约外器。即在四处。先申义而后牒文也。上来四空皆真知境。次有一空空能观心。
论曰。能见此者至说名空空。
述曰。此内处等四空是所见。见此空智名能见。能见空之智亦空故说为空空。而智缘空起。但说为空。此智亦空故名空空。此上五空皆依主释。内身之空乃至空之空故名为空空。与瑜伽同。
论曰。如理者至名胜义空。
述曰。如理之体即是胜义。胜义即是法性真如。胜之义故。今言如者。义当于胜。称理知故名如实行。行者有为。简无为法名如实故。又言理者。义当于义。是如实行所观境故。此如理即空名如理空。是持业释。但言如理如胜义释。胜之义故言胜义空。故持业释。亦同瑜伽。此约诠说名胜义空。彼约体说名无性自性空。
论曰。菩萨修行至及无为空。
述曰。此据约菩萨为得有为善法故观空释。瑜伽约无色界空相。据空相释有为空。据义各别。无为同此。此之二名亦依士释。有为等之空故。即观二为空。为二故别观空。皆作此释。
论曰。为于有情至毕竟空。
述曰。为有情故别观于空。观所为有情为空。此有情等毕竟不可得故。毕竟即空名毕竟空。瑜伽文意得通二释。然无所为有情之言。
论曰。生死长远至名无际空。
述曰。旧名为前后空。此依主释。无际之空。
论曰。不观为空至生死为空。
述曰。释观无际为空所由。若二乘不观生死以为空故。便速厌舍而入涅槃。菩萨大士不厌生死。起大悲心利益含识故。观生死体性亦空无厌著故。瑜伽论说。了知安立真如。有生灭住异性相续随转相。相空及无际空所治。此约生死总相。而说观生死空。彼约别观。于真如中有生集相。所观别故不相违也。
论曰。为所修善至名无散空。
述曰。旧论名不舍空。令善法不舍故观空。此言散者。即是舍义。为善故别观空。或观善为空。皆不舍之空。依主得称。二乘入涅槃善根便尽。菩萨不尔。观为空也。瑜伽论说。了知真如。有无为相无变异相。由无为空无变异空除遣。此约所为善法故。观空名不舍空。彼约所观之空。不论所为。名无变异空。以不舍空即无变异故。
论曰。诸圣种姓至名本性空。
述曰。旧论云性空。为本性故观空。或观本性为空。瑜伽说。了知受用义男女承事等相应故。有内安乐相外净妙相。此由内外空本性空除遣。此约所为。彼约所治。所治之善令姓清净。令姓净时即有所治。故不相违。所望别故。
论曰。菩萨为得至名为相空。
述曰。为得大士三十二相八十随好。旧云小相。而观此为空。或为此别观空。瑜伽说。了知真如义故。有生住等性随转相。由相空能治。此约所为。彼约所治理准前释。
论曰。菩萨为令至一切法空。
述曰。或观此为空。或为令观彼为空。以上此例皆依主释。瑜伽了知法义故有种种文字相。由一切法空能遣。此约所为。彼约所治。亦不相违。准同上释。
论曰。是十四空至说名为空。
述曰。释立十四空之所由。谓随所治所为自性差别而安立故有十四也。既言是空。何者空体。因出空体。便生下文。
论颂曰。补特伽罗法至故别立二空。
述曰。上三句出二空。下一句结成也。上三句初二句解无性空。次一句解无性自性空。
论曰。补特伽罗至名无性空。
述曰。解初二句颂也。不遮假有。但说实无。无性之空即是法性。无性即空。此约所无空门空也。依此为门方显空理。
论曰。此无性空至名无性自性空。
述曰。此前二无性所显之空即真如理非无自体。此空即以无二性为自体。故成有体也。名无性自性空。解第三句颂也。
论曰。于前所设至别立二空。
述曰。前虽约诠别立十四。显空自性。故说此二解颂第四句也。一切空相不过此二。名二无二者。无二由二无为门显无二空故。若如上说。为此事故别观空者。即是无性自性空。若观此为空即无性空。离法执等故。
论曰。此为遮止至立后二空。
述曰。释立二空意也。谓有难言。前十四空不出后二。别说后二有何用也。答为遮于我法增益执故说无性空。为遮于空性如理损减执故说无性自性空。我法无故唯有增益。空性有故唯有损减。如其次第配后二空。此中说我法唯增益执。下真实品相真实中。于法及我。所有增益及损减。执见若知此故彼便不转。是遍计所执相何故复有损减执耶。此中约体。体无故唯增益。彼通约名拨。名为无亦成损减。故不相违。
论曰。如是已显至云何应知。
述曰。结第四生第五。于中有二颂。初颂出成立之因。后颂结已成义。
论颂曰。此若无杂染至功用应无果。
述曰。既言空性。应无净染。如太虚空。为成此义故说此颂。初半成有染。后半成有净。
论曰。若诸法空至应自解脱。
述曰。释成有染。返难无染。
论曰。若对治已生至勤劳无果。
述曰。成有染净。返难无净。
论曰。既尔颂曰至由客尘所染。
述曰。上二句立二宗。下二句立二因。
论曰。云何非染非不净至本净故。
述曰。颂第一句与第二句体虽无别。约所非及所诠。别成二句也。然今以义同故。乃双牒之。第一句中非染即是第二句中非不净。牒此双问。以第三句颂答。以心性本净故。下准此知。
论曰。云何非不染非净至所染故。
述曰。双问如前。举第四句答。由客尘所染故。
论曰。是名成立空差别义。
述曰。此总结也。
论曰。此前空义至相安立。
述曰。上来已别解空五义讫。今总结为二。以第一是空之相。余四门安立。于空遮于外难等故但分二。
论曰。相复有二谓有及无。
述曰。相中初颂第一句云。无二有无故。是此二相也。
论曰。空性有相至以为其相。
述曰。无即二取非有。虽是空非空性。今辩空性故。唯解有相。中第一颂第二第三句云非有等者。即此所离也。
论曰。应知安立即异门等。
述曰。上已解相。此解安立即是异门故差别成立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