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81600000002

第2章

問。世人聞念佛念心。心淨土淨之語。因膠執內心。拂拭令淨。偏空自喜。撥無西方。及語心土一如。則曰我心匪石。懷土奚為。蚓實含泥。黃壤豈侔金界。鼇誠戴岳。持地何若摶空。蓋亦喻似丹臺。象比蓮萼。四十脈絡。以當寶網交羅。一靈內朗。以況彌陀安住。近肺約西。通舌為池。法譬而已。無論實境。則有引風水之凶吉。致子孫之興衰。例依正之互融。示機感之摩忒。此猶未委正因。未窮十妙。更求 明誨。傾此惡見。

答。心淨土淨。語則誠然。但語有二義。一者約理。謂心即是土。淨心之外。無淨土也。二者約事。謂心為土因。其心淨者。其土淨也。若執理而廢事。世謂清閒即是仙。果清閒之外。無真仙乎。至如攬身分而言淨土。此則邪見尤甚。苦報彌深。蓋吾佛唯明一心。而膠人恒執四大。是故認肉絡為寶羅。指妄想為真佛。肺屬西而便名金地。舌生津而遂號華池。鄙偽千途。莫可枚舉。豈知革囊不淨。幻質非真。徒費辛勤。終成敗壞。而復迷醉無知。竊附於心淨土淨之說。不但愚夫愚婦惑之。士大夫亦有受其害者。良可歎也。

問。商入海。士趨朝。不待勸而騖者。以冠葢之溢目。貨貝之動心也。釋迦現土。令人自擇。善財登閣。諸佛交光。其為觀念。無俟勸矣。使善知識緩頰繭足而導人信。不若善導之光從口出。真善導耳。嘗聞此方念佛。淨土華鮮。念佛心弛。淨土華萎。彼佛廣開方便。胡不移此華榮悴於此人之前乎。假令處世。則開目閉目。與蓮相參。期盡。則乘此華輪。彈指生彼。有何不可。而不然者。豈權巧之所不及耶。

答。干名圖利。乃現世之功能。人斯共見。念佛往生。實隔世之因果。人所難知。雖然。蓮華實榮悴於目前。而迷者不覺耳。淨心為善。則神清氣爽。而內志開舒。穢心為惡。則氣暴神麤。而衷懷沮喪。華榮華悴。不昭然乎。況夫目親聖像。遠祖之誠言。池降銀臺。珍公之故事。以至身泛紅蓮。如高浩象。且代有其人矣。孰曰現世無徵哉。

問。道家所稱默朝者。與觀佛類。彼之天帝。即是菩薩。往就菩薩。或不退轉。孔子。儒童菩薩也。嘗思文王。至見其形黝然。正與觀佛類矣。文王在帝左右。孔子應與同居。今用思文王之法而思孔子。思孔子。即思菩薩。往就孔子。即往就菩薩。亦當得不退轉。則此二氏者。奚必挽之西耶。

答。天帝雖云菩薩。見身是欲界君王。孔子縱號儒童。應迹乃人間君子。譬之宰衡暫時外補。選舉者他歸。人主忽爾微行。朝覲者不赴。故知四生慈父。三界大師。天中之天。聖中之聖。唯佛一人。無與等者。豈可默朝欲界。企想人間。便得擬萬億佛土外之西方。恒沙賢聖中之化主。二教不宗於佛。將誰宗耶。

問。或謂佛逼眾生。拋離骨肉。棄捨形骸。近別家鄉。遠投外國。魂爽幽幽。入此夢境。夢中獲寶。色色非真。聞之慘然。有何極樂。又云。在生亦是夢境。既全是夢。益復可悲。將謂菩薩先醒。却行如夢六波羅密。則實報莊嚴。更成恍忽矣。我其歸常寂光乎。寂光無色。莽渺安依。不如寓世夢間。一任獻吉憎惡。

答。虗浮界內。是夢非真。常寂光中。是真非夢。世人以夢為真。以真為夢。顛倒如斯。良可悲矣。豈知骨肉之即讎冤。形骸之為桎梏。得生淨土。是則脫沈疴而再獲天年。釋狴犴而榮歸故里。名之極樂。詎不然乎。若夫菩薩行門。雖云如夢。譬之大喜將臨。夜現吉祥之境。豈比重昏失曉。魂招凶惡之徵。蓋菩薩在夢而將甦。凡夫繇夢而入夢。至於寂光。則朗然大寐之得醒矣。

問。淨剎去此方十萬億佛土。是有數量者矣。但最為遙遠。非舟車人力之所及耳。竊意鸚鵡鸜鵒。既知念佛。縱令迅飛。似亦可至。設使壽命短促。中道而殪。飛仙固不能至乎。飛仙或不能至。但修神足通。何患不至乎。然則欲往西方者。以目犍連為本師可也。

答。目連遙聞說法。循聲至一佛邦。已越娑婆無邊無量。欲回本土而不能得。蓋至彼者。繇彼佛之神力。非聲聞之神通也。今此極樂世界。姑陳其遠。聊存十萬億剎之名。究極其歸。實超情量數目之外。眾生生此。一則佛攝受力不可思議。二則已發願力不可思議也。而神通何與焉。

問。離妄身而求法身。更無法身。則今此妄身即法身也。彼佛便攝此身。致之淨土。不亦可乎。若淨土應現丈六等軀。不取革囊舊質。當似星隕為石。鳩化為鷹。至此而變。不亦可乎。嗟夫。浮黎始青之境。且許白日飛昇。樂邦清泰之域。顧使幽魂暗度。世之迷流。舍九品而取七趣者。無足怪矣。

答。據佛神力。舉大千世界而歸淨土。輕若鴻毛。況復色身。攝之彌易。顧神仙家所以不能解脫者。以其戀著於形神也。色身等乎泡露。不應將此往生。法性徧在虗空。何須至彼而變。蓋是密移凡質。超聖境以同歸。豈比暗度幽魂。作鬼家之活計。但求生彼。莫論身心。

問。世之求往生者。非即欲往生者也。就使正禮念時。佛現其前。引之西往。必辭以化緣未周。婚嫁未畢。幸少須臾無死耳。復有一人。異於前人。力修三昧。無間六時。慮後倦勤。失此機會。便乃投身自斃。縱火自焚。既匪捨報安詳。如入禪定。佛憐其愚。亦肯手相接否。

答。智人之修淨土也。在生則自淨其心。報滿則任緣而往。不欲生而戀著世緣者。慢也。急欲生而自殘軀命者。愚也。如是之流。輕則攝入魔羣。重則沈於惡趣。日光普照。不及覆盆。佛雖大慈。莫之能救。

問。設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篤。機感未應。今生雖作散善。意常在佛。而為事所紲。不能依法修持。一期報盡。又無所感。此人於中陰身。種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見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篤而植因。今世繇怠緩而失果。若使臨終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陰發心。勢已無及。願諸仁者。早為之圖。

問。有人於此。若一日以至七日。或匝月經年。翹勤勇猛。一心不亂矣。後為他師所奪。令入宗教二門。雖兩俱無成。猶不離佛門也。臨終時。佛肯憐而收之否歟。又有始勤中怠。終而改悔如初。始勤中惡。終而改悔如初。此人當入下品。當入疑城耶。

答。即念即佛。則念佛何非宗。析空而念藏也。體空而念通也。次第而念別也。一心而念圓也。則念佛何非教。一舉雙得。誰謂無成。前通後融。不名為奪。如是往生。固無疑矣。祇恐自生分別。心挂二途。愆繇已生。非佛法咎。至若過能改悔。位實難量。釋迦翹勤七日。而正覺先成。廣額放下屠刀。而菩提立證。下品疑城。未足限之矣。

問。王臣往生。是不舍國事者也。居士往生。是不舍家事者也。夫居士一心念佛。或無他礙。若王臣之勞於王事。當不若家事之可推諉者。楊無為諸君。亦何嘗被鰥官之刺。而竟致化佛之迎。豈軍旅政刑。一切不妨往生乎。抑彼念念與實相不背乎。

答。達心之士。萬機萬變。而國政非繁。執境之流。一夫一婦。而家緣尚累。譬之明鏡照物。終日照而無勞。空谷傳聲。多眾傳而不困。如是。則大君不異世尊。百辟何非海眾。都俞吁咈。而妙法交宣。慶賞刑威。而真慈平等。王事佛事。打成一片矣。何淨土之難生耶。

問。下品下生者。夙緣不淺。得遇明師。助成十念。遂證此品。既具夙緣。應不為惡。總然為惡。一念相應。萬罪消滅。如久暗得明。頓然光耀。暗無所去。明無所來。遇此境界。旋上品上生。猶涉階級。而顧居下下。豈罪不可滅。功過相準耶。彼疑城之人。止是稍疑。未嘗造惡。抑不登品。誠為負屈。即如古今生疑城者。當是何人。有指名否。

答。凡人在世。固有惡心雖熾。聞淨土而不疑。亦有福業雖修。忽念佛而不信。是以雖為惡而生淨土者此也。然而罪障乍消。淨因未廣。生則必生。但應卑位耳。故知內蓄疑情。前功枉棄。心存篤信。帶業還生。則疑信之間。利害非細矣。雖然。生疑城者。當是淨業勤修。止以心無決定。今世人疑則不勤。勤則不疑。且疑且勤。萬中一二。安所指其人乎。

問。放鳥雀魚鼈等。為之誦呪念佛。願彼往生。此物為當承力即生。為當舍此業報。生在人中。更師放生者。依法勤念。乃得生耶。

答。呪願禽畜者。若業輕緣熟。承法力而亦得往生。業重緣疏。止滅罪而改形善趣。然禽畜未必生。而放生呪願之人。福不唐捐矣。來生度化。終酬宿因。目連度蜂。足為明鏡。

問。以淨穢二土。較勝劣而誘人者。誘凡夫之人也。凡夫所極樂者。女人。所極不樂者。無女人。與眷屬之睽離也。今使棄眷屬而入無女人之國。且堅拒不入矣。佛何無方便如此。或曰。生彼國而六通。天眼徹於閨闥。詎有離憂耶。既身居淨土。而目中常見女人。奚異彼國之有女人。那得實無女人乎。又雅士性耽質素。不寶金玉。故抵璧投珠。揮金焚錦者。往往有之。無惑其聞珍域之名而勿願耳。

答。淨土雖誘凡夫。然當其始誘之時。已詳陳女色之害矣。華箭革囊。種種譬喻。正言女人之為穢。無女人之為淨也。女人之為不樂。無女人之為極樂也。焉得反生堅拒。不願西歸乎。且六通遠徹。皆繇心地開明。則九族森陳。何啻空華閃爍。目見女人。奚足為礙。至如無求廉士。不羨寶邦。是未知寶有同名。實非一體。此寶乃頑福所致。觸目而生貪。彼寶是淨德所成。久居而不染。執清修之小節。失聖境之偉觀。亦猶性惡淫聲。併點瑟回琴而共棄。心憎野史。與堯謨舜典而俱焚。賤金玉而捨西方。何以異於是。

問。極樂國中。一寶以至四寶。諸多奇麗。充燦其間。可謂富矣。然而取之不為貪者。曰。吾家業也。今人皆是富人之乍失業。與久失業者耳。嘗謂富即吾有。委而棄之。若此方龐居士輩者。豈不清高。不然。辛苦經營。早夜積著。雖復舊物。亦幾貪戀。況守錢虜哉。彼誓取淨土者。何以異此。

答。淨心本具。故云寶是家珍。淨願求生。實乃復其故有。夫欲仁得仁尚非貪。吾復吾心胡名染。若夫實報莊嚴。則亦因淨果淨。理自如是。又何慕焉。如其顧舊業而求生。心之垢亦甚矣。何以得生淨土。

問。法藏恐人之憚煩而不求往生也。曰。十念足矣。釋迦恐人之憚煩而不求往生也。曰。七日足矣。見夫婦數米而念者。教以三十六萬億九千五百之號。從約也。而釋迦又以聞毫相名。與一稱名之效誘人。其意一耳。至遠公。與式公。而六時。而懺儀。備也。士攢眉去焉。夫使七日十念而不然也。佛語誑。信然也。何為峻淨國之城而拒人耶。

答。大聖化人。善權自非一種。宜繁者為說繁。宜簡者為說簡。七日十念。非言易以驕人。百倍之精專。七日勝乎七日。十念超乎萬念也。六時禮懺。非言難以阻人。宿習之濃厚。少時則刮磨未盡。有間則三昧難成也。龍舒日禮千拜。永明晝夜萬聲。攢眉而去。吾末如之何也已。

問。古德一喚裴休之名。動其羅剎之念。謂諱所當諱。而於彌陀呼喚無諱焉。眾所惑也。曰。此彌陀之願。無傷也。聲音之道。靡間顯幽。故皋某來復。望其更生。號天呼父。命曰反本。至於發言必稱堯舜。逢人每說項斯。其指同矣。但六字尚存皈敬之文。四字全似唱名之瀆。牛山用以驅魔。等呪中鬼神之號。市人用以泄憤。同俗間詛詈之詞。若此者。亦可數數聒耳否乎。

答。裴休是二字之家諱。一稱則已褻其人。彌陀是萬德之尊稱。屢誦則彌增其美。稱堯說項喻實然矣。既爾。則但念尊稱。便成皈敬。六字四字。誠無別焉。獨以法久弊生。翻成瀆慢。鳴鑼擊鼓。而如唱如謌。泄憤申冤。而似呪似詛。聞之天耳。寧不悲乎。然而戲稱怒舉。亦植良因。果報將來。不可思議。凡情未諳。明者知之。

問。觀音勢至。淨國之儲君也。一稱其名。彼必來赴。譬如宰相。有汲引薦拔之權。求進取者。可叫號而通之。未聞直干人主者也。至如水鳥樹林。既皆佛化。臨終見之。與見佛無殊。則生前念之。與念佛何異。況又不必直斥鴻名。重彼凡夫之惑。

答。權分大小。則千千宰執。何如一遇明君。報有正依。則庭下莊嚴。豈比堂中真主。是故提綱者自張其目。摘葉者每失其根。獨舉鴻名。更無容惑矣。

問。或想六字在我身分。一一歷念。此與安般數息。同一攝心。云何不許。斥為外道。又今時蓮宗。壞於白蓮等教。寶鑑所載。僅其二三。未盡舉也。向使佛說經時。既證六方廣長之舌。復示百種波旬之狀。庶讖同禹鼎。魔息閻浮。而不慮此。果何說乎。且即今其說最熾。其害甚深者。為是那種外道耶。

答。安般。乃借息觀心。全殊鍊氣。歷念。則著身求效。固是邪宗。寶鑑深呵。他書競斥。千形萬態。莫可具陳。法弱魔強。末運應爾。佛曾懸記。非不慮也。若即今熾然為害。則有所謂十六字經。氣氣歸臍者。盡力追奔。直至丹田者。蹉認誰字者。謬解南無者。若斯等流。如鬼如魅。全無意況。西天九十五種之所不收。此方儒道二教之所不攝。野火燒空。久之自滅耳。又何足謂之外道乎哉。

問。今之迷者。猶背燭而坐。回首無不見燭者。彼一念緣佛。便應見佛。如必念之熟而後見。將回首見燭者。亦必瞪目熟視。久而後見哉。向令佛設善權。念佛時。隨念見佛。停心絕念。及與雜念時。便爾懵然。斯人人念佛矣。安有闡提耶。

答。太陽日日當天。而戴盆不覺。明鏡時時對面。而瞽目無知。念佛之人。念念與彌陀相接。而自昧自迷。何以異於是。良以心水不清。佛月不現。眾生自咎。於佛何尤。且明燭在背。回首幾人。指點徒勞。堅然強項。乃責佛之難見。亦獨何歟。

問。黃帝內經。明大惑之病。謂目中無端。忽有所見。是也。今學人於本無中。忽有所見。與見鬼何別。又云。將死之時。乃得接引。所謂時衰鬼弄人。捨身而隨之。不亦大惑歟。顧稱見惑思惑。一切惑繇是破焉。世人安得不惑。

答。無故而忽見。安得非邪。昔觀而今成。安得非正。蓋因果之常理也。淨業學人。應須平日考因果之根原。辨邪正之微細。至於臨終所見。魔佛顯然。誰足為惑。如觀立佛而現坐佛者。魔也。正報依報。不與經文符合者。魔也。以空觀空之而隱者。魔也。苟為不然。則淨心成就。淨境現前。接引往生。訓垂金口。安得與無故忽見比耶。

問。經云。剎中有諸天世人之異。此中既無日月風雨之司。諸天當何所職。又無營求衣食之苦。世人當何所為。合是攝來人天。良以化形丈六八尺。見證賢位聖位矣。更出舊名何也。

答。人天念佛。皆獲往生。欲示生因。猶存舊號。並是無為侶伴。禪寂生涯。何必上主天曹。下營人事。如此世界中耶。

問。法藏之發四十八願也。曰。不得是願。誓不作佛。今法藏之作佛。經十劫矣。其得誓願久矣。然尤亟亟然引眾生而歸之。若填河塞井然似繇未滿願者。何也。願之未滿。不可言得。願之未得。不應作佛。豈作迹佛之後。又願度生。至其涅槃而歸本佛。始真作佛耶。

答。菩薩之道。方其在因地也。則從因至果。及其居果地也。又帶果行因。是以得願而心如未得。弘願繇稱作佛。而不住佛邊。真佛斯在。豈比人天小行。羅漢偏空者耶。若曰迹佛度生。唯涅槃乃成真佛。則古佛涅槃。皆同斷滅。靈山一會。儼然未散。復云何通。

問。或云。西乃天傾物老之方。人死念絕。乃得生彼。又云。天傾之處。地為有餘。有餘。則能廣容往生之眾。又云。庚辛屬金。金不變壞。以示不退轉之義。又云。萬物以西而成百果皆實於秋。行人東方行因。西方證果。竊為往生乃是生機。何不入東方生物之府。而反入肅殺之地。若標第一義諦。何不直於中央攝入耶。無乃但論一時當機。所謂西者。無所取義歟。

答。如來一語。多義攸含。但邪正殊途。理應揀擇。若云念絕。則念絕誰生。若云地容。則地容有限。金性不變。秋位司成。二義為近。據實而論。亦不盡然。蓋虗空無盡。世界何窮。今此極樂之邦。東觀則西。西觀則東。南北二方。亦復類是。釋迦勸往。故說西方。別佛讚生。必標他向。那得執西立義。膠固不融。不然。童子徧參。何復南為正位。藥師示現。乃令東亦淨方。但歸心一處。專念斯成已耳。

問。兜率。彌勒宮也。昔人往往發願求生。具有儀法。至唐道昂。專修西方。而臨終兜率來迎。夫兜率可不願而致。西方似亦可不願而致矣。又或誓取銅輪。反得鐵輪。誓取金臺。反得銀臺。則誓取西方淨土。反得東方淨土。亦未可知。

答。十善戒定。生天之正因也。發願回向。生淨土之正因也。故生天者。容有不資於願。而生淨土者。無願則不成也。蓋淨土非無善力。而願乃居先。生天亦假慕求。而善為之主。世有初修天業。後知非。而一意西方。是以歿現玉京。俄隱跡。而重彰佛國。正專求之所感。豈漫修而可成。至如銅鐵未符。金銀稍隔。則是求上僅得其中。然而終竟必如其願。志西方而功未就。要於人天善道受生耳。若能純一用心。堅誠發願。西則必西。何東生之足慮。

問。懺中所禮佛。乃盡三世。而所念佛。獨一彌陀。固謂三世諸佛無稱名之願耳。然彌陀亦有多名。具在經中。隨取一名持之。得否。據小彌陀經。翻為無量壽。無量光。而觀經獨稱無量壽者。豈能觀之智。所觀之光。即為光耶。六方佛中。其西亦有無量壽者。即是此佛自讚否耶。

答。如來名號。誠曰多端。但取偏熟眾生耳根。於中實無差別。惟彼彌陀之號。普徧十方。故令稱念之人。皆歸一致。且無量壽是唐言。阿彌陀乃梵語。而壽量現等虗空。光明自徧宇宙。舉體該用。但云無量壽足矣。若夫十方諸佛。覈之歷有同名。釋迦尊稱。多之至於無算。極樂教主。何獨不然。非佛自讚。亦無疑矣。今時有人執念釋迦而不念彌陀者。自以為是。拗眾稱高。噫。釋迦使汝師彌陀。而汝不從教。譬之子違父命。而不就明師。雖日呼其父。安得不云忤逆。

問。觀音紹位時。彼世界中。固知必念彼佛之號矣。不知法藏當時念何佛名而成淨土。使其無所念。固不當以己之所不為者強人。使其徧念諸佛。尤不當使人專持而獨私於己。又復此門之開。自彌陀始。則諸佛何以徒知讚羨。而閉其門。略不為眾生地耶。

答。古佛出世。已經無量。則後佛之念先佛。誰復能數計而知。但當機教主。開啟法門。必出自一佛之口。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耳。非諸侯之不言念佛也。且法海無邊。非謂止念佛。而更無諸教。化門不執。豈必行諸己。而然後教人。就使彌陀不念古佛。令眾生念已何妨。譬孔子學無常師。為萬代宗師奚礙但當專念焉用多疑。

問。彼佛壽命。所謂河沙劫石。浩浩渺渺。非二乘能知者也。若曰復有觀音紹統。是無量而有量矣。佛厭眾生耶。眾生厭佛耶。佛厭眾生。則非佛。眾生厭佛。如法華所云。則觀音之開普門久矣。似非喜新者之所樂從也。將彌陀涅槃之後。亦有正法。像法。末法。而觀音之補位。同彌勒之降生乎。

答。無量有二。一為無量之無量。法性等於虗空是也。二為有量之無量。雖有紹繼。而人天莫數。是也。疑者謂釋迦誘迷邦諸子。故現無常。彌陀統淨土諸賢。正宜永壽。其涅槃也。似厭眾生。然而淨土眾生。已能悟佛身之常住。非比娑婆凡品。率皆認跡滅為真亡。無去無來。非新非舊。生彼國者。尚不明此義乎。是則子克家而父退休。臣有德而君禪位。繇眾生不疑無佛。故佛身權示捨生。縱入涅槃。奚得稱厭。若夫位有補處。則彷彿龍華。法無正末。則迥異娑婆矣。

問。極樂之樂。從情識生。三禪而上。已不耽樂。九品之內。顧復求樂。何也。若云寂滅為樂之樂。豈必緣衣食自然。無有眾苦。而得名乎。若云淨土唯心。心體常樂。何為又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

答。極樂雖接凡情。其實有二。一者對苦說樂。無有眾苦。故名極樂。二者稱性說樂。無苦無樂。故名極樂。此之真樂。豈情識之擬耶。又聲聞以寂滅為樂。大聖以慈悲為樂。則大慈悲心。非即常樂乎。而世人以戚戚言悲。抑末矣。

問。諸穢者。善權之必資也。昔宣師持律甚嚴。化佛數以穢破之。竊意淨剎中人。皆繇精戒而生。佛於此人。正宜徧示穢相。破其執情。柰何更示淨相。將非以水濟水乎。若曰此人定業應爾。則所謂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者。何人欲。何人變也。

答。諸佛善權。合宜則用。有宜逆破者。有宜順成者。各隨其機而已。娑婆苦界。先以苦而折摧。安養樂邦。合用淨而攝受。要使故習永離。善根純熟。何得遽以穢破。遂令鄙吝復萌。水鳥樹林。咸宣妙法。蓋為此也。直俟忍力堅強。然後回入染鄉。利生接物耳。今麤心比丘。未成一德。先試諸艱。觸涅而緇。良繇自取矣。

問。一人作佛事。諸佛應盡知。十方佛來迎。是人何所向。諸佛本同。迹同。種種皆同。念佛者。合是十方諸佛同來接引。此獨一方三聖往迎。必其念時。所見偏淺。

答。諸佛雖能徧知。而赴機不亂。一佛既勤專念。而感應自符。修淨土者。就使諸佛齊彰。亦必有主有伴。彌陀獨顯。化佛雲從。因果法爾如然。非是偏淺所致。

問。涅槃云。釋迦亦有淨土。本我導師。在彼末法。最後誠言。可無信受。便爾六時但念迦文。生難勝國。豈不當機耶。釋迦極讚彌陀。合如其願。既生彼已。遣我承事彌陀。亦復何礙。

答。諸佛誰無淨土。彌陀亦有穢邦。良繇土土交資。佛佛互讚。如世易子而教。猶華接幹而生。妙用微權。不可思議。惡知難勝。非即清泰之鄉。安辨瞿曇。得無法藏之後。但遵現教。毋用他求。

問。有云大徹大悟人。不妨更見彌陀。既已不歷諸位。立地成佛矣。以佛見佛。猶以知知知。此一見為是參。為是證。意者權示榜樣。又或理既頓超。身猶凡下。往獲妙用。乃可度生耳。

答。凡夫心始得悟。見處與佛相齊。菩薩行實無邊。功能去佛猶遠。不妨再依古佛。重受新聞。且證且參。何窮何盡。昔人謂離師太早。不能盡其妙。況離佛乎。若執三祇薰鍊。是藏教小乘。而弱羽狂飛。失利多矣。可不慎諸。

問。即淨即穢。即穢即淨。西方此土。不踰分寸。生而即無生。去則實不去。今曰彈指。曰一念頃。曰屈伸臂。此已約時。便似舉足移步。雖云極速。猶是兩途。

答。執謝惑銷。縱使路阻千山。而融通不二。情關識鎖。就令速超彈指。而判隔彌深。今學人唯圖句語尖新。喜談即穢即淨。不知頭沒九淵之下。謂天壤無殊。身沈鮑廁之中。謂薰蕕不別。良可哀夫。

問。執途之人而問之。皆曰。念佛。耳之。則口稱。非心念也。詰之。則曰。心口相應云。夫心口相應斯成聲。因心而動斯為念。安得以聲為念乎。或謂萬法唯心。何聲之非心耶。然則鐘鼓琴瑟之鳴。亦是念乎。幾矯亂矣。

答。鐘鼓雖含洪韻。非叩不鳴。琴瑟雖具妙音。無指不發。鐘鼓琴瑟。譬脣舌之外張。若擊若彈。似心念之內動。如其絕念。從何發聲。是以寐語喃喃。亦繇夢想。豈得佛聲浩浩。不自心源。但世人任運稱呼。不專不切。初則藉念成聲。頃則隨聲亂念。名曰相應。實不相應耳。天如有言。口與心。聲聲相應。心與佛。步步不離。如是念佛。其庶幾乎。

問。善財之參德雲。始知念佛法門。及南過百城。五十四參而見阿彌陀佛也。則三昧成矣。他日文殊現身竹林。但令人念阿彌陀佛。夫以善財位臻十信。文殊何不徑指即見彌陀。而顧使周歷百城乎。彼學人未南詢而輙議西歸者。太早計乎。

答。始參而教念佛。則從源以及流。周歷而見彌陀。則繇末而歸本。所謂無不從此法界流。無不還歸此法界也。是故南詢而後西返。豈曰遲還。往生而後徧遊。何云早計。醫王發藥。標本隨宜。操縱微機。固凡情靡測矣。

問。總攝六根而念佛。此勢至語也。念既從心與意之所生。則凡為願者。迴向者。禮者。懺者。一念蔽之矣。世無心外之願。與心外之迴向禮懺也。夫一心念佛。而是佛所發之菩提。即願也。專向是佛。即迴向也。南無。即禮也。一念消生死之罪。即懺也。餘可例知矣。念佛有何不足。而紛紛使心亂哉。

答。一心清淨。是為理觀內明。五體翹勤。乃曰事懺外助。直觀本心。非不徑要。而末法眾生。慧薄垢重。須假理觀事懺。內外交攻。庶得定就慧成。死生速脫。但今人惟存事懺。理觀全荒。何況外飾虗文。中無實悔。反令清信男女。紛紛亂心。背普賢之願王。乖慈雲之本制。嗟乎傷哉。弊也久矣。

問。觀經言。觀佛心者。大慈悲是。世人若能放生戒殺。仁民愛物。以至九類眾生皆滅度之。而不作滅度想。遂與法藏之心契矣。且又不違釋迦觀心之訓。柰何取觀身與稱名之麤迹。而反以佛心為助緣耶。

答。念佛有二。一者念佛心性。二者念佛身名。念心性者。見真佛也。不妨覲光明相好之佛於西方。念身名者。見應佛也。亦能覩自性天真之佛於象外。本迹雙舉。理事同原。心性良非助緣。身名豈云麤迹。今五部六冊之徒。藉口無為。撥空因果。障人禮像。嗤彼稱名。古德有言。人人丹霞。方可劈佛。箇箇百丈。始可道無。其或未然。入地獄如箭射。

問。空華巾兔之類。世所謂幻妄也。一切依正之報。世所謂實事也。佛言實事俱是幻妄。則空華巾兔。又當何名。藉令彼之實事果為幻妄。其形狀了了虗偽。一空華巾兔可矣。安俟推破。始知幻妄。是故有幻者。有如幻者。有妄者。有如妄者。彼同居淨土。幻妄耶。如幻妄耶。全妄是真。全幻是中。同居穢土。即同居淨土。同居淨土。即上三土耶。

答。空華巾兔。固全體虗無。肉兔樹華。亦從來幻妄。本不推而自破。但在迷而未知。故正幻與如幻無殊。實妄與似妄何別。同居淨土。蓋即幻即如。即真即中者矣。統而論之。即穢即淨。即一即三。畢竟空寂。有何階限。然雖如是。情見未破。欣厭猶存。應須消除幻妄。證入真常。捐棄穢邦。求生淨國。若夫捨垢取淨。是生死業。常禪師語使未著在。

問。約心觀佛。以妄心。觀妄佛。所見之佛即妄也。悟如鏡像。如虗空。妄體全真。乃得證入蓮品。假如魔化佛身。亦妄也。妄與前妄。無二無別。則此妄豈不即空假中。當體全真。而必欲遣之。遣著何去。

答。別真妄。辨佛魔。一代時教。不得不然。據實而論。真亦不立。有何妄焉。佛且是無。誰為魔者。不見有魔。尚安用遣。如其陰識猶封。未許撥無魔事。楞嚴所示。諦審思之。

問。昔人云。佛。日也。狀佛性者。曰。如杲日麗空。狀佛光者。亦曰。如百千日。此日觀所繇立也。非生盲人。無不見日。取其觀心易成。而諸師舍此。據作毫相之觀。疑於故紊觀經次序矣。或謂恐吸日精者混之。獨不慮黃闕眉間之論。矣門明堂之說。混我中觀耶。

答。不觀日輪。而觀毫相。越次而行。是自有說。良以觀門雖廣也。而標大主。則言佛便周。佛相雖多也。而表中道。則唯毫是統。蓋為夫樂簡便而憚繁劇者設也。似乎越次。實則無傷。獨慨夫法立魔隨。以邪混正。有不可勝舉者矣。噫。不但謬解經文。兼復流成世害。吸日月。而納妖崇以亡身。守印堂。而聚火熱以盲目。逼臍氣而成蠱滿。運任督而結癰疽。禍及良民。殃遺後代。可不悲夫。

問。淨土之無女人。恐惑行人也。而觀音自淨土出。往往化為女人。如所稱馬郎婦等者。合論指善財所見童女之類。並是慈相。蓋地上菩薩。始行慈度人耳。佛心既是慈悲。反於本剎。顯威光而不呈慈相。何也。

答。娑婆欲染偏重。故觀音即女以轉其心。善財差別未明。故婆須現女以通其智。非慈化之謂也。行慈而現女。慈化未行。欲染先熾矣。九蓮佳士。始習淨心。有女以損善芽。甚不宜矣。

問。末法。般舟三昧經先滅。無量壽經更留。夫般舟所祈見者。此彌陀也。觀經所祈見者。亦此彌陀也。謂常行為難。則成觀亦難。謂見佛前立為難。則今之習觀者。方以日觀難成。直觀毫相矣。豈有今日難成之觀。而法滅時。更易為力也。

答。無量壽經更留住世者。大彌陀經是也。非十六觀經也。良以稱名易舉。觀想難成。般舟先觀足輪。逆緣而上。亦觀經之類耳。佛境勝而凡心麤。難就一心三觀。宴安便而勤苦逆。誰肯卻坐常行。而六字稱名。則三尺童子辦之矣。此經偏救末世。豈偶然哉。

問。慈雲開理一心。事一心。夫一心窮理。一心作事。是二心互起。如雙桴兩杵。亂動不休。奚云不亂。若理如事。事如理。彼一心即此一心。則單用一心。有何不可。禮師云。附事顯理。又是一種觀法。不合曰理觀事觀。天台教門固如是。慈雲乃其後嗣。何獨不如是。

答。智一也。而明權實。非裂智以成雙。心一也。而說妄真。不破心而為二。觀有理事。亦何礙焉。譬之鏡像別而不離。水月分而不斷。就事而思其理。理在事中。從理而推其事。事非理外。何待兩處起念。桴杵亂投故理事者。一而二。二而一。不相似。不相睽者也。況既曰附事顯理。則一種而雙用。明亦甚矣。慈雲之於台教。復何悖乎。

問。十疑論似用不淨觀為淨土因者。向疑無女人。無眷屬。不足勸進凡夫。正謂其以不淨為淨耳。今使了知不淨。生厭離心。詎非淨土正因耶。然止觀稱不淨觀成。未離三界。應是但知世間不淨。未知諸天不淨。設能了知諸天不淨。不識可生淨土否。

答。娑婆不淨。女人乃其一端。十疑論廣說不淨。而意重女人耳。但知不淨可厭。而不欣淨土。未易往生。假令骨觀雖成。而不觀佛身。難登樂國。不淨為淨土正因。蓋未可也。

問。淨土水鳥樹林。演說無常苦空無我之義。此殆非了義也。彼佛既欲法音宣流。何不流一圓音。使隨類得度。而必此音乎。儻攝定性聲聞。來歸此土。更作是音。不令舊病增劇歟。

答。無常苦空之法。非局小也。蓋是徹上徹下。亦偏亦圓。觀夫不生不滅之謂無常。五陰不起之為真苦。菩薩而聞此義。彌廣其心。聲聞而解此音。頓忘其小。不曰圓音。謂之何哉。

問。處蓮胎者。六劫。十二劫。未聞三聖說法。而一由旬內。當不少水鳥樹林。彼其下品凡夫。但領無常苦空無我之義。目前色相。一切不取。不取之久。理應銷滅。車輪蓮質。那得獨存。又云如忉利天樂。既受天樂。安保不墮。且若不墮時。何不徑修此天之業耶。

答。蓮開遲暮。正繇在世之日。不達無常苦空之理耳。向使早明斯理。何得久處蓮胞。故知不取色。則金色華開。不取相。則妙相佛現。育蓮之道斯在。銷華之說奚為。若謂樂比諸天。恐成退墮。不知借天為喻。生淨土者。已不欣羨天宮。故雖處樂不迷。志大道者。豈肯便修天樂。或又謂受用既等上天。身位胡居下品。此則正表高高三界。不及下下九蓮。證果雖卑。感報已勝。儲君尚在襁褓。脫異多官。伽陵未出胞胎音殊眾鳥。是故下生猶勝天宮。古訓昭然。無容更喙矣。

問。人畏生死事大。無常迅速。乃始猛欲求脫。不敢暫息也。一聞橫出三界之旨。捷路修行之說。念佛消罪之文。十聲往生之願。便謂有佛可憑。無業足懼。以玫悠悠。竟不得力。而入閻老手者多矣。則蓮宗誤之也。彼宗教二門。參究甚難。又不許疾見功效。生死二字。常係於心。安得有此。

答。凡人修道。有聞難則止。聞易則行者。有聞難則勤。聞易則惰者。古聖施教。各順時宜。善用心者。存乎其人而已。念佛一途。直超三界。大悲之極。故啟斯門。若夫怠荒成弊。眾生自誤。非佛誤眾生也。我欲仁而仁斯至。仁在目前。狂克念而聖斯成。聖非遙遠。是亦以易誤人乎。若夫一言頓悟。立地成佛。宗門言易。抑又甚矣。安得亦謂之誤。

問。豐干。彌陀化身也。寒山拾得。文殊普賢也。彌陀之現。不領觀音勢至。而挾文殊普賢以遊。至所屬詞。又多宗門語耳。將無以念佛觀佛為局。而轉如來禪成祖師禪乎。抑常寂光土之人。匪是莫繇接乎。

答。觀音勢至。固稱日侍導師。文殊普賢。何曾暫離安養。故釋迦乃娑婆化主。會有觀音。黃蘖非儒教宗師。席延裴相。融通攝化。寧有定乎。至謂語涉宗門。似乎更翻淨業。殊不知九蓮華蕊。枝枝開迦葉之顏。七寶欄楯。步步入善財之閣。八楞毫相。楞楞觀中道真詮。六字名稱。字字示西來密意。何待轉小為大。變局為通。然後接彼上根。演斯玄化。故知念佛一路。即是入理妙門。圓契五宗。弘該諸教。精微莫測。廣大無窮。鈍根者得之而疾免苦輪。利智者逢之而直超彼岸。似麤而細。若易而難。普願深思。慎勿忽也。

同类推荐
  • 甲申传信录

    甲申传信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九转灵砂大丹

    九转灵砂大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实知篇

    实知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樵云独唱

    樵云独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生经

    生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TFBYS之天天有喜

    TFBYS之天天有喜

    三个女孩,三个男孩,他们从相知到相遇再到相爱,这一路走来,有不少风雨,但,只有经历风雨,才能见彩虹不是吗?从他们相遇,命运的齿轮就开始转动。。他们的爱情,是上天注定的。。
  • 男神不好惹

    男神不好惹

    天啦撸,吃了军长会不会犯法?答案是:不会!可是,只会被不断逼婚!腹黑的军长大人表面是男神范,可天知道那简直是条恐龙好么!几次三番的逼婚不说,还弄个什么《军嫂十不准五必须》!人人都羡慕她可她的苦又谁知道啊?
  •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山中酬杨补阙见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半朵水仙花

    半朵水仙花

    半朵水仙花,是残缺的爱吗?半朵水仙花,承载你我的青春吗?为什么只有半朵?为什么?
  • 我们好不容易在一起

    我们好不容易在一起

    "初暖,不是说就只再爱我五年么?你能不能把剩下的一年还给我!"
  • 时光,微殇

    时光,微殇

    “你是谁啊,我们熟吗”“我是你对象啊”“我认识你吗”“呃...曾经认识,以后认识,但是现在可能还不认识”“呵呵....好吧”友谊,到底是什么,仅在小事面前,誓言就会破碎,那么在危难面前,爱情是否还能相随,痛心的回忆涌上心头,你我,到底还能不能重新做朋友。。。
  • 钟年

    钟年

    “愿穷毕生光阴,护你一世安好。”他这般许诺。彼时,她不过是家族弃子,他又何必自苦如此,真不值得。最终,诺言苍白,她在天地间,踽踽独行。
  • 努尔哈赤全传

    努尔哈赤全传

    《努尔哈赤全传》是阎崇年先生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再现了清朝开国的宏阔历史和清朝第一帝努尔哈赤的传奇人生。努尔哈赤以“十三副遗甲起兵”,统一女真诸部,创建八旗,制定满文,建立后金,进而袭抚清、克开铁、占沈辽、下广宁,开创出清朝三百年基业。努尔哈赤既播下了“康乾盛世”的种子,又埋下了“光宣哀世”的基因。努尔哈赤在南有大明、西有蒙古、北有叶赫、内有政敌的不利情况下,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内外对手:胞弟舒尔哈齐、叶赫贝勒布斋和纳林布禄、蒙古林丹汗、明辽东经略熊廷弼……建立王权,黄衣称朕。努尔哈赤一生事业的成功,究其根源,在于“四合”——天合、地合、人合、己合。
  • 天策家计事件

    天策家计事件

    我叫王大。。呸,我叫张玄,贞观年间生人,一生最大愿望就是可以当上统领,走上人生巅峰,娶个美女生七八个娃。但是,在贞观三十年九月初九的这一天,我的人生发生了重大改变,我被迫走上了“大侠”之路,对就是那种死了没人收尸,啥事儿都得扛的“大侠”,我不想当大侠的。。。从此我就提着我的枪,孤独地走在江湖道上。本书以虐主为乐。
  • 邪道仙

    邪道仙

    我欲成仙,法力无边,那样我就可以为所欲为了。人是要有原则的,没有原则跟咸鱼有何区别。我做人原则就是柿子要挑软的捏,欺软要怕硬,睚眦必报。“什么?你问我为什么要杀你吗?你还记得刚才你瞪了我一眼?没错,就是为了这件事我就要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