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静室
道安大师。独坐静室十有二年。[歹*覃]精构思。乃得神悟。
评曰。此老竭精思。乃得神悟。不是一味静坐便了。
悬崖坐树
静琳禅师。弃讲习禅。昏睡惑心。有悬崖。下望千仞。旁出一树。以草藉之。趺坐其上。一心系念。动经宵日。怖死既重。专精不二。后遂超悟。
草食木栖
通达禅师。入太白山。不赍粮粒。饥则食草。息则依树。端坐思玄。五年不息。因以本打块。块破廓然大悟。
评曰。饶汝草食树栖。若不思玄。漫尔多载。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
衣不解带
金光照禅师。十三出家。十九入洪阳山。依迦叶和尚。服勤三载。衣不解带。寝不沾席。又在姑射山。亦如是。豁然启悟。
引锥自刺
慈明谷泉琅玡三人。结伴参汾阳。时河东苦寒。众人惮之。慈明志在于道。晓夕不忘。夜坐欲睡。引锥自刺。后嗣汾阳。道风大振。号西河师子。
暗室不忽
宏智禅师。初侍丹霞淳。因与僧征诘公案。不觉大笑。淳责曰。汝笑这一声。失了多少好事。不见道暂时不在。如同死人。智再拜伏膺。后虽在闇室。未尝敢忽。
评曰。论道而笑。古人尚呵。今世谛诙谐。捧腹无厌。丹霞见之。又当何如。
晚必涕泣
伊庵权禅师。用功甚锐。至晚必流涕曰。今日又只恁么空过。未知来日工夫如何。师在众。不与人交一言。
三年力行
晦堂心禅师。自言初入道。自恃甚易。逮见黄龙先师。退思日用与理矛盾极多。遂力行之。三年祈寒溽暑。确志不移。方得事事如理。而今欬唾掉臂。也是祖师西来意。
圆枕警睡
喆侍者。睡以圆木为枕。小睡则枕转。觉而复起。率以为常。或谓用心太过。答云。我于般若缘分素薄。若不如此。恐为妄习所牵。
被雨不觉
全庵主。为道猛烈。无食息暇。一日倚栏看狗子话。雨来不觉。衣湿方知。
誓不展被
佛灯珣禅师。依佛鉴。随众咨请。邈无所入。叹曰。此生若不彻证。誓不展被。于是四十九日。只靠露柱立地。如丧考妣。乃得大悟。
掷书不顾
铁面昺禅师。行脚时。离乡未久。闻受业一夕遗火悉为煨烬。得书掷之地曰。徒乱人意耳。
坚誓省发
灵源清禅师。初参黄龙心。随众问答。茫然不知端倪。夜誓佛前曰。当尽形寿以法为檀。愿早开解。后阅玄沙语。倦而倚壁。起经行。步促遗履。俯就之。忽大悟。
无时异缘
圆悟勤禅师。再参东山演。为侍者。穷参力究。自云。山僧在众无一时异缘。十年方得打彻。
评曰。十年之间。无一时异缘。试问今一日间。异缘多少。何时得打彻去也。
造次不忘
牧庵忠禅师。初习台教。后志禅宗。谒龙门眼。造次之顷不忘提撕。适纵步水磨。见额云。法轮常转。忽大悟。
忘抵河津
庆寿享禅师。参郑州普照宝公。朝夕精勤。一日以事往睢阳。过赵渡。疑情不散。忘其抵津。同行觉之曰。此河津也。豁然悲喜交集。以白宝公。公曰。此僵卧汉。未在。因教看日面佛语。一日云堂静坐。闻板声大悟。
寝食两忘
松源岳禅师。初以居士参应庵华。不契。愈自奋励见密庵杰。随问随答。密叹曰。黄杨木禅耳。奋励弥切至忘寝食。会密入室问僧。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师从傍大悟。
口体俱忘
高峰妙禅师。在众胁不沾席。口体俱忘。或时如厕中单而出。或时发函不扃而去。后径山归堂。大悟。
诸缘尽废
杰峰愚禅师。初参古崖石门。佩受法语。昼夜兀坐。不契。后参止严。举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愈疑乃诸缘尽废。寝食俱不觉知。如气绝者。一夕坐至夜分。闻邻僧咏证道歌云。不除妄想。不求真。豁然如释重负。有夜半忽然忘月指。虚空迸出日轮红之句。
杜门力参
移剌楚材丞相。参万松老人。屏斥家务。杜绝人迹。虽祈寒溽暑。无日不参。焚膏继晷废寝。忘餐者几三年。乃获印证。
评曰。如是用心。如是证道。是之谓在家菩萨也。吃得肉。已饱来寻僧说禅。独何为哉。
以头触柱
中峰本禅师。侍高峰死关。昼夜精勤。困则以头触柱。一日诵金刚经。至荷担如来处。恍然开解。自谓所证未极。弥益勤苦。咨决无怠。及观流水。乃大悟。
评曰。自谓所证未极。故终至极处。今之以途路为到家者众矣。嗟夫。
关中刻苦
毒峰善禅师。在淯溪进关。不设卧榻。惟置一橙。以悟为则。一夕昏睡。不觉夜半。乃去橙。昼夜行立。又倚壁睡去誓不傍壁。辽空而行。身力疲劳。睡魔愈重。号泣佛前。百计逼拶。遂得工夫日进。闻钟声。忽不自由。偈示。沉沉寂寂绝施为。触著无端。吼似雷。动地一声消息尽。髑髅粉碎梦初回。
胁不至席
璧峰金禅师。参晋云海。示以万法公案。疑之三年。偶摘蔬次。忽凝然久之。海问子定耶。对曰定动不关。海问定动不关。是甚么人。金以筐示之。海不肯。金扑筐于地。亦不肯。尔后工夫益切。胁不至席。一坐七日。一日闻伐木声。大悟。
独守钝工
西蜀无际禅师。初做工夫。四指大书帖亦不看。只是拍。盲做钝工夫。乃得大彻大悟。
评曰。此意极是。但不明教理者。未宜效颦。
禅关策进
后集一门
诸经引证节略
大般若经
空中声告常啼菩萨言。汝东行求般若。莫辞疲倦。莫念睡眠。莫思饮食。莫想昼夜。莫怖寒热。于内外法。心莫散乱。行时不得左右顾视。勿观前后上下四维等。
华严经
勤首菩萨偈云。
如钻燧取火。 未出而数息。 火势随至灭。 懈怠者亦然。
释曰。当以智慧钻注一境。以方便绳善巧回转。心智无住。四仪无间。则圣道可生。瞥尔起心。暂时忘照。皆名息也。
大集月藏经
若能精勤。系念不散。则休息烦恼。不久得成无上菩提。
十六观经
佛告韦提希。应当专心系念一处。
出曜经
智者以慧炼心。寻究诸垢。犹如矿铁。数入百炼。则成精金。犹如大海。日夜沸动。则成大宝。人亦如是。昼夜役心不止。便获果证。
评曰。今人但知息心而入禅那。宁知役心而获果证。
大灌顶经
禅思比丘。 无他想念。 惟守一法。 然后见心。
遗教经
夫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评曰。守一法。制一处。幸有此等语言在。
楞严经
又以此心。内外精研又以此心。研究精极。
弥陀经
执持名号。一心不乱。
评曰。只此一心不乱四字。参禅之事毕矣。人多于此忽之。
楞伽经
若欲了知。能取所取。分别境界。皆是心之所现者。当离愦闹昏滞睡眠。初中后夜。勤加修习。
金刚般若经
萨陀波仑菩萨。七岁经行住立。不坐不卧。
宝积经
佛告舍利弗。彼二菩萨行精进时。于千岁中。未曾一弹指顷被睡眠之所逼恼。于千岁中。未曾起念称量饮食醎淡美恶。于千岁中。每乞食时。未曾观授食人为男为女。于千岁中。居止树下。未曾仰面观于树相。于千岁中。未曾缘念亲里眷属。于千岁中。未曾起念我欲剃头。于千岁中。未曾起念从热取凉从寒取温。于千岁中。未曾论说世间无益之语。
评曰。此是大菩萨境界。虽非凡夫所及。然不可不知。
大集经
法悟比丘。二万年中。常修念佛。无有睡眠。不生贪嗔等。不念亲属衣食资身之具。
念佛三昧经
舍利弗。二十年中。常勤修习毗婆舍那。行住坐卧。正念观察。曾无动乱。
自在王菩萨经
金刚齐比丘。修习正法。诸魔隐身伺之。千岁伺之。不见一念心散可得恼乱。
如来智印经
轮王慧起舍国出家。三千岁系念。亦不倚卧。
中阿含经
尊者阿那律陀。尊者难提。尊者金毗罗。共住林中。后先乞食。各归坐禅。至于晡时。先从坐起者。或汲瓶水。能胜独举。如不能胜。则便以手招一比丘。两人共举。各不相语。五日一集。或两说法。或圣默然。
评曰。此万世结伴修行之良法也。
杂譬喻经
波罗柰国。一人出家。自誓不得应真。终不卧息。昼夜经行。三年得道。又罗阅只国。一沙门。布草为褥。坐其上。自誓云。不得道终不起。但欲睡眠。以锥刺髀。一年之中。得应真道。
杂阿含经
如是比丘。精勤方便。肌肤瘦损。筋连骨立。不舍善法。乃至未得所应得者。不舍精进。常摄其心。不放逸住。
评曰。所应得须知。应得者何事。据此经。则应得尽诸漏。证三明六通成声闻果。若今所期。则应得圆悟心宗。证一切种智成无上佛果。
阿含经
乃至成就三明。灭除暗冥。得大智明。皆由精勤修习乐静独居。专念不休之所致也。
评曰。专念不休。久之则一心不乱。
法集要领经
若人百岁中。懈怠劣精进。不如一日中勇猛行精进。
评曰。知此义则张善和辈。临终十念往生。可了然无疑矣。
无量寿经
至心精进。 求道不止。 会当克果。 何愿不遂。
一向出生菩萨经
阿弥陀佛。昔为太子。闻此微妙法门。奉持精进。七千岁中。胁不至席。意不倾动。
宝积正法经
乐求大乘。其心勇猛。虽舍身命。无所顾惜。修菩萨行。勤加精进。无少懈怠。
六度集经
精进度无极者。精存道奥。进之无怠。卧坐住步。喘息不替心心相续。不自放逸。
修行道地经
佛言。自见宿命。从无量劫。往返生死。其骨过须弥山。其髓涂地。可遍大千世界。其血多于古今天下普雨。但欲免斯生死之患。昼夜精进。求于无为。
评曰。曰求道。曰闻此微妙法门。曰乐求大乘。曰精存道奥。曰求于无为。如是精进。名正精进。不然纵劳形苦志。累岁经劫或沦外道。或堕偏乘。终无益也。
菩萨本行经
直至成佛。皆由精进。
弥勒所问经
佛语阿难。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以大精进。超越九劫。得于无上正真之道。
评曰。释迦以后进。而顿逾四十二劫之先辈。勤惰为之也。经言。贪著于名利。多游族姓家。弥勒之所以先学而后成者坐此。则释迦之弃名利。入山林。不亲近国王大臣可知矣。识之哉。
文殊般若经
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系心实理。想念一佛。念念相续而不懈怠。于一念中。即能见十方诸佛。获大辩才也。
般舟三昧经
九十日中。不坐不卧。假使筋断骨枯。三昧不成。终不休息。
评曰。以上二条。俱指念佛。而兼诸法门。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四十二章经
夫为道者。譬如一人与万人战。挂铠出门。意或怯弱。或半路而退。或格斗而死。或得胜而还。沙门学道。应当坚持其心精进勇锐。不畏前境。破灭众魔。而得道果。
评曰。半路退者。自画而不进者也。格斗死者。稍进而无功者也。得胜还者。破惑而成道者也。得胜之由。全在坚持其心精进勇锐。学人但当一志直前。毋虑退。毋畏死。前不云乎。吾保此人。必得道矣。法华云。吾今为汝保任此事。终不虚也。佛既尔保。何虑何畏。
观药王药上二菩萨经
常念大乘。心不忘失。勤修精进。如救头然。
评曰。当勤精进如救头然。今丛林早暮持诵。然诵其文不思其义。明其义不履其事。亦何益也。
宝云经
以心系心。 以心住心。 心专一故。 次第无间。 得定心故。 心常寂静。
正法念处经
精勤修行则得见谛。是故应当旷野寂静。一心正念。离于一切多语言说。一切亲旧知识来去相见。
阿毗昙集异门足
假使我身。血肉枯竭。唯皮筋骨。连柱而存。若本所求胜法未获。终不止息。为精进故。应深受寒热饥渴蛇蝎蚊虻风雨等触。又应忍受他人所发。能生身中猛利辛楚。夺命苦受毁辱语言。
评曰。本所求胜法未获。终不止息。即宗门所谓本参话头。不破誓不休歇之意也。
瑜伽师地论
六度初三是戒学摄。静虑是心学摄。般若是慧学摄。唯精进遍于一切。
大乘庄严经论
至心学道。发大勇猛。决趁菩提。
阿毗达磨论
菩萨于底沙佛时。合十指掌。翘于一足。以一伽陀。七日七夜叹佛功德。便超九劫。
评曰。观此则法集所称。一日精进。胜百年懈怠。信哉言乎。
西域记
胁尊者。八十出家。少年诮曰。夫出家之业。一则习禅。二则诵经。而今衰老何所进取。尊者闻而誓曰。我若不通三藏经。不断三界欲得六神通具八解脱。终不以胁至席。乃昼则研习教理。夜则静虑凝神。三年悉证所誓。时人敬仰。号胁尊者。
评曰。矍铄是翁。足为懈怠比丘激劝。当知今人。岂但八十。纵饶直抵期颐。尚须努力修进。
南海寄归
善遇法师。念佛四仪无间。寸阴非空。计小豆粒。可盈两载。
法苑珠林
陈栖霞寺沙门惠布。居寺舍利塔西。经行坐禅。誓不坐卧。徒众八十。咸不出院。
观心疏
夫欲建小事。心不决志。尚不能成。况欲排五住之重关。度生死之大海。而不勤劳。妙道何由可具。
永嘉集
勤求至道。不顾形命昼夜行般若。生生勤精进。常如救头然。
沩山警策
研穷法理。以悟为则。
评曰。则准也。以悟为准的也。即宗门谓参禅到甚么处。是歇工处。今言大悟乃已。不悟不已也。
净土忏愿仪
若坐若行。皆勿散乱。不得弹指顷念世五欲。及接对外人语论戏笑。亦不得托言延缓放逸睡眠。当于瞬息俯仰。系念不断。
法界次第
倍策精进。勤求不息。是名精进根。
心赋
坚求至道。 晓夕亡疲。 不向外求。 虚襟澄虑。 密室静坐。 端拱宁神。
评曰。静业弟子。莫见不向外求。密室静坐之说。便谓不必念佛。须知念字从心。佛即自己。以自心念自己。乌得为外求也。况念之不已。则成三昧。静密孰加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