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AM老师:
考虑投保,一要考虑投保的保险产品:保障什么、保单内容怎么样、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权利实现是否可能存在缺陷。
二要考虑投保的保险公司:信用如何、是否可以方便地了解、有无劣迹等。
这些其实就是投保人的尽责调查,最终目的是保障自己。先弄清楚底细,防守得分,然后再考虑自己的收获可能是什么。
如果用上述方法检视,就可以辨别到香港投保是否明智。
补充一个事实是,目前,国内只允许广东省境内销售经过核准的香港保险产品。
解释系主任:
划算不划算,出险后能否赔到钱才算。香港市场确实有自己的优势,比如保险公司众多,产品线丰富,没有外汇管制,投资渠道较多,保险公司资产管理更加灵活等等。但这些优势是不是就一定能够转化为墙内客户的福利,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
一般说来,这种监管变化在真正给市场带来实质性冲击之前,保险公司可能会突然加大某种特定产品的营销力度,在监管关门前冲一下业绩。这在香港很常见,在墙内其实更常见。这帮卖寿险的孙子都是一个揍性。
在香港经营专门针对墙内金主买保险的外资公司以欧洲的居多,美国的也有,但据我所知因为母国监管更加严格,这类翻墙业务美国公司做得反而不够多——AIA不是美国公司了,顺便说一句。
这类公司行销的保单语言都是英文,条款非常复杂,即使有中文版,也只是做投保参考,保险合同正本是英文的,适用的司法管辖权是香港法律,换言之就是一旦保险合同下出现纠纷,客户要客场作战去香港打官司。这是大家必须在做投保决定之前就必须考虑到的风险因素。
至于是否“划算”,如果不出险的话,从保障-保费比例来看,可能多数寿险大路货产品的性价比都是香港公司更好一些。何解?因为他们现在的监管标准很低,同时有更多投资渠道可以运用保险资金。将来监管标准提高了,是不是这个价格上的竞争力会逐渐缩小甚至消失?我觉得是有这个可能性的,但更大的可能性是两地监管当局达成协议(在CEPA框架下),香港翻墙保单被画上休止符,或者必须转移到这些外资保险公司在墙内开设的分支机构来。如果这个情况真的发生,会对保单持有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我觉得这个也是必须要考虑的因素——你从那帮卖寿险的熊人嘴里永远听不到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