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11700000057

第57章

若舍此五结  不坏法具学

有几量此人成具分有学。偈曰。由定根果故。说圆满具学。释曰。有学人由三义故称具学。一由果。二由根。三由三摩跋提。但由果者。谓信乐得阿那含人非身证。但由根者。谓见至未离欲。由果由根者。谓见至阿那含未得身证。由果由三摩跋提者。谓信乐得阿那含已得身证。由果根三摩跋提具学者。谓见至身证阿那含。但由三摩跋提。及但由根三摩跋提不由果为具有学人。无有是处。偈曰。无学圆满德。由二。释曰。圆满无学者。唯由二。一由根。二由三摩跋提。若果未圆满成无学。无有是处。是故于果不论圆满不圆满。但由根圆满。不由三摩跋提者。谓非时解脱。慧解脱人。若但由三摩跋提圆满。不由根者。谓依时解脱。二分解脱人。由根及三摩跋提圆满者。谓非时解脱。二分解脱人。所说道差别有多种。谓世出世道。见道修道无学道。或说加行道无间道解脱道增进道等。若略说此道有几种。偈曰。略说道四加行无间。解脱增进道。释曰。加行道者。若从此道无间道生。无间道者。若由此道能除惑障。解脱道者。从已解脱无间道所灭惑障。后次最初所生道。增进道者。从解脱道后所生余道。谓三摩提通练根等道。此四种云何说名道。由此法是般涅槃路故。说名为道。若人发行此路。必定得至涅槃故。复次由此法观行人寻求涅槃。故说名道。解脱增进云何名道。由是前道种类故。由最上品故。由能令至后有故。说前为后道。由是入无余涅槃方便故。故此四皆是道。复次此道有时说名行。由此行至涅槃故。此行有四种。如经言。有行苦迟智。有行苦速智。有行乐迟智。有行乐速智。此中偈曰。依定道乐行。释曰。于四定中此四种道。说名乐行。由摄分故。奢摩他毗钵舍那。平等起故。此道不由功用成故。说名乐行。偈曰。于余地苦行。释曰。于余地。谓非至定中间定无色定中。此道说名苦行。由不摄分故。奢摩他毗钵舍那不具故。大功用所成故。说名苦行。何以故。非至定及中间定。此定由奢摩他不具。未至初定及二定故。无色定由毗钵舍那不具。思想心细故。此乐苦行。复有二种。偈曰。迟智软根人。速智约利根。释曰。若人根钝。或乐或苦行。此行名迟智。若人根利此行名速智。复次于此行中智迟故。说名迟智。速智亦尔。复次此行是迟人行故。说名迟智。速智亦尔。复次此道或名觉助觉助法有三十七品。谓四种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分。八圣道分。此中偈曰。尽无生二智。菩提。释曰。是尽智无生智。由人差别故。成三种菩提。一声闻菩提。二独觉菩提。三无上正遍菩提。由无余无明灭故。是已利如实能觉。已作不应更作故。偈曰。由顺此。三十七觉助。释曰。由彼法为菩提生方便生住受用故。故三十七得觉助名。偈曰。由名实义十。释曰。此觉助法。若由名说三十七。若由实物。一切菩提助法。则唯有十。何者为十。偈曰。信精进忆念。三摩提智慧。喜舍及轻安。戒觉。释曰。信者于七处心澄净。精进者于境界心勇猛。念者于所缘境心明不忘。定者于境界一心寂静。慧者如理解。喜者心安乐。舍者心无功用。轻安者身心随事。戒者能平身口。觉者能思量。如此十物。云何安立于七处。偈曰。慧念处。精进名正勤。如意足名定。释曰。于中四念处正勤如意足。智慧精进定为自性。次说五根。如根力亦尔。由执名有异何以故。信精进念定慧五物。是根即是力。于中念处择法觉分正见。即是慧。正勤精进觉分正精进。即是精进。如意足定觉分正定。即是定。觉分正念。即是念。何法为余。喜轻安舍觉分正觉及戒分。此五为余。如此助觉法。唯有十物。苦依毗婆沙师执。有十一物。身口二业不相通故。是故戒分成二物。是前所说四念处等。智慧精进定为自性。此中应知。偈曰。由随胜立名。一切加行得。释曰。于中由随胜故。说如此名。一切加行所得法。皆是念处正勤如意足。云何说精进名正勤。由彼能安立身口意业令胜。云何说三摩提。名如意足。一切胜德。以彼为依止故。若有人说。唯三摩提名如意足谓欲等。于彼人道品成十三物。长欲心故。若执如此。即与经相违。经云比丘。我今为汝说如意及如意足。乃至言何者为如意。于正法中有比丘。证用多种如意境界。谓本是一即成多种广说如经。云何前说名根。后说名力。由软上差别故。由可胜伏不可胜伏故。根者虽于修观中增上。在下劣位中。所对治惑。能胜伏故。故是根非力。力者于修观中在胜上位。所对治惑不能胜伏故。故是力非根。云何立次第。若人信此行有胜果。为求得此果故修正勤。若人恒修正勤。忆念得住。若人专念境界。心不散乱故。即便得定。若心得定。则见知如实。因如此义。故立次第。复次于何位中。何菩提助法所应显现。偈曰。初发行决择。分中所分别。于修位见位。七部次第知。释曰。初发行位中。为了持身等境界。是故先修四念处。由为得增胜生长精进故。故于暖位修四正勤。由能入不应退善根故。故于顶位修四如意足。由不更退故至增上位。是故于忍位修五根。非惑可胜伏故。是故。于世第一位。修五力。又世间余法。亦不能胜伏。由近菩提位故。是故于修道中修觉分。由发行。所显故。是故于见道中修圣道。是彼所随逐故。为随数次第故。先说七后说八。若随修次第。先修八后修七。此中择法觉分者。此是觉亦是觉分。正见是道亦是道分。毗婆沙师说如此。有余师不破此次第。说助觉法次第。初发行者。为制伏于多种境界散乱偏倒诸智故。修四念处。四念处是观行人系录心处。为灭除一切依贪忆念分别。由此经言故。知四念处为发行初。由念处力故。能生长精进。为成四事故。能正安立心令胜故。次四念处。修四正勤。由此正勤心安无忧悔故。治心成三摩提故。次四正勤修四如意足。由依止定信等诸根成出世法增上缘故。次四如意足修五根。此根最能制伏所对治法。起行由自功能。离同类因。能生出世法故。次五根修五力。于见道中修觉分。于见修道中修圣道分。何以故。经中说此言。于八分圣道中。一切应修至修圆满。谓四念处至修圆满。乃至七觉分至修圆满。复有经言。比丘宣示如实言者。谓为四圣谛观。譬如自所行路。更如此行。为修八分圣道譬。是故应知。于二位中修八分圣道。此等次第皆成。说次第已。此义今当说。于觉助法中几法是有流。几法是无流。偈曰。无流觉道分。释曰。由安立彼于修道见道中。是故觉分道分。皆是无流。于世间亦有正见等法。此法不得圣道名。偈曰。余法有二种。释曰。所余觉助法。有有流有无流。复次于何地。有几觉助法。偈曰。于初定具足。释曰。于初定地中具有一切三十七菩提助法。偈曰。非至定除喜。释曰。云何无喜。诸近分定势力所将故。复于下地疑怖未息故。偈曰。第二定离觉。释曰。于第二定中正觉所离。唯有三十六。于彼无觉观故。偈曰。于二二所离。释曰。第三第四定中觉助法。喜觉二法所离。唯有三十五。偈曰。及中定。释曰。于中间定亦二所离同三十五偈曰。离戒前二三无色。释曰。于三无色界。正语正业正命喜正觉所离。唯有三十二。偈曰。于欲界有顶。离觉圣道分。释曰。于此二处。唯有二十二菩提助法。何以故。于此二处。非无流道器故若人正在三十七觉助法观位中。于何位应知得正解净信。偈曰。见三谛得戒。及法正解信。于见道信佛。及信弟子众。释曰。若人正见苦集灭圣谛。于法得正解净信。及得圣所爱戒。由见道圣谛。于佛世尊及圣弟子众。得正解净信。何以故。是于二正解净信。即于能成佛无学。独得法中生正解净信。于能成僧有学无学法中。生正解净信复得戒。及于法正解净信。偈曰。法谓三谛。及菩萨独觉道。释曰。是故若人正观四谛。于法得正解净信。此法由信依处。及名差别故。说四正解净信。偈曰。若约物唯二。信戒。释曰。佛法僧正解净信。信为自性。是一法圣所爱。戒是戒一法。故约实物彼唯二物。此二为有流为无流。一切正解净信一向。偈曰。皆无流。释曰。正解净信有何义。如实觉了四谛已。于四处得无流信。说名正解净信。此信由无流智所成。通于二人。此人正出观时。如现前生起。四信如此次第。云何出观现前生起。知世尊是正觉遍知。是世尊正法正教于正说中第一。是世尊圣弟子众。于正行中无等。似医师方药安养病人三类故。是心净信所作名戒净信。或说第四云。若人得净信已。如此正行名戒净信。此似无病类故。或说此四似道路师似路似宗侣似乘。经中说。有学人与八分相应。无学人与十分相应。云何不说有学人有正解脱正解脱知见。偈曰。解脱非学分有系故二种。释曰。有学位中人正有系。由未能免离烦恼缚故。若正有系。云何立彼为解脱。若解脱一分缚。不可说为已解脱。若无解脱。云何得立解脱知见。无学人已永解脱一切烦恼缚故。可说有解脱。由依自二证智所显故。此言如理。何法名解脱。此解脱有二种。一有为。二无为。此中偈曰。惑灭是无为。心净了有为。释曰。无为解脱。谓诸惑灭尽。有为解脱谓无学心净了。偈曰。此分。释曰。此有为解脱。说名无学分。诸分有为故。偈曰。即二脱。释曰。此有为解脱。经中说为二种解脱。谓心解脱及慧解脱。应知此二于无学人是解脱分。若尔于余经中云何说此言。毗耶伽何者为解脱。谓心永圆净。此中有比丘。于欲心离欲及解脱。于嗔痴心离欲及解脱。如此若未圆满解脱聚为圆满。若已圆满。为摄持是欲及精进等。广说如经。是故不应但以心了为解脱。此云何真慧。已遣欲等诸惑。是心一向无垢。余师说名解脱。说正解脱已。正解脱知见。异于正见。此是何类。偈曰。慧如说菩提。释曰。是前所说名菩提。此法于今应知说名正解脱知见。谓尽智无生智。复次何心得解脱。为是过去现在未来。偈曰。解脱正生心。无学从惑障。释曰。未来心说名正生。此心属无学人。从此惑障得解脱。阿毗达磨云知此。此心何法为障。烦恼至得为障。能碍彼生故。

何以故。于金刚譬定时。此至得即灭。灭时此无学心正生。此生时即是解脱。此至得已灭。此无学心已生。说名已解脱。若尔未生心。及世间心。此心亦解脱。云何说正生及无学。若生必定解脱。此心是今所说。世间心从何惑解脱。从障生解脱。若人未解脱。解脱心为不生耶。生不如今所论解脱心。此心何如。与惑至得相应故。此道在何位。能除自生障。偈曰。正灭道能灭能障道诸惑。释曰。若道正在现世。能损前惑。为未来惑作次第缘。力于未来惑引择灭为永遮令不更生。是故道正在现世。损现在遮未来将起时。是前所说无为解脱。经中所说界有三种。谓灭界离欲界永除界。此法有何异。偈曰。无为解脱界。释曰。此无为解脱即是三界。此中偈曰。离欲谓欲灭。释曰。欲烦恼灭说名离欲界。偈曰。灭界余惑灭。释曰。异欲余烦恼灭。说名灭界。偈曰。永除别类灭。释曰。离惑类所余诸法灭。说名永除界。此三界即是无为解脱。若由此类心起厌恶。为由此类心得离欲不。此中有四句。云何作四句。偈曰。厌离由苦集。忍智故。释曰。由苦集忍及智心。但生厌恶。不由余法。何以故。此二是忧恼境界类故。偈曰。离欲。释曰。由灭道忍及智心。但得离欲。不由余法。何以故。此二是喜乐境界类故。偈曰。二由一切灭。释曰。是一切苦集灭道忍及智。能灭诸惑。由彼心得厌恶。亦得离欲。非二由余法若彼不能灭惑。此中若已离欲人。重观四谛。由法智忍。不能灭惑。若智加行解脱增进道所摄。此智亦不能灭惑。偈曰。此中立四句。释曰。是故应知四句义如此。

同类推荐
  • DRACULA

    DRACULA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效力篇

    效力篇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六十种曲寻亲记

    六十种曲寻亲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白香集

    白香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翻译名义

    翻译名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神兽王座

    神兽王座

    穿越,重生,成神!可惜吴桐没有成为神仙,而是成了神兽,还是最初级的。于是,吴桐有了一个崇高的理想……修炼,进化,化形,成神!最终完成这华丽的逆转,将自己美丽大方女主人变成自己的女人。
  • 极品农民混都市

    极品农民混都市

    林二娃,原本是个普通农家少年,靠着一本祖传的风水书获得绝世机缘。从此良田千亩,美眷在怀,更是以风水书开启神农传承,从此走上人生巅峰!闲来无事种种田、喝喝茶,看看美女,赏赏花!有道是:手握锄头,挖遍墙头,明日决战与否,掐指一算我最牛。
  • 不死神魔传

    不死神魔传

    一个资质平庸的少年,因偶然的机会踏上了修仙之路,本以为从此天下任其行侠仗义、潇洒快活,却不料卷入了一个又一个血雨腥风的阴谋与争斗!且看他如何以坚毅的信念化险为夷,一步步成为修仙巨擘,笑傲天下!———————————————————————新书期间,急需收藏推荐支持,请诸位道友顺手先收藏一下!哪位道友有推荐票也请投一下啊!!!!!
  • 赤红侠之地狱烈火

    赤红侠之地狱烈火

    生命是可贵的,所以说,没有人会喜欢死在那些巨人的嘴里。我需要时间。生命会流逝,但最让人痛心的,其实并不是那种危险的真实。在那之上,还有其他。赤红侠传第一部,地狱火。作者是学生,更新可能极度不稳定,敬请原谅。
  • 重生之亦正亦反

    重生之亦正亦反

    一个神秘乡村,凤凰涅槃的故事在这里一直流传……一个善意的举动,开启一段神奇之旅……面对前世的仇人,他要如何面对?前世的遗憾,是否要去弥补?答案是肯定的,不在犹豫,不在彷徨,我以我血荐轩辕……
  • 默叹

    默叹

    耽美文√[男主一号遇上了男主二号。本文会通过几个不同的视角写一个故事]
  • Greenmantlel

    Greenmantlel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目中无天

    目中无天

    小时候的梦想并不是要当什么一代宗师,号令群雄,而是幻想着做个纨绔子弟,终日不学无术,只要闲着没事就领着一群狗奴才上街去调戏一下良家少女。只是,直到长大之后“我”才幡然醒悟。原来“我”的梦想并不是这么简单。而是要坐拥美女三千,掌握黄金千倾,成为天下一帅的至强者,让世人都折服!
  • 网游之百世轮回

    网游之百世轮回

    (轮回出、天地变、万物归、轮回现)《轮回》一出,天地万物、为之颤抖....一样的游戏、不一样的情节、天意将以......新书。求收藏、推荐、点击.....
  • 逝水三十年

    逝水三十年

    经建议内容已做修改望通过参赛审核。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春风从食物、服装、语言、音乐、个人习惯等方方面面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情感,以及梦想。本书以80年代北京,90年代初上海,90年代后深圳,2000年成都,2000年后湖南等不同视角记述三十年来人民由贫变富,国家从弱变强的变迁故事,里面有创业的奋斗,有梦想的实现,更有大时代下最平凡普通的人生。本书共八章,附大纲与内容简介。第一章启蒙与开放第二章旧潮与新潮第三章窘迫与激荡第四章健壮与虚胖第五章青青与蓝蓝第六章恶梦与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