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解]
元和十年(815)十二月诗人《与元九书》“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故本诗作于此前。大约在白居易渭村丁母忧(元和六年)以后,贬谪江州司马(元和十年六月)之前。据内容可能在退居渭上丁忧时作。
是时兵革后,生民正憔悴。
惟有唐衢见,知我平生志。
一读兴叹嗟,再吟垂涕泗。
因和三十韵,手题远缄寄。
致吾陈杜间,赏爱非常意。
此人无复见,此诗尤可贵。
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
不知何处葬,欲问先欷。
终去哭坟前,还君一掬泪。
《伤唐衢二首》,这里选第二首。
第一首主要写诗人闻唐衢之死,悲痛不已。从而引出同唐衢偶相遇后,即“一言如旧识”。二人相别,依依不舍,“从此重相忆”。接着简单介绍了唐衢的身世、经历及遗文情况。
第二首则写诗人元和初身为谏官,作《秦中吟》,引起权贵的怪怒、非议。而只有唐衢赏识,“一读兴叹嗟,再吟垂涕泗”,并寄和诗三十韵。诗人开箧观看,睹物伤人,欷感叹,热泪盈眶!
“忆昨”二句自谦元和初年担任左拾遗(谏官),不称职。“忝”辱;“备位”,充数。
第三、四句是说当时连年战乱之后,人民饥寒憔悴,不堪其苦。五至八句说自己悲悯同情民生疾苦、贫穷,用诗歌反映出来,顾不得也不考虑权贵们的禁忌避讳。于是作了新乐府《秦中吟》共十首,采取一吟悲一事的体例,抨击权贵。
“贵人皆怪怒”四句写对《秦中吟》的反应。如《与元九书》所书:“……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岂图志未就而悔已生,言未闻而谤已成矣……凡闻仆《贺雨》诗,而众口籍籍,已谓非宜矣……闻《秦中吟》,则权豪贵近者相目而变色矣……不相与者,号为沽名,号为诋讦,号为讪谤;苟相与者,则如牛僧孺之戒焉。乃至骨肉妻孥皆以我为非也。”“贵人”,指权豪贵近;“闲人”,指一般官僚。“天高未及闻”二句是说皇帝还未及见到,无从听到其中所反映的情况,而权豪官贵已经怪怒、非议如荆棘遍地、动辄得咎了。
“惟有唐衢见”十句转而写唐衢见到《秦中吟》的态度。唐衢和诗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心有灵犀一点通,不仅反复吟读,初读大兴叹嗟,再吟竟然涕泪滂沱,而且和作了诗篇,共六十句三十韵,亲手题封,从远方寄来,对白居易的《秦中吟》以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同陈子昂、杜甫相提并论、地位相等。鉴赏喜爱不是平赏的意义,也不是出于一般的爱好。诗后原注:“陈、杜、谓子昂与甫也”。如今,唐衢此人不可能见到了,但他和的诗“三十韵”即“此诗”还非常可贵。诗后原注:“此诗尤可贵,谓唐衢诗也。”
最后六句写诗人打开藏书的小箱子一看,蛀蚀书笈的白色小虫(蠹dù鱼)已蛀损了文字。诗稿尚在,那唐衢埋葬在何处呢?想向人打问,没有开口就泣不成声,抽咽不止了。结句诗人向唐衢表示,我最后总要去坟前哭祭,还给你一掬热泪。“箧(qiè)”,小箱。“欷(xūxì),”因哭泣而气咽抽息。“终去”,而今没法去将来一定去的意思。“一掬(ju入声)”,一把,一捧。
白居易与唐衢邂逅相逢,如《伤唐衢》第一首所说:“伊昔未相知,偶游滑台侧,同宿李翱家,一言如旧识”。工人“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白居易写了《寄唐生》,并寄诗三十章给唐衢,唐衢收到诗不禁哭泣,但“未几而衢死”。两人相遇何其短暂,从此再未谋面,而唐已诀别人间,只有“遗文仅千首”,留给诗人。“今日开箧看,蠹鱼损文字”,睹物伤情,因物忆人,不禁欷叹惋,抛洒一掬热泪!
对此,诗人在《与元九书》中也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不我非者,举不过三两人。有邓鲂者,见仆诗而喜。无何而鲂死。有唐衢者,见仆诗而泣。未几而衢死。其馀则足下,足下又十年来困踬若此。呜呼!岂‘六义’、‘四始’之风,天将破坏,不可支持耶?抑又不知天之意不欲使下人之病苦闻于上耶?不然,何有志于诗者不利若此之甚也!”可作此诗之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