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表面处理、热处理那一套专业的东西,在清华搞得不是很细,大学是以基础为主的,理论多,专业少。我就赶紧找书,翻了半天,才把这些东西都找出来。因为第一天什么也不懂,也不好意思问,就自己找,找到以后照着写,就这样画完了第一张图,还好没出什么差错。书当然有中文的,但图样大部分都是俄文,照搬苏联的一些规范也是俄文的。看不懂怎么办?学!到122厂后,我还学会了看俄文图样、资料。
早在新中国的航空工业始建初期,周恩来总理就殷切嘱托:我们国家有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五六亿人口,这么大的一个国家,我们的飞机要保卫祖国的领空,靠买人家的飞机是不行的,要自己制造,要由小到大,由修理到制造,我们的道路要这样开始。
1952年4月建成的122厂,由于抗美援朝战事的需要,主要任务是从事轰炸机修理并生产部分零配件。在抗美援朝烽火中蹒跚起步的新中国航空工业,底子薄、基础弱,人才极度匮乏。当时,朝鲜战场激战正酣,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凭借自己强大的空中优势,疯狂封锁和轰炸朝鲜清川江大桥,企图切断中国人民抗美援朝的补给线。为了保证运输动脉的畅通,中、朝、苏三国加强了空中对抗的力度。随后,一些中国飞行员驾驶的遭到敌方炮火损伤的飞机被紧急送到飞机修理厂进行抢修。我报到的第二天就投入到了紧张的飞机修理工作中。
按照中苏两国协定,苏联援建中国六个修理厂,包括所需技术资料、设备、材料和配件等;同时,还派遣了专家顾问。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援建修理厂的技术人员很快掌握了苏式飞机的修理和部分零部件制造技术。虽然当时的任务仅限于修理,却为培养新中国第一批从事飞机制造的专业人才打下了基础。
当时正值抗美援朝的高潮阶段,前线打伤的轰炸机不断送到122厂来修理。我们不分昼夜地把这些飞机尽快修好,重新送到战场上去打击美帝国主义。这场战争确实锻炼了全中国人民,也锻炼了包括我们这些刚离开学校,懂一些书本知识,但十分缺少实践经验的年轻人。
打坏的飞机马上要修好送往前线,这是工作更是任务!那段时间,我跟着苏联专家忙上忙下,没日没夜地干,研究修复飞机的方案。刚开始我确实很不适应,但正是这种高强度的实践训练,让我迅速把所学的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让我迅速完成了从学生到技术人员的转变。
飞机坏了,没人教你怎么修,你得去学,向工人同志学习,向图样学习,也向苏联专家学习,不管什么地方坏了,你都要把它弄个明白,尽快修好。所以完全靠自己爬到飞机上去看,这东西坏了,怎么坏的,原理是什么?回来看看图样,然后再到车间的飞机上看,跟工人商量怎么修理。这个飞机打穿一个洞,怎么办?就用等强度设计,按原来的厚度,等强度地把它补上。放假、过年,我们还得值班,保密非常严格,有部队端着枪巡逻。我们这些单身设计员没有几个,事情又比较多,一天就不停地往车间跑,处理生产问题,向工人师傅学了很多实践知识。
这样干了一年多,工作还是比较顺利的。刚开始我搞一些机械系统,后来有一些标准、规范需要初算,上级又把我弄到那儿去做这件事,一边学一边干。到了抗美援朝后期,122厂开始由修理转入仿制飞机。
20世纪50年代,我国仿制的初教5、歼5、运5三个机型的飞机,开创了中国航空工业从无到有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由“修理”发展为“制造”的过渡,初步奠定了中国航空工业自主发展的基石。
1954年初,设计科成立了校对组,我被调去担任设计校对员的工作。在不太了解其他各系统的情况下,这项工作的困难确实不小。可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我边干边学,逐步掌握了其他系统的基本情况。当时我的分工是发动机装备组、液压系统及特设组内的电器和无线电。在这段工作中,虽然完全脱离设计,直接参加修理及试造工作,但在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方面收获更大。1954年末,我又回到发动机装备组,主要负责试造工作及发动机装备组各系统的一些修理工作。
1955年下半年,我承担了起落架舱的试造工作。从审核图样、技术资料,配合绘制结构图并参加试造小组,与其他有关部门共同解决车间提出的试造中发生的技术问题,直至鉴定成功为止,年末还参加了很少一部分副油箱的试造工作。
我的飞机设计生涯是从仿制伊尔-28副油箱开始的。在整个飞机仿制还没开始时,我就接受了一个任务——仿制副油箱。给一个实物,自己去仿制。规范、依据、材料等全要靠自己去解决。
因为在122厂设计科干了一年多,厂里那些管理、设计程序基本都清楚了,苏联那套图样也看明白了,所以我干起来驾轻就熟,也非常快。把副油箱的图样画好、标好,总图、分图一套都弄出来。最后试制成功了,我还得了奖。那时候,我已经调到沈阳第一飞机设计室去了。
经过三年的努力,我们终于掌握了飞机修理技术,保证了抗美援朝的需要,同时在三年之内,我们又学会了仿制苏联的飞机。三年之间,我们走过了修理和仿制两个阶段。这在世界上也是非常少有的速度。
1956年初,在写给厂教育科的一份报告中,我对自己在122厂四年工作、学习的感受和体会作了详细认真的总结。
回想最初几年的工作经历,我这个人比较随遇而安,想得也不多。在哈尔滨搞修理那几年,我就感到修理有用。虽然学过飞机设计,但不懂得飞机,现在可以去摸飞机了。再说那时候也不可能去搞设计,我就老老实实搞修理。后来又说要试造,交给我一项任务。我一看这可要比修理飞机费点脑子了,正好学以致用,挺好的,又埋头去干。
工作的头几年,虽然生活艰苦,但我情绪高昂,工作充实,心中更是充满了理想成为现实的喜悦。这个时期,上天也很眷顾我,一次组织安排的疗养机会,让我邂逅了自己的终身伴侣王士珍。
巧遇良缘
我的爱人王士珍,浙江上虞人,与我同岁。我们是在太阳岛疗养院认识并相恋的,至今已携手度过了金婚岁月。一路走来,我和她甘苦与共、相濡以沫,让人甚感欣慰。
她的老家在浙江绍兴农村,她16岁离开家,到上海后转到南京哥哥家,在那里待了四年。刚从农村出来时,由于语言关系她没有上学。1949年解放后,她开始参加各种补习班。当时东北很多单位都到南方招工,她也抓紧学习,及时考取了东北财经大学会计专业,并在哈尔滨的学校进行了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1952年,她被分配到六机部(兵器工业部)671厂,她的工作主要是统计、计划和调度。
她年轻的时候喜欢运动,篮球、排球、乒乓球样样都行。开始还是厂篮球队的队长,大概因为运动过量,体检时医生说她肺部发现阴影,组织上安排她到太阳岛疗养。当时碰巧我也在那个疗养院疗养。疗养院天天都有娱乐活动,很多人一起唱歌、跳舞,她性格开朗、活泼,一下子就引起了我的注意。
选对象第一眼可能很重要吧。感情这个东西你不可能分析得很透彻了再开始。记得刚开始我没跳舞,坐在一边看普希金的诗集。她在那儿跳舞,从老远过来了。那时候是夏天,大家都穿着白衬衣,看到她第一眼就觉得挺顺的,我请她一起跳舞,这样就慢慢认识了。
她后来总说,我们俩认识完全是一种缘分。她当时就觉得我这个人不修边幅,比较随意、率性,不会虚头巴脑地献媚讨好。不像有的男同志头发梳得溜光,衣服穿得笔挺,做作得很。另外,觉得我是清华毕业的,又搞技术,很实在,挺符合她的想象。就是人太瘦了,衣服袖子都不敢撸上去,两只胳膊像火柴棍似地挂在肩膀上。我们在疗养院一起待了一两个月之后,都回到了各自单位。
122厂和671厂两个单位一个在哈尔滨的东头、一个在西头,相距很远,我们一个星期才能见一次面。一到礼拜天,我们俩都要一大早去坐班车到哈尔滨市秋林公司门口会合,到那里已经是十点多了。见面以后说说话、吃顿饭,又该往回走了,电影都很少看,总怕赶不上回厂里的班车。平时顶多打个电话,大部分都是写信,谈一些爱好、生活中的事。我还给她送些诗集什么的让她看。一年多之后,我们就结婚了。
结婚那天所有的仪式准备、房间布置都是同事和同学张罗的。1955年的最后一天,我们说好了在那天结婚,但我没有必须先领证才能举行结婚仪式这种概念,而且不知道办证的地方过元旦还会放假,没想那么细致。白天一直在忙,晚上下班后我们赶过去,派出所已经封门放假了,这下不好办了。场地都布置好了,大家还等着给我们贺喜呢,就缺登记这个手续。最后厂工会、行政全都出面,大家一起想办法,找到派出所所长解释,所长同意后才把封条打开给我们办了结婚登记。
夫人王士珍:
1955年底,我们在哈尔滨结婚了。结婚也是他提出来的,我当时就答应了,虽说他那时候瘦得很,外表看上去很单薄,人也不讲究,棉袄上都是下车间蹭的油,但我就是喜欢他。结婚的时候,给各自家里打个招呼,太远也没来人,就同事们来热闹热闹。
结婚买喜糖的200块钱还是我一点点攒起来的。他那时候工资80多块,可他每月领了工资就往兜里一揣,几个要好的喜欢下馆子,他和同事吃饭从来都是大大方方的,所以结婚的时候也没攒下什么钱。我就喜欢他这点,男同志在外面不能抠抠索索的。我虽说每月只有二三十块,可我从不乱花,去食堂吃饭哪个菜便宜我吃哪个,就这样一点点省下来存到银行。结婚时我俩什么衣服都没买,都是以前的衣服。
结婚那天,我自己带着行李,欢欢喜喜搬到他们厂里去。自己把结婚的被子缝起来,买块布做成窗帘挂起来,一张桌、一张床、一个壁柜,就等他回来和我去领证,这样就正式结婚了。他的同事听到消息都早早过来表示祝贺,可大家左等右等不见他回来,一直等到下班很久,他才匆匆忙忙赶回来。我们赶紧跑到派出所去登记。到那一看,大门已经被封条贴起来了。第二天就是1956年的元旦。
我就冲他发火了:人家那么远的跑过来,现在没车子回也回不去。今天办不了证咱们就别结婚了!可我又一想,厂里人知道我今天是来结婚的,这样子回去跟大家怎么说?
他就跟我一个劲儿解释,说厂里实在是走不开,任务必须要在那天完成。那时候任务确实很紧,他工作积极性又高。单位领导一听这个事都很关心,出面和派出所领导协商,证明他确实因为工作忙没时间,人家才给登了记。
这样一段插曲让我们的婚礼变得更加热闹。大家干脆到办公室把几张桌子拼起来,我把买来的糖果、香烟往上面一撒,大家吃着闹着祝福我们。当时厂里给他们几个清华来的毕业生都安排了单间宿舍,还在楼上专门开小灶吃饭,不用去食堂吃大锅饭,我感到非常满足。
我年轻时也很好强。小时候村里和学校的小伙伴都愿意听我的。参加工作后也从不愿落后,年年当先进。结婚以后,我觉得自己从事行政工作相对轻松一点,他搞飞机设计技术那么复杂,必须投入全部精力和脑力。我既然嫁给他就要为他创造条件,让他全心全意去工作。我下定决心做好后勤,家里的事情不用他操心,但我自己的工作还是要做好,绝不能掉队。
大女儿陈冰:
我妈妈为爸爸和我们全家做出的牺牲真是太多了。她年轻的时候在单位比较有名气,不但人长得漂亮,而且组织能力很强,既能干又泼辣,还特别能吃苦。但由于我外公是中农出身,而且当过保长,我妈也因此一直没能入党。
妈妈的家族虽说在乡下,但她的奶奶是个很能干的老太太,在当地颇有名气。妈妈曾跟着她的奶奶挨家挨户募捐,然后,她的奶奶又带领全村的青壮年修桥、铺路。妈妈从家乡出来后,也成了这些在东北的南方人的主心骨,她性格开朗,很会处理人际关系。
我妈曾经跟我们说过,当初认识我爸的时候并不是看中他的长相,首先看上他是清华毕业的;第二,他把钱看得很淡,待人真诚;第三,他一心用在工作上,把事业看得很重。就这么几点。妈妈后来多次跟我们讲:女孩子找对象不能注重外表,首先要对你好,再就是要有事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