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出生于广东三水,但他的籍贯是湖北黄陂。
黄陂,地处湖北省东部偏北,与华中重镇武汉市因水相依。陂者,池塘、水岸,或解释为低山,黄陂因其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织,又多低山丘陵而得名。黄陂北依大别山,南临长江,地势北高南低,自北向南逐渐倾斜,全境内形成西北低山区,东北丘陵区,中部岗状平原区和南部滨湖平原区阶梯状地形结构。素有“三山,两水,五分田”的说法。
古语曾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得益于大自然的恩赐以及悠久的文化渊源,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几乎在每个时代,黄陂大地上都可谓名人辈出。相传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忠孝仁义的花木兰,就是黄陂人,如今这里仍有很多与花木兰故事相关的文化古迹。宋代大理学家,程朱理学的代表性人物程颢、程颐兄弟也出生在黄陂。类似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他们的事迹都对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过,李明并未回过祖里黄陂。
远走他乡的祖父
1880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当不起眼的年份,清朝在内外交困中持续没落。
也就是在这一年,在黄陂长轩岭镇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里,一个男婴诞生了,父母给他取名李宝卿,这就是李明的祖父,从名字不难看出父母对李宝卿寄予的希望。然而,在那个天灾人祸频发的年月,童年的李宝卿可谓命运多舛,在父母双双病故之后,他成了孤儿。年仅13岁的李宝卿不得不独自谋生,只身一人来到汉口,靠沿街叫卖大饼油条度日。由于这样很难维持生计,李宝卿不得不另谋出路,改行学理发。就这样,一根长扁担,一头挂着一只简易木箱,箱子当坐凳,里面装着剃刀、剪子等理发工具,另一头挂着小木炭炉、水壶,这些成了李宝卿的全部家当,尚显稚嫩的肩膀开始挑起剃头担子,浪迹于村镇街坊。当时的汉口,由于紧邻长江,在列强入侵的年代倒成了“对外开放的前沿”,江面上来自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的商船鳞次栉比。这些商船大多经营武汉与上海之间的水上往返贸易,自然也吸引了不少来往客商,以及来此讨生活的贩夫走卒、苦力等。在这样的环境下,吃苦耐劳的李宝卿凭借着熟练的技术和热情,每天数次地往返于码头、市井、陆地和商船之间,勉强维持生计。然而,李宝卿是个心细的人,幼年的辛苦锻炼了他倔强的性格,他不甘心一辈子就做一个剃头匠。因而在闲暇时间,他会静下来观察往返商船上水手的操舵技巧,并趁为他们剃头洗发之机,向老水手、老舵手请教操舵和领港等技巧。日积月累,年轻的剃头匠倒也学习了不少与操舵和领港相关的知识。
一次机缘巧合,一位船东因对李宝卿的勤劳和聪明颇为赏识,便安排他到船上做服务员,之后又安排他做了水手,往返于武汉和上海之间的长江航道上。后来,随着技术的逐渐积累,以及对长江航道的熟悉,李宝卿终于成为一名领航员,这在当时是一个相当体面的工作,收入也相对较高且稳定,他的工作就是将外来的船只安全地引领到口岸码头,平稳地停靠在泊位上,再引领船只安全驶出港口。几年之后,收入和工作都已经相当稳定的李宝卿拿出多年的全部积蓄,在上海浦东买了一块地,并自己备料雇人盖了一栋两层小楼。他的妻子也是贫苦人家的女儿,早年与他相识于来往的轮船上,结婚的时候带来一个男孩,男孩随李姓改名叫李银海。不幸的是,由于早年长期在外奔波,吃苦受累,结婚之后又要长期操持家务,李宝卿妻子于1935年患病去世。1936年,李宝卿同第二任妻子张桂英结婚。
定居沪上
定居上海之后,在李宝卿的辛苦工作和妻子的精心操持下,家境逐渐有了改善,并先后生下两个儿子,大儿子李知白(即李明的父亲)1910年出生,二儿子李宏昇(即李明的叔叔)天生跛脚残疾。为了维持生计,李宝卿让二儿子学习中医,之后在浦西一家中药店坐堂开方。1938年,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占领了中国东南大部,占领区的日本军队横行肆虐,烧杀掳掠,日本兵动辄就叫中国老百姓鞠躬下跪,有一天李宏昇从浦西回浦东家,遇上日本兵叫他下跪,倔强的他不肯屈服,被日本兵一顿暴打。之后,李宏昇愤然离家出走,流落天涯,后来接到他寄来的一封信,说是到了光明的地方,料必是投奔新四军参加革命了,当时,李明的堂弟李百寄出生才几个月。但是直到解放后,李宏昇依然杳无音信,婶母带着堂弟回黄陂乡下去了。李宏昇的倔强和不屈是从其父亲那里继承来的,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宝卿辞去工作,蓄须明志,拒绝为往来长江口的日本船只领港。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李宝卿才申请恢复工作。1951年,李宝卿突发脑溢血去世。
得益于家境条件的改善,李明的父亲李知白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李知白在上海民立中学念完高中之后,考入了上海的一所海关专科学校,1931年毕业之后进入上海海关工作。李知白性格温和,为人憨厚,在家中敬老爱幼,工作中勤勤恳恳。李明的母亲徐灵珍,1911年生,也是湖北黄陂人,16岁在双方父母的安排下与李知白定亲,并留在李家照顾李明的祖父母,18岁正式与李知白结婚。
李知白在海关工作,经常被调动并更换工作地点。1937年3月,李知白被调往广州三水海关工作,而在这之前他也经常因工作原因常驻这里。一年之后,李知白又被调往香港九龙海关。1938—1941年,在这几年里,日本侵略者已经深陷中国战场,战略物资耗费巨大,为了弥补战略资源的不足,日本帝国主义决定以中国大陆为跳板,南下太平洋夺取战略资源。在这种背景下,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就在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二天,日本正式进攻香港,英国军队被迫撤离新界和九龙,12月25日,香港全部沦陷。香港沦陷之后,李知白带领全家从香港乘船逃难到广州。
1942年2月,已经失业几个月的李知白终于和广州海关取得联系,重新开始工作,直到抗日战争取得全面胜利。1945年底,李知白又被调往澳门海关,妻子和孩子一家七口也全部迁到澳门。1946年底,李知白向上级提出申请,希望能够调回上海工作,以方便照顾年事已高并患高血压的父亲。在得到批准之后,全家人从澳门坐船到香港,然后从香港坐船回到上海。
从澳门回到上海之后,李知白一直在上海海关工作,直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之后,海关裁员,李知白被调到上海市土特产外贸进出口公司下属的一个部门。由于常年在海关工作,又掌握了熟练的英语,并熟悉物流通关验货等程序,与外界接触比较多,因此李知白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仍然得心应手,兢兢业业,加上思想能够跟上形势,积极要求进步,所以全家人的生活也还过得去。1970年10月,李知白正式退休,1975年7月6日病故。
和睦的大家庭
据李明回忆,在他的印象里,父亲总是和蔼可亲的样子,很少对子女们发脾气。他不但擅长英语,而且喜爱看各类报刊杂志,猎取各个方面的知识,尤其喜欢阅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和小说。所以,有了孩子之后,孩子们的名字多是以历史朝代来取的。在李明的记忆里,上海解放后的一段日子里,父亲曾经不止一次地给里弄的孩子们讲过孔厥、袁静写的《新儿女英雄传》,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等革命小说。耳濡目染,言传身教,加上祖父母一生的艰苦奋斗,父母的勤俭节约,这些优良的品质对李明以后的工作和生活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李知白和徐灵珍的8个孩子中,长子李英生于1935年,由于当时在海关工作的李知白经常调动,因此,祖父母希望将大孙子李英留在身边,以寄托儿子常年不在身边的思念之苦。1940年秋季,刚满5岁的李英在家中玩耍时,被开水大面积烫伤,后经多方抢救无效而夭折。李明在所有的8个孩子中排行老三,由于哥哥幼年夭折,李明就是男孩中的老大,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3个弟弟和2个妹妹。
姐姐李新,1933年出生,1951年在上海洋泾中学报名参加军事干部学校没有被批准,高中毕业后,当过小学教师,小学校长,很早就加入中国共产党了。姐夫王汉平是水手,中波远洋轮船公司船员,也是贫苦人家出身,共产党员。老两口儿离休后居住在上海。
大妹李红,1938年出生,机械制造专科毕业,先后在山东淄博专员公署、山东新华制药厂工作,吃苦耐劳,曾担任山东新华制药厂副总机械师。
二妹李清,1941年出生,1958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1963年毕业分配到辽宁函授学院,后又在沈阳铁西区教育局和沈阳农学院工作。妹夫郝沪生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曾在沈阳机床三厂工作。后两人均调往水电部南京线路器材厂工作,直到退休。
大弟李唐,1944年出生,1965年毕业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被分配在北京航天工业部二院工作,现为该院第26研究所科技委顾问。
二弟李汉,1948年出生,中学毕业后,赶上“文化大革命”,进了上海船厂学徒,成为一名锻工,是唯一留在上海的一个弟弟,后来被选送成为“工农兵大学生”,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回到上海船厂。曾任该厂分厂锻铸车间副主任,1994年被提升为上海船厂总厂企管处副处长。
三弟李周,1952年出生,就读于民办学校。1968年从上海“插队”到云南西双版纳,是橡胶园里的一名割胶工,一干就是10年。李明参军入伍以后出生的这个小弟弟,最爱读书,劳动之余自学英语、哲学,曾用英文给李明写信。队里推荐他当赤脚医生,他没有去。1978年恢复高考,他凭刻苦努力,参加高考,进入云南林学院,本科毕业。云南林学院是北京林业学院搬迁到云南的,后回迁北京,改称北京林业大学。本科毕业后,李周被分配到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但不久,他就到中国农业科学院读硕士,接着又在北京林业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李周现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工作,主攻林业经济,带研究生。
李明兄弟姐妹都是少小离家,天各一方,各奔前程,在不同岗位上尽职尽责,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直到2010年5月上海世博园开园后,兄弟姐妹才第一次在上海团聚。李明谈起自己的家世时说:“我既不是书香门第,也不是官宦世家出身,祖辈是贫苦农民,父辈是自食其力的员工,因为家庭人口多,解放后兄弟姐妹都上学,经济状况比解放前下降,家中原有的家具后来大多变卖了。”“从1951年起10多年中,我家7个兄弟姐妹就先后被送走5个,哈尔滨、北京、山东、西安、云南等地都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好男儿志在四方的信念鼓舞着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认真工作,报效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