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看来,公正是天经地义,老子说的“天道无亲”(《老子·第79章》),庄子说的“至仁无亲”( 《庄子·天运》),表达的就是这一点。亲,亲疏。“道”对待万物没有亲近和疏远之分,一律平等;仁爱也一样,最大的爱是同质同量地对待一切。俗话说雨露均匀,换成老子的话是这么说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老子·第32章》)天地相交降下雨露,没有谁去进行分配,万物都能平均地享受它。谁也不比谁多,天地决不会因为某人地位高就多给他雨露,也不会因为某人贫穷而特别照顾他。我们不能要求更多,社会、国家只要能够努力实现这一点就足够了。
(二)人才第一
要义
《论语》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乱臣,治乱之臣。意思是,舜靠着五位贤臣使天下达到大治,周武王有能够承担平息乱局的臣子十个,也达到了天下大治。为此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从尧到舜再到周武王,太平的实现取决于人才。
由于人才的这种重要地位,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孟子·公孙丑上》),尊重贤才而运用他们的能力。这是为政者必须努力去做的,是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前提。
故事
孔子的体会
周族领袖姬昌有四位得力大臣,他们是胥附、奔辏(còu)、先后、御侮。在他们的辅佐下,姬昌逃脱了商纣王的迫害,使周国迅速崛起,为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姬昌也才得以被追封为周文王。
孔子说:“往昔,周文王得到了四位大臣做帮手,如今我孔丘得到了四位学生做朋友。
“自从我得到了颜回(颜渊),弟子们之间更加亲近,这不就是带来团结友爱的胥附吗!
“自从我得到了端木赐(子贡),每天都有学子从远方赶来求学,这不就是四处忙碌的奔辏吗!
“自从我得到了颛(zhuān)孙师(子张),总是感到身前有光亮,身后也有光亮,这不就是伴随在身边的先后吗!
“自从我得到了仲由(子路),挑衅的语言再也听不到了,这不就是抑制恶人的御侮吗!
“周文王有四位大臣的辅佐,可以免于遭受商纣王的迫害;我有四位朋友的帮助,一定可以使事业兴旺发达。”(《孔子集语·臣术》)
天意
春秋时的一天,出现日食。晋国君主问大夫士匄(gài):“谁将承担这次日食的灾难?”
士匄答:“卫国和鲁国。卫国的灾难更大一些。”
晋君问:“为什么?”
士匄说:“日食发生的时候,日头从卫国的上方移向鲁国,所以鲁国也要分担灾祸。大灾降到卫国,由国君承受;小灾降到鲁国,由卿大夫承受。”
晋君说:“《诗经》中唱道:‘今天现日食,大事恐不妙。’这话怎么讲?”
士匄说:“这是批评不用贤人为政。国家政事出现失误,不使用贤人,就会在日月带来的灾祸中受到惩罚,所以对待政务一定要慎之又慎。”
“怎样才能避免灾祸呢?”晋君问。
“三条。”士匄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条,选择贤人从政;第二条,依靠民众;第三条,遵照天时来安排国事。”(《左传·昭公七年》)
魏文侯的叹息
魏国君主魏文侯匆匆赶路,贤人田子方的车子随后,半道上遇见了魏国的太子魏击。
魏击下车走到田子方车前问候。田子方坐在车上一动不动,吩咐太子道:“替我告诉国君,请他在朝歌(今河南淇县)等我。”
魏击很不高兴,问:“不知道是贫贱的人应该骄傲还是富贵的人应该骄傲?”
田子方答:“当然是贫贱的人应该骄傲,富贵的人哪里敢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他的国家就会灭亡,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国君不在乎他的国家的;大夫对人骄傲,他的家族就会灭亡,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大夫不在乎他的家族的。相反,贫贱的人如果不顺心,提上鞋就走,到哪里不是贫贱呢?所以我说贫贱的人应该骄傲,富贵的人不敢骄傲。”
魏击追上魏文侯,把田子方的话讲给他听。文侯长叹一声说:“要不是你的缘故,我还听不到贤人这番话。我以行动礼敬他,所以能与他结交。自从跟田子方做了朋友,君臣关系更加亲密,百姓更加归附,由此我明白了与贤人交友的功效;我打算讨伐中山国,以待武将之礼尊敬乐羊,他用了三年时间攻占了中山国把它献给我,由此我明白了与武人交友的功效。然而我的事业却不能比现在有更大进展,现在我知道了,是因为还没遇上凭借智慧向我表示骄傲的人,如果得到这样的人,难道还怕赶不上古代的圣王吗?”(《说苑卷八·尊贤》)
良妻与良相
魏文侯打算从大臣中挑选一个人任国相,拿不定主意,为此咨询李克,道:“先生曾经说过:‘家中贫困,思念良妻;国家不治,思念良相(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请他帮助抉择。(《资治通鉴》卷1)
谁更值钱
颜斶(chù)是齐国的贤人,国君齐宣王召他见面。
齐宣王说:“颜斶,走近些!”
颜斶也说:“大王,走近些!”
哪有这么跟君主说话的?齐宣王皱起了眉头,一脸的不高兴。
国君身边的人责备颜斶:“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走近些!’你也说:‘大王,走近些!’这合适吗?”
颜斶答道:“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听了这话,齐宣王面显怒容,问:“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斶说:“士人尊贵,君王比不上士人。”
“谁说的?”齐宣王问。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颜斶望一眼齐宣王说,“秦王下令:‘有胆敢在柳下季墓地50步之内砍柴的人,处以死罪,杀无赦!’又下令:‘谁能砍下齐王的头颅,封万户侯,赐金1000镒。’可见,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士人的坟墓。”
齐宣王无话可说。(《战国策·齐四》)
得天下的原因
楚汉相争,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设宴款待功臣,
刘邦开口道:“诸位列侯将军,你们谁也别对我说瞎话,要讲真的,我问你们,天下怎么就被项羽弄丢了而落到我刘邦手里了呢?”
高起、王陵答:“陛下派人攻城略地,一旦得手,便把它们分封给将领,跟大家同享利益;项羽不是这样,谁有功他忌恨谁,谁贤能他怀疑谁,这就是他丢掉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头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土,抚慰百姓,供应粮食,保证军粮运输不断,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雄兵,打一仗胜一仗,攻一次取一次,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充分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手下有一位范增,却不能受到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大家听后,心悦诚服。(《资治通鉴》卷11)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一路的领袖叫隗嚣。学者班彪写了篇题名《王命论》的文章,劝说他归附刘秀。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说秦末大乱的时候,一个叫王陵的人起事,聚众数千,他的母亲看出刘邦有前途,让王陵追随刘邦,为坚定和
勉励王陵的决心,老母挥剑自尽。班彪议论道:“高祖刘邦厚道英明,仁爱宽恕,知人善任,正在吃饭的时候,吐出口中的饭食,接受张良的策略;正在洗脚的时候,拔出双脚,为郦食其的议论作揖;在士众行列中选拔韩信,在亡命之徒中任用陈平。英雄们尽力,谋士们竭智,全赖于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由此成就帝王
大业。”(《资治通鉴》卷41)
国之爪牙
西汉成帝时,射声校尉陈汤获罪,依律应被处死。太中大夫谷永上书辩道:“我听说春秋时楚国有子玉、得臣,宿敌晋文公为此坐不安席;战国时赵国有廉颇、赵奢,强大的秦国不敢进犯井陉要地;我大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从沙漠南下。由此可以说,善战克敌之将,乃是国家的爪牙,不可以不倚重(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因此君子听到战鼓之声,则思念将帅之臣。依我之见,关内侯陈汤,曾斩杀郅支单于,威震蛮夷诸部,武功贯通西海,自大汉开创以来,征战域外的将领中,未曾有过像他这样的!”(《资治通鉴》卷30)
唐朝高宗时,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召集逃散旧部,占据黑沙城对抗朝廷,入侵边境,杀死岚州刺史王德茂。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率兵进击。突厥人问唐朝大将是谁,回答是“薛仁贵”。突厥人道:胡说!听说薛仁贵流放象州,早就死了,想骗我们,没那么容易!薛仁贵脱去头盔,露出面孔,突厥人无不大惊失色,慌忙下马列队,向薛仁贵行礼,然后步步后退。薛仁贵乘势进击,大败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二万多人。(《资治通鉴》卷203)
唐昭宗时,朱全忠率军攻打青州。守将王茂章闭垒不出,表示怯懦。等到朱全忠军队现出懈怠,王茂章毁坏栅栏突然冲出,猛攻敌阵,尽兴而归,回营坐下,与众将饮酒。不久又冲出奋战。朱全忠登高观望,问投降过来的人,知道是王茂章,叹道:“我要是能够得此人为将,天下根本不够我平定的!”(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资治通鉴》卷264)
人才是国家的护卫
西汉哀帝时,右将军傅喜被遣返回家休养。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反对,上书说:“傅喜贤能,就因为与太后意见不一致,便遭斥退,百官没有不痛惜的。忠臣是国家的护卫(忠臣,社稷之卫),从前,鲁国任用季友,理顺了乱局;楚国以子玉是否还活着,决定被别国看重或轻视;魏国依仗公子无忌,才能战胜强敌;项羽是兴盛还是灭亡,取决于范增。百万之众,不如一个贤才。(百万之众,不如一贤。)因此秦国用千金去离间廉颇与赵王的关系;汉高祖散万金使项羽疏远范增。傅喜担当朝廷大任,能给陛下增加光辉。”哀帝征召傅喜,予以任用。(《资治通鉴》卷33)
十六国时,前秦王苻坚倚仗兵力强盛,决定进攻东晋。尚书左仆射权翼反对,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尚且偃旗息鼓,不敢征讨。如今晋朝虽然衰微走弱,但并没有大的罪恶,大臣谢安、桓冲等又都是长江一带杰出人才,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之见,不可图谋。”苻坚不听,终于大败而归。(《资治通鉴》卷104)
人才与国运
东汉和帝下诏说:“幽州、并州、凉州,户口稀少,边境劳役繁重,奉公守法的优秀官吏晋升途径狭窄。安抚交往夷狄族群,以人才为根本。(抚接夷狄,以人为本。)现命令边境地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郡,每年举荐孝廉一人,人口不足10万人的郡,每两年举荐孝廉一人;人口5万人以下的郡,每三年推举孝廉一人。”(《资治通鉴》卷48)
东汉灵帝时,朝廷对“党人”的迫害加剧。儒士郭泰听到他们相继惨死的消息,暗中悲痛,说:“《诗经》唱道:‘人才丧尽,国家危亡。’(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朝完了。只是不知道‘乌鸦飞翔,停在谁家’(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资治通鉴》卷56)
东汉末年,曹操聘请何夔做僚属,问他对袁术的看法。何夔说,袁术既不顺应潮流,又不讲求信用,是不会有多大作为的。曹操说:“一个国家,失去了贤人就会灭亡(为国失贤则亡)。像你这样的人才,袁术都不能使用,灭亡不是应当的吗!”(《资治通鉴》卷62)
晋室南渡,骑都尉桓彝也避乱渡过长江,见代表晋室的琅邪王司马睿势力微弱,便对周 说:“我因为中原变故,才来到此处求安宁,不想这里竟如此单薄,靠什么来成就大业?”不久桓彝又见到王导,与他一起议论天下大事。退下后,桓彝对周 说:“刚才如同见到了管仲,不再有忧虑了。”(《资治通鉴》卷87)
南北朝时,刘宋武帝刘裕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每当想起刘穆之,刘裕便叹息道:“如果穆之不死,一定能够帮助我治理好天下。真可谓是‘治国良才散失,国家定然遭殃’(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又说:“穆之死了,人们很容易对付我了。”(《资治通鉴》卷119)
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胡作非为,朝廷内外,敢怒不敢言。高洋善于记事,性格果敢,群臣在他面前无不惶恐战栗,不敢有非分之念。加上高洋又充分信任杨愔(yīn),把政务全部托付给他,而杨愔非常能干,牢牢把握机枢,协调各个方面,保证了国事的正常运转。故而时人说,虽然文宣帝在上面昏头昏脑,但下面的治政还算清明有序。(《资治通鉴》卷166)
治国重器
东汉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明帝下诏说:“如今在上没有先帝,在下没有重臣,就像过深渊而没有舟船(若涉渊水而无舟楫)。皇帝的责任极其重大,而年轻人的考虑却很轻率,所以我实在需要德高望重的长者的辅佐。高密侯邓禹是功臣的首领,东平王刘苍宽厚渊博而有谋略,现在任命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资治通鉴》卷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