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早期天皇多系传说,或者缺乏详细记录,传闻则多有荒诞之处。如神武天皇在世127岁,孝昭天皇114岁,孝安天皇137岁,景行天皇143岁。从神武天皇到仁德天皇的16个天皇中,有12个活到百岁以上。
以人为牺牲,是全世界的古代社会中都有的现象。在日本,这种风俗在垂仁天皇(前69—前70年)时废止,亦算一大仁政。古代日本殉葬的人被称为“人篱”。据《日本书纪》记载,垂仁天皇的弟弟大和彦命死后,墓内照例埋了“人篱”。天皇闻其哭声,生怜悯之心,于是宣告废除了这一野蛮的原始习俗:“活着时宠爱过的人,现在强迫其殉死,实在太可怜了。虽为古来的风俗,假若这样不好,为什么还要照做呢?今后须商量废止殉死!”
在日本历史上,天皇一般不执政,实权多在皇太子或皇亲国戚手中,天皇为太上皇,也有的出家为法皇。奈良时代(710—794年)后期至平安时代(794—1192年)初期,曾出现皇亲之外的人掌权,外戚享有荣华富贵。
镰仓时代是天皇政权转向幕府的过渡时期,平安时代后半期,先是摄关政治(由摄政、关白掌握实权),接着又迎来院政时代(上皇之所称为“院”,上皇执天下政的时代)。在摄关政治时代,天皇是权力的源泉,然而真正的执政者是摄政或关白。这说明律令制的衰落,也可说是上代天皇不亲政传统的复活。摄政或关白是天皇的外祖父,而天皇的父亲或祖父从天皇那儿取得政权的形式是院政。镰仓幕府时代武家势力兴起,权力逐渐转向幕府。
近代前期是战国时代,日本成为分裂国家。天皇被排斥在政治之外。但战国各诸侯认为天皇是统一日本的君主的子孙,都提出尊皇的口号,以利自己统一天下。
江户时代,天皇与政治完全无缘,只留下授予律令性的官位(一种荣誉)和拥有制定年号的权力。
1867年,德川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国家政权奉还明治天皇,但实际上不是奉还,应当说是让权。明治政府最初的政治形态是太政官政治,天皇在形式上成为律令性亲政君主。
八咫镜、八尺琼勾玉、天丛云剑被称为三神器,是日本的创世神话中天孙降临日本时天照大神赐予皇室的传世之宝。从儒家的传统而言,镜代表“知”,勾玉代表“仁”,而剑则代表“勇”,三神器代表的即是帝王的三德。目前有很多日本人仍以此为代表日本天皇的正统象征。三神器的地位,有些类似中国的传国玺。日本南北朝的南朝之所以被视为正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南朝持有三神器。北朝的后小松天皇以交出皇统的继承权换取南朝交出三神器而使日本重新统一。其中,八咫镜一般认为供奉于三重县伊势神宫;天丛云剑又名“草薙剑”,一般认为供奉于名古屋市热田区的热田神宫;八尺琼勾玉一般认为供奉于日本东京的皇居内。目前除了天皇,没有人亲眼见过三神器的实物,三神器被蒙上一层神秘面纱。天皇践祚之际,传承镜、剑的模制替代品以及勾玉以宣示正统。现在皇居中的三神器中,八咫镜、天丛云剑是模制替代品,只有勾玉为相传之物。镜供奉于宫中三殿的贤所,剑和勾玉则供奉于御所的“剑玺之间”内。
现任日本天皇的称号为“今上”,天皇的名字为“明仁”。1933年12月23日作为昭和天皇的长子诞生,1989年1月7日继任皇位,年号平成,系日本第125代天皇。
日本把昭和天皇生日(4月29日)定为日本的建国纪念日。
三、徐福即“神武天皇”?
将统治者看做民族或国家的创始者的看法,自古即有,中外皆同,如中国三皇五帝的传说。日本的古典《古事记》中明确记载,作为天照大神的子孙的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神武元年是前660年,当时中国正处于周惠王17年。
《日本书纪》记载,神武天皇在45岁时,开始怀抱“兼六合以开都,掩八纮而为宇”之志,率领部队从九州的日向国出发东征。神武的船队经过北九州的宇治、冈田,再到本州的穴门、安艺、吉备,最后在白肩津(大阪一带)登陆,进入大和国。此后,先后消灭了八十建、兄师木、弟师木等大和各地方势力,确立了在大和的统治地位。东征共花费了神武天皇10余年的时间,辛酉年正月,他在大和的亩傍橿原宫即位治理天下,号称始驭天下天皇。翌年,分封诸侯。
神武共在位76年,终年137岁。“神武”是追谥号。
日本有大量跟徐福有关的遗址存在,最著名的是金立神社。神社的起源记录中这样说道:“金立神社是神武之朝振兴时之创设。”尤为特殊的是,在日本的8万多神社中,金立神社是唯一奉祀中国人为神的神社,她祭祀的神就是——徐福。
台湾学者彭双松认为:第一,金立神社的祭祀神是徐福;第二,徐福是公元前219年到日本的,这与金立神社的创立时代符合(1980年,金立神社举行创立2200年大祭);第三,神武朝的创立与徐福关系密切,神武天皇由日向之国出发东征,而日向之国也有徐福岩遗迹。
早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公元前210年,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童男童女三千人”和“百工”携带“五谷种子”,乘船泛海东渡,出海寻找仙方,成为迄今有史记载的东渡第一人。从此徐福入海一去不回,留下种种猜测和传说。
早在清代就有人认定徐福即日本的神武天皇,他就是清代同治年间(1862—1875年)驻日公使馆一等书记官黄遵宪,在其著作《日本国志》一书中指出:“至徐福之事……今纪伊国有徐福祠,熊野山有徐福墓,其明证也。日本传国重器三,曰剑、曰镜、曰玺,皆秦制也。君曰尊,臣曰命、曰大夫、曰将军,又周秦语也。自称神国,立教首重敬神;国之大事,莫先于祭;有罪则诵禊词以自洗濯,又方士之术也。崇神立国,始有规模,计徐福东渡已及百年矣,当时主政者,非其子孙殆其党徒欤?至日本称神武开国基,盖当周末,然考神武至崇神,中更九代,无事足记,或者神武亦追王之辞乎?”
至近代,香港学者卫挺生教授提出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1950年在香港出版《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他根据中日史籍、古物、古钱及徐福在日本的行踪等,从地理、时代、舟师等方面的十大巧合,证明“秦代使者徐福就是日本开国第一代天皇神武”。
第三位撰写专著论述“徐福即神武”的为台湾学者彭双松。他在研究兰花时发现徐福在日本的遗迹,先后八次自费赴日本考察徐福千童百工散落在日本各地的遗迹和传说,并拍下许多珍贵的文物遗迹和民间祭祀活动照片,于1973年出版《徐福即神武天皇》一书,1984年出版《徐福研究》一书,从田野调查角度丰富和补充了卫挺生教授“徐福即神武天皇”的观点。
卫挺生先生的《徐福入日本建国考》和彭双松先生的《徐福即神武天皇》两部书发表后,在日本学界和政界曾引起强烈反响,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反对者多为右翼分子和军国主义者,支持者多为具有科学精神的学者和研究者,并由此形成了国际性研究和纪念“徐福千童百工集团东渡事件”的热潮。日本各地先后涌现出90多个纪念徐福的组织,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日本各界对日本开国史的重新审视,发出重新编撰开国史的呼声。在裕仁天皇之弟三笠宫殿下的支持下,1977年卫挺生《徐福入日本建国考》一书在日本翻译出版。
中国的“中国徐福会”是国内研究徐福的最大的研究团体。
徐福的传说也只是说明中日两国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密切的往来历史,它与许多中日两国相似的传说故事一样,背后都是日本皇室在统一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对中国文化的吸收与采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