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靠着这样一双“解放脚”(缠过足的小脚被放开后称之为“解放脚”),杨厚珍艰难地从瑞金一直走到了陕北。
红军长征中的女战士,靠着这样的牺牲精神和坚定信念,不管是爬极寒的雪山,还是过地狱般的草地,或是吃无法下咽的野草,嚼坚硬粗糙的树皮,她们和男同志一样,风餐露宿,日晒雨淋,克服了严重缺少粮食衣被带来的饥饿寒冷,战胜了长途跋涉带来的体力严重透支,忍受了缺医少药造成的伤病痛苦,硬是以顽强的毅力走完了迢迢长路,走出了一条通向光明的路。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路,留下了中华儿女战胜艰难险阻的长征精神,创造了中华民族坚强不屈的壮丽诗篇,更造就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被誉为“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除了要承受恶劣的自然环境,还要摆脱穷追不舍的数十万敌军,时刻面临着极其艰难的困境,可谓步步艰难,处处险关。
著名军旅作家、长篇纪实文学作品《长征》的作者王树增说:“红军官兵前仆后继、视死如归,靠什么?对党对共产主义的信念!”这是长征精神的本质所在,也是长征得以胜利的根本原因。
红军长征早已成为历史,长征精神却历久弥新。它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的一个个脚印,一起留在了祖国大地上,永远镌刻在人们的心中!
习近平同志强调,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为的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伟大理想。
4“实事求是”走出中国道路—从共产党人的座右铭到党的思想路线
1942年6月12日,在延安宝塔山下,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落成了。看着宏伟、宽敞、大气的新礼堂,人们心里有说不尽的欢喜,纷纷提议在礼堂的正面挂个题词。
一说到题词,在中宣部工作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自然是不二人选。范文澜欣然接受提议并草拟了几条,但都不甚满意,遂建议去找毛泽东题词。在中央党校副校长彭真的邀请下,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在四张二尺见方的纸上,洋洋洒洒地写下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字体遒劲有力,兼具山海之势,毫末笔端尽显伟人的非凡气度和风采。
1943年12月12日,毛泽东题写的“实事求是”四个大字被镌刻在一块花岗岩石碑上,镶嵌在大礼堂正面的墙壁上,成为中共中央党校的校训和全体师生的座右铭。
“实事求是”一词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创造发明,却是共产党人的发挥和升华。它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法宝。
既读有字之书,又读无字之书。
关于读书,毛泽东历来主张既要重视书本知识,也要重视参加社会实践,反对死读书,读死书。1938年3月15日,在抗日军政大学三大队的毕业典礼上,毛泽东对学员们说:“学习的书也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
毛泽东早在青年时代就萌发了“遍读无字之书”的想法,主张深入实际、深入实践、深入群众,学习最丰富最生动的知识。
1917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暑假前的一天,他对当时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说:“这个暑假有近三个月,我们是不是也出去‘游学’?”萧子升欣然赞同。学校一放假,两人就带着简单的装备—雨伞、挎包、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开始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漫游。
在湖南俗称中,“游学”就是“打秋风”的意思,是指贫穷的知识分子靠作诗、写字来换钱糊口。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毛泽东和萧子升做了一回“乞丐”。他们身无分文,靠着“一双鞋一把伞一支笔杆子”,走农村、串城镇,徒步游走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县。途中,更是结交了船工、农民、财主,拜访了县长、老翰林、寺庙方丈等社会各阶层人士,查阅了各地县志和佛经,做了一次最贴近民生的社会考察。之后,两人还专门穿着游学时的草鞋衣服褂子到照相馆照了相,以作为此行的纪念。
1918年春天,毛泽东与蔡和森相邀在洞庭湖南岸和东岸游学。他们前后到过湘阴、岳阳、平江、浏阳等地方,时间也有半个月。此后,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这样的游学。读过毛泽东游学笔记的人,都说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
正是因为对“无字之书”的重视,毛泽东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中国国情的调查和探究上。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写出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等名篇。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解决思想路线这个问题。“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毛泽东1929年写的一封信中,这封信深刻、全面地剖析了红四军内存在的多种错误思想的原因。在同年12月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毛泽东明确提出要反对主观主义。
1930年5月,毛泽东写成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旗帜鲜明地批判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的消极影响,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并指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和“按既定办法办事的保守的思想路线”是两条根本对立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新解“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语源于我国东汉史学家班固所撰的《汉书》。此书传记河间献王刘德时说,刘德“修学好古,实事求是”。其中,“修学”是指“修礼乐”、“学举六艺”,“好古”指“所得书皆古先秦旧书”。也就是说,刘德对古代文化的研究非常严谨、认真,他认为只有充分掌握事实根据才能得出正确可靠的结论。事实上,这就是一种实证的治学态度和方法。
在近代,北洋大学(今天津大学)校长赵天麟和湖南公立工业学校校长宾步程都曾先后提倡“实事求是”的精神,并将其作为校训一直承袭至今。1917年,湖南公立工业学校迁至岳麓书院,讲堂正门的“实事求是”匾尤为醒目,旨在教导学生要用实证、科学的态度对待社会实际,在实践中成长。
1916年至1919年间,经杨昌济介绍,毛泽东曾两次到岳麓书院寄读,讲堂正门匾额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对他的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20多年后,毛泽东作延安整风运动的工作报告时,以《改造我们的学习》为题,首次对“实事求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必须和中国革命的实际运动相结合,指出“这种态度,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1945年,中共七大将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也标志着以实事求是为核心的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毛泽东始终反对从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出发,而是强调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1927年,秋收起义攻打长沙失利后,毛泽东做出了战略调整,实行暂时退却,决定将部队转移到江西井冈山。因为,井冈山敌人力量薄弱,有助于保存革命力量。
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抵达井冈山后,创建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在那里,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展和壮大革命力量,开展游击战,带领农民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政权,走出了一条与农民相结合、农村包围城市的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新道路。
从“城市中心论”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是中国革命道路上的重大战略转移,也是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邓小平曾说:“马克思、列宁从来没有说过农村包围城市……但是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条件指明了革命的具体道路……如果没有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能提出和解决这样的问题吗?能把中国革命搞成功吗?”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开始了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邓小平家里挂着一幅《双猫图》。这是当时被誉为“江南猫王”的著名画家陈莲涛专门为小平同志精心构思的画儿。画中的两只猫,一只毛色雪白,一只乌黑透亮,眼睛炯炯有神。画的上方还有苍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青春寄语。
猫,会捉老鼠就是好猫。”1985年,这句话“登上”了美国的《时代》周刊,并由此产生了深远的国际影响。
“猫论”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理念,更是他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真实写照。面对改革开放中“姓社姓资”的巨大困扰,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并非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我们党90多年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党就能够形成符合客观实际、体现发展规律、顺应人民意愿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党和人民事业就能够不断取得胜利;反之,离开了实事求是,党和人民事业就会受到损失甚至严重挫折。”
中国共产党正是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发展和不断实践中,把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国际歌》中这样唱道:“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综观历史,中国共产党一直在不懈追求真理、为捍卫真理而斗争,而探求真理、捍卫真理的过程,就是实事求是的过程。
“实事求是”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语言习惯、思维方式,也表明了党的政治原则和政治立场。它是共产党人的座右铭,更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
习近平同志指出,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共产党人必胜的信心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发,希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通过和平途径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却妄图通过发动内战,实现一党专制。
1946年6月26日,国民党调集军队围攻中原解放区,悍然发动了全面内战。蒋介石自认为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和经济资源,还有美帝国主义的援助,对这场战争志在必得,声称最多只要六个月就可以取得胜利。国民党军参谋总长陈诚更是狂妄地叫嚣:只要三到五个月,就能战胜共产党。
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必须回答两个问题:敢不敢以革命战争反对反革命战争?能不能彻底打败国民党反动派?
人民解放战争如此,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也一样!
真正强大的力量属于人民
1925年,美国进步记者、女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报道了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开始了与中国的不解之缘。1946年夏,斯特朗第五次来到中国,走进了革命圣地延安。毛泽东成为她在这里的第一个采访对象。
8月6日,雨后初晴,在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等人的陪同下,斯特朗乘卡车来到杨家岭,毛泽东站在门口迎接他们。毛泽东身穿蓝色制服,面容平和而含蓄,行动从容而镇静,语言生动而幽默,斯特朗紧张、忐忑的心情顿时平静下来。他们围坐在苹果树下的一个土台旁,畅谈起共同关心的话题。
毛泽东向斯特朗询问了美国国内的许多情况。毛泽东对美国的了解和对世界形势的把握让斯特朗感到惊讶。聊着聊着,斯特朗提到了原子弹。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有原子弹,很多人认为美国会因此不可战胜。她问毛泽东:“如果美国使用原子弹呢?如果美国从冰岛、冲绳岛以及中国的基地轰炸苏联呢?”
毛泽东发出了爽朗的笑声:“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当然,原子弹是一种大规模屠杀的武器,但是决定战争胜败的是人民,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
毛泽东一一列举了俄国沙皇、德国希特勒、意大利墨索里尼、日本帝国主义等例子,然后说:“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看起来,反动派的样子是可怕的,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大的力量不是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毛泽东独特新颖的观点给斯特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在翻译“纸老虎”一词时,现场的翻译用了“scarecrow”。毛泽东问斯特朗“scarecrow”是什么意思。当他得知这个词的含义为“稻草人”时,他说不要用这个词,应当翻译为纸糊的野兽。纸老虎和稻草人完全不同,纸老虎是用来吓唬孩子的,而稻草人是吓唬乌鸦的。纸老虎看起来像老虎,很可怕,但实际上是纸板做成的,一受潮就发软,一阵大雨就能把它冲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