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教皇闻及此事,要求罗马法庭过问一下。索尼埃神甫于是被传到罗马出庭。最后,法庭宣布停止索尼埃的神职。但是,索尼埃并不在意,他继续在自己别墅里的小教堂做弥撒、祈祷。索尼埃还热心于公益事业,作为一名神甫,他很关心雷恩堡的发展。他的预算开支达到了800万金币,这在1914年相当于80亿法郎。由此可见,雷恩堡的这笔财宝数额有多大。
1917年1月5日,索尼埃刚在几笔订货单上签完字后就病倒了,接着肝硬化就夺走了他的生命。如此,这笔财宝的秘密就只有他的妻子玛丽一个人知晓了。1946年到1953年,诺尔·科比先生在玛丽晚年时认识了玛丽。当时,科比夫妇寄住在玛丽家中,整天陪玛丽玩乐,这赢得了玛丽的信任和友情。玛丽看到科比十分可靠,遂决定将宝藏的藏匿地点告诉科比。可是,1953年1月18日,玛丽突然病倒后再也不省人事,带着她心中的秘密永远离开了人世。
可怜的科比先生没有能获知藏宝的秘密。从这以后,科比先生就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在雷恩堡到处乱碰,企图找到这笔价值在185亿法郎左右的财宝。
但是,直到1965年,科比先生经过12年苦心却徒劳无获的寻找后,终于认为想再找到那座神秘的地下墓室实在犹如大海捞针。就这样,这笔宝藏成了一个至今都难以破解的谜团。
悬疑的布尔人“克鲁格宝藏”
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替之际,英国殖民者与荷兰后裔布尔人围绕黄金问题,在南非大陆展开了一场争夺的战争,最终布尔人因寡不敌众而落败。而随之大量的财宝也被失败的布尔人所掩埋起来,乃至而今都成了一个很难破解的谜团。
1899年10月10日,时年25岁的温斯顿·丘吉尔(即后来的英国首相)作为英国《晨报》的战地记者登上了杜瑙塔·卡斯特尔轮船前往南非,因为那里一场酝酿已久的战争已是一触即发。也就是在这同一天,地处南非、由荷兰裔的布尔人所建立的德兰士瓦共和国与奥兰治自由邦联合,向大英帝国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英国必须停止向南非增派部队。结果,这一要求被骄傲的英国人拒绝,历时三年的英布战争也就此拉开了帷幕。
战争的起因很简单,那就是黄金。南非在当时已是世界上的五大矿产国之一,黄金、钻石的储藏量均为世界第一。自19世纪中后期以来,淘金热席卷了整个南部非洲。至19世纪末,仅仅威特沃特斯兰德地区的黄金年产量就已达到120吨,占到了当时世界黄金总产量的14%之多。然而,这样的繁荣景象却令南非的土着居民心情格外复杂。当时这里除了有黑人外,还有一支白人居民——布尔人,他们是荷兰人的后裔,自17世纪起,他们的祖先就陆续来到这里定居,可谓已经扎下了深厚的根基。
自19世纪末,大英帝国的势力便如日中天,在瓜分世界的狂潮中,殖民者对自身的权利范围也充满了自信。
当时,开普敦殖民地的总督塞西尔·罗得斯无视布尔人的反对,执意要在开普敦和开罗之间修筑一条纵贯非洲大陆的铁路,而英国移民也由此越来越多。由于约翰内斯堡迅速成为南非最大的黄金产地,英国人与布尔人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深。为了争夺这一风水宝地,双方剑拔弩张,终于1895年英国人的军队越过了边界,德兰士瓦共和国在德国人的支持下针锋相对。互不相让的结果便是英布战争的最终爆发。
战争一开始,布尔人是占上风的。可惜他们缺乏统一的领导,而且战术单调,很快兵力众多的英军就占据了优势。1900年5月29日,英军攻陷了约翰内斯堡。次日,德兰士瓦首都比勒陀尼亚也告陷落。但小股的布尔军队仍然坚持抵抗,英国开始采用严酷手段,他们将很多布尔人都关进了集中营,还采取了残忍的焦土政策,布尔人的住宅和庄稼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人民流离失所。
至1902年5月31日,最后一批布尔将领投降,这个富饶的黄金之地从此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一部分。
不过,布尔人的首领克鲁格却于1904年7月逃亡到了瑞士,而关于克鲁格宝藏的传说自此也就成为世界寻宝者的一块心病。因为传闻说克鲁格在离开前掩藏了大量的财宝,以用于继续对英作战。这一点也得到了布尔人的将领的承认,而且不时发现的财宝也证实了这一说法。
1904年,有人在斯配隆肯附近发现了一块价值25万英镑的金块;1908年,又有人在马察道乔普和贝尔费斯特之间发现了一处埋藏的大金矿;1947年的发现最为重大,人们在巴波唐地区发现了4个装满了克鲁格金币的箱子。因此许多人开始坚信,即使克鲁格本人没有那么多的财宝,但布尔人在战争期间也肯定将大量的财宝埋藏了起来。
英布战争之后是一段非常混乱的岁月,随后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直到和平时期,关于布尔人的宝藏问题才又重新引起了大家的热烈关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出现了一批声称自己曾参与了克鲁格宝藏的掩埋工作的人。其中有位名叫特奥尔多·维尔特的老人透露:他曾在囚禁英国军官的战俘营担任过警卫,还帮忙放走了被俘的英国战地记者温斯顿·丘吉尔,而且他手头还有丘吉尔后来写给他的亲笔感谢信;并声称自己参与了克鲁格宝藏的埋藏,当时以为是弹药,后来同伴们都被枪杀,而他因为年龄小便侥幸存活了下来;因为种种原因他没能再去寻找那批宝藏,但他却将此事告知了法兰克福的企业家贡特·法尔克,并给了后者一张地图。
不过离奇的事情却出现了:当贡特·法尔克到达了地图所指示的地点时,却意外地遇见了另一个也自称特奥尔战地记者时期的丘吉尔的人,也听到了同样的故事,看见了同样的书信,等到法尔克想要弄个究竟时,先前的那个老维尔特却莫名其妙地被人杀害了。而法尔克的寻宝也就没有了下文。
这听上去就如同好莱坞的电影一般,看来所有的宝藏的秘密也许都是和阴谋、欺诈、钩心斗角等等分不开的,也因此它才充满了传奇曲折的经历吧。如今,知道布尔人宝藏的人们都已经作古,而那些无价的黄金和钻石很可能依旧深埋于某一个不为人知的洞穴或密林中。
鲁宾逊岛上的黄金珍宝究竟下落何处
一座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小岛因为一部小说而闻名于世,这便是太平洋中的鲁宾逊·克鲁索岛。然而这里又并非徒有虚名,它确是一座货真价实的宝岛,这里被埋藏了无数的黄金珍宝,只是找寻起来似乎有些困难……
鲁宾逊·克鲁索岛是南太平洋中智利海岸以西约700千米处的一座小岛,熟悉文学掌故的人或许会知道,这个名字的得来正是由于18世纪英国着名作家丹尼尔·笛福那本风靡全球的探险小说《鲁宾逊漂流记》,因为这里恰是小说中主人公鲁宾逊·克鲁索所住的那个岛。
这个小岛原名叫做马萨铁拉岛,在笛福的小说之前,这里确实曾经有一个独自生活了4年之久名叫亚历山大·塞尔库克的水手。1704年,作为苏格兰水手,塞尔库克在航行中不知为什么突然与船长发生了争吵,冷酷无情的船长便将他一人留在了沿途的一座小岛上,这就是马萨铁拉岛,即今天的鲁宾逊·克鲁索岛。塞尔库克在岛上生活了整整4年零4个月,衣食无着,只得依靠打猎为生,直到后来他被一艘经过此地的英国船只救走。塞尔库克在孤岛上的生活经历并没有什么传奇色彩,但这件事被大作家笛福知道后,他突发奇想,于1729年写成了一本反映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人们勇敢探险的小说《鲁宾逊漂流记》。
这本小说的情节和主题正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和人们的心理状态,因此笛福一举成名,而马萨铁拉岛也随之被广为传颂,智利政府于是干脆将该岛更名为鲁宾逊·克鲁索岛,以表达对作家的敬意和纪念。该岛至今仍不断有探险家和旅游者来此追寻小说中的鲁宾逊旧迹。
鲁宾逊岛在18世纪时是海上交通的必经之地,也是海盗们经常出没的地方。据说在1715年,西班牙航海家胡安·伊奇维里亚曾将一批价值不菲的宝藏藏在此处。但不幸的是这批宝藏被一个名叫科尼琉斯·韦布的水手发现,他转移了宝藏,结果伊奇维里亚再也没有找到它,而韦布后来不知为何也没来取走这批宝藏。据说他曾在去世前给当时着名的英国海上大盗乔治·安逊写过一封密信,将藏宝的地点告诉了他,这封信不知为什么并没有送至乔治·安逊手中,却奇迹般地在20世纪重现人间。
从上世纪40年代起,鲁宾逊岛突然热闹起来,人们不知从哪里得到了藏宝的消息,寻宝者接踵而至。他们带来了各式各样的地图、资料,几乎翻遍了岛上的每一处土地,但是全都一无所获。1998年,荷兰裔美国人贝尔纳德·凯泽曾与一帮美国和智利的同伴追查过伊奇维里亚的宝藏,但也没有任何发现。他与智利政府签下了5年的寻宝合同,但5年里他只找到了大约10千克中国宋代的瓷器和一支可能是英国海盗遗物的烟斗,除此之外,连宝藏的影子都没见着,然而这次寻宝活动却几乎使他倾家荡产。
2005年9月,智利的一支叫做瓦格拉保安公司的探险队成员声称他们在鲁宾逊岛上发现了金币和珠宝,估价约达130亿美元,堪称“史上最大批的宝藏”,其中包括黄金864桶,金币160箱,每箱1300千克,金锭200块和各色珠宝21桶,据说还有教皇的两枚戒指和名为“风中玫瑰”的一批珠宝。他们使用兼具金属探测与化学分析双重功能的机器人进行探索,据代理律师弗南多·伊奇维里亚称,他们已经探明藏宝地点,只待拿到许可证就可开始正式发掘了。
但许可证能否顺利拿到却还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探险队希望和智利政府平分宝藏,毕竟他们也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和巨大的代价。而智利政府则认为这是国家财产,无论如何不能让个人或某个团体占有。智利古迹文物委员会官员昆塔纳郑重宣布:任何在智利境内的考古发现,都属于智利的国家财产。而鲁宾逊岛所属城市的市长则声明岛上居民也有权利得到一半的宝藏,否则难保他们不自己带上工具去乱挖。
尽管探险队承诺在发掘时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但许可证仍然难获通过。
他们对外宣称如果拿不到一半宝藏或相当数额的酬金,就绝不会向任何人透露宝藏的具体地点。事情似乎就这样无限制地搁置下去,所有好奇的人们都只能等待着转机的出现。
墓葬篇:重现人间的地下宝藏
在人类的墓葬史上,有一个共同的鲜明特征,那就是几乎所有的民族都有过厚葬的历史。因此,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统治者们,便会尽可能地把自己生前的富贵荣华带到地下世界去。古代埃及的辉煌是举世瞩目的,所以它们昔日的墓葬也是极尽奢华的。中国人历来抱着“事死如事生”的原则,所以其墓葬规格也非一般人所能想象的。而这一切都决定了墓葬中黄金财富的大量存在,也得以让我们今天的人们大开眼界。
震惊世界的古埃及法老图坦哈蒙陵墓及其宝藏
同古代中国的帝王一样,古埃及的法老们也非常重视自己陵墓的修建,而且也同样需要丰厚的陪葬品。数千年来,盗墓者们已经把法老们几乎所有的陵墓都盗掘一空,这令考古学家痛心疾首之余也感到非常绝望。可是,在一位学者的坚持下,一座保存相对完好的法老陵墓开始展露出了它那足以震惊世界的神秘容颜……
图坦哈蒙是埃及新王国第十八王朝的一位法老,他于公元前1361年~前1352年在位。他是一位早逝的皇帝,其陵墓在王陵谷。
古埃及的国王的陵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建筑,十三王朝之前王陵的专用形式是金字塔。迄今已发现的金字塔总数有80多座,它们大多坐落于以首都孟菲斯为中心的250千米的狭长地带中,其中胡夫金字塔高耸巍峨,是金字塔之最。十三王朝之后金字塔突然消失,代之而起的是王陵,它们主要分布在底比斯城尼罗河西岸一条荒凉偏僻的山谷中。其中,还有凿岩成窟建造而成的30多座石窟墓,而凿墓的那座山峰天然成金字塔形,这里是新王朝时期国王们的安寝地。从十八王朝到二十王朝历代国王的陵墓都在这里。
金字塔改为石窟墓的主要原因就是防止盗墓者挖墓盗宝,因为金字塔给盗墓者明白无误地指示了墓葬的位置,而国王的尸体深埋于地下当然就要比存放在金字塔中更加安全。然而,价值连城的黄金珠宝诱惑着盗墓者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出王陵墓的位置,所以法老的陵墓最终还是一个个地被挖开了。当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一批批的考古学家向这里涌来时,几乎所有的陵墓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面对这些被盗的残迹,考古学家们无不惋惜地说:王陵谷已经被掘遍,再也不会有一座完整的王陵存在了。
但还是有两个人不这样想,他们认为真正的图坦哈蒙的陵墓还没有找到。
这是两位英国人,一位叫赫伯特·卡纳冯爵士,一位叫霍华德·卡特。他们根据已挖出的图坦哈蒙及其王后的一些器物分析,断定这并不是图坦哈蒙的安息地,而是当年为图坦哈蒙举行葬礼时使用过的东西存放在这里,所以真正的墓地还有待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