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比如喜欢坐车时选择靠窗的位置,喜欢穿红色的衣服,喜欢到百货商店疯狂购物……那么,这些行为和选择的心理基础是什么呢?你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又是由什么引导呢?仔细研究身边的心理学,你一定可以找到答案。
在忧虑中觉醒——约会前睡不着觉
说不清是从多久以前开始的,最起码有三年的时间了。一开始,张莉只是有些心事重,凡事总要思考几千遍,百分之百地确认了之后,她才能放下心来。因为她从小就有睡前思考的习惯,也没把它当一回事儿。按照张莉的习惯,每天睡觉之前,她都会将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在脑子里重演一遍,确定了每件事的先后顺序和具体细节之后,才会安下心来入睡。她曾经一度觉得,这样的思考方式让她的生活显得特别有条理,她甚至引以为傲。可是,最近一段时间,张莉却开始尝到了过度思虑的苦头。
随着工作任务的增多,她每天要处理的事情也开始多起来,每天脑子里一堆的事情让她身体有些吃不消。原本躺在床上就算开始休息了,即使思考一些生活琐事,也没有影响她的睡眠质量。近日里,她开始明显感觉精力不济,体力也开始严重下降。一开始,如果第二天和客户有约会,或者需要到外地出差,张莉只要在心里确认好行程、地点、接待人员等一系列细节之后,就能够放心入睡了。可是现在,她常常磨磨蹭蹭一个多小时才能睡着,有时候还会迷迷糊糊地做梦,在凌晨两点多起来,天亮之后,更是早早地就醒了,睁开眼睛等着闹钟在定好的时间敲响。
最近一年来,张莉除了睡眠质量差、精力不足之外,还开始出现胃病的症状,睡觉时感到特别不舒服,不停地坐起来打嗝,难得的睡眠被打断,睡眠质量就更差了。去医院检查后发现,原来是胃部出现了溃疡。张莉听朋友说,胃病要靠中药养,于是她就开始看中医、吃中药。几个月过去,胃疼和打嗝的情况稍有好转,但是失眠、焦虑和经常性的头疼还是把张莉折磨得身心疲惫。有时候,她甚至像是患上了焦虑症一样,整个人显得神经兮兮的。身体一有不对劲,就怪罪到工作太过繁重、睡眠质量太差上,不停地跑医院、看医生,工作时也很烦躁,常常对员工发脾气,搞得她身边的人都紧张得要死。
在现代都市人中,像张莉这样忧虑不安是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心理过程。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忧虑未来的人,会害怕糟糕的结果出现,或者担心对自己不利的事情发生,属于对未来缺乏自信,是一种本能的恐惧心理。如果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总是感到不安、放不下的人,不排除是患得患失心理造成的,对过去有些无法释怀,如果情况轻微的话,自行开解或者通过朋友倾诉就可适当缓解;情况比较严重的话,需要找心理医生进行疏导。如果仅仅是担心正在发生的事情,则是一般的忧虑心理,是每个人面对生活事件时,都会出现的正常心理。
所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任何人都会遇到不顺心的事情,任何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时,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充满不安全感。轻微的、短暂的焦虑情绪会丰富人们的生活,可是如果像张莉那般,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得越来越严重,出现了身体上的疾病,并且开始影响正常的生活,则需要加以重视。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朱利安·塞耶说:“人是易于陷入毫无裨益的‘过度思考’的唯一物种。我们复杂的大脑让我们实现了伟大的文明,但它们并非什么都能适应,因为人可能会陷入对本身并未构成任何威胁的思维泥潭。”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思虑过度的人一般血压和心率都比正常人高,免疫系统功能较弱,而且还会大量分泌出一种增加心脏负担、令人压抑甚至会导致寿命减少的应激激素。
《黄帝内经》中也有过“思伤脾”的说法。从中医角度讲,每一种情绪都可以影响内脏器官,导致人体气血运行方面出现问题。所谓“思则气结”,意思就是思虑过度的人,容易使神经系统功能失调,消化液分泌减少,出现食欲不振、面容憔悴、郁闷不畅等症状。
在日常生活中,倘若遇到“百思不得其解”的事情,最好就不要去管它,因为越思虑,越不顺,最终只能让自己气结。人的一生当中,不可能事事都一帆风顺,因而尽量让自己放宽心是身心健康的必备之选。能力所及的事情,尽最大的力量完成,能力不及的事情,即使终日思虑也是枉然,何必徒然给自己增添烦恼。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起居要有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即使工作繁忙,也要尽量抽出一些时间锻炼身体。在饮食上,不妨多吃竹笋、银耳、桂圆、蜂蜜等静心安神的食物,从心理到生理,给自己一个全面、恰当的调理。
保留私人空间——寻找靠窗的座位
靠窗而坐的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餐厅里就餐的人群,喜欢寻找临街的靠窗位置,可以一边品尝美食,一边闲谈,同时看着窗外或车水马龙,或曲径通幽的世界。街边的咖啡馆和小餐厅,室内的座椅也是少有人坐,而临街的餐桌常常被抢占一空,人们喜欢边吃喝边欣赏过往的行人。在公共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人们也倾向选择一个靠窗的位置,即使窗外没有任何美景,即使夜晚前行,外面是一片漆黑,如果不需要按号入座,人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放弃邻近过道的位置,首选靠窗的位置。即使在广场上,人们一样会在广场上存在边界的建筑或设施附近停留,比如墙根、立柱、街灯、树木等。在广阔的沙滩上,人们也会首先选择边界的位置休息,只有当周边区域空间拥挤时,人们才不得不停留在中间区域。
喜欢靠窗而坐,或者停留在广场的建筑或设施附近,这些现象都是生活中非常平常的现象。可是,若有人问你,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什么样的心理导致人们如此选择?或许没有人能够解释清楚,因为它太常见、太普遍,相应地,也会因为这平常和普遍而被人忽略。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喜好做出选择,而且有人总会偏爱一些东西,比如:有人喜欢吃水果蛋糕,有人却喜欢巧克力蛋糕;有人喜欢在咖啡里加双份奶精和糖,有人却喜欢喝苦涩的黑咖啡……不同的人想法自然会不同,然而在选择座位这件事上,人们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这不得不让我们产生思考,或许这其中存在着某种人类的共性。
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来一个理论叫做“边界效应”。他指出,人们喜爱逗留在区域的边缘,而最后选择区域宽敞的中间地带,主要源于人类寻求安全的心理。喜欢与人交往是人的天性,而保证自己处于一个安全的位置,也是人类的本能,而靠窗或者靠近边界的位置恰好保证了这两点的同时满足。
坐在窗户旁边的人,既可以实现和周围人的交往,而边界的阻挡,个人领域中有一半被物体遮挡,又会使自己在外在空间内尽量少地暴露自己。当一个人处于这种相对安全的状态时,遇到突发状况,无论是停留观察还是迅速反应,都会比其他人容易得多。可以说,边界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掌控全局的视角。拥有了自身的安全保障和全局掌控之后,个体才会逐个地观察身边的人,在可搜索的众多信息中,进行筛选和判断,最后做出合适的选择——和哪个人攀谈,或者试图交往。
另外,因为每个人身上都带着一个叫做“个人空间圈”的透明气泡,它无色无味,不可察觉,也无法触摸,却决定了人与人之间的人际距离。处在边界的人会比处在中心的人更容易通过离开区域的方式,保证自己的个人空间圈不被入侵。当交往中的对方太过靠近自己,甚至进入到个人空间圈的范围内,处在边界的人会拉开彼此的距离,以保证私人空间的完整。按照兵法上来说,可谓进可攻、退可守,是维持心理安全感的一种计策。
吾日三省吾身——反思自己的所为
饭桌上,八岁的朱诺正在用一块面包逗着她的小狗皮皮。皮皮是朱诺从小到大的玩伴,和她同吃同睡,几年来已经成为她不可缺少的玩伴。可是,朱诺总是喜欢让皮皮到家里的饭桌上吃饭,尽管父母多次告诫她,她仍然坚持这么做。
当皮皮玩得越来越起劲儿时,它撞翻了朱诺手里的盘子,食物撒满了餐桌,盘子掉在地上也碎成了好几块。这时,正在卧室整理房间的特吕弗太太听到了声音,连忙走到餐厅,问朱诺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新换洗的桌布竟然搞成这样!”朱诺担心会被妈妈责罚,对妈妈说:“是皮皮撞翻了食物,打碎了盘子,不是我的错。”特吕弗太太大声地说:“这件事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朱诺开始大叫起来,同样高声地喊着:“是皮皮的错,不关我的事!”特吕弗太太没有继续和朱诺争辩,而是叫她离开餐桌,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好好想一想,这到底是怎样回事?你到底有没有错?”特吕弗太太最终嘱咐道。
十几分钟后,朱诺低着头走出房间,对妈妈说:“皮皮有错,我也有错。我不该在吃饭的时候逗皮皮玩,也不应该让它上餐桌,这是你多次对我说过的。”听朱诺说完这番话,特吕弗太太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她说:“做错事首先要反省自己,而不是推卸责任。既然你知道自己错了,今天由你收拾餐桌,并且要拿出自己的零用钱,赔偿我的盘子。”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他反思的内容是看自己替别人谋虑是否尽心尽力?对朋友是否充满信任?老师教授的知识是否认真复习?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需要反思的内容要比曾子丰富得多。对于成年人来说,每个人都知道反省自己的过错,这个道理是古今中外都相通的。一个人能够正确理解自己的所作所为,清楚明白自我品格所能到达的高度,都是来自不断的反思、反复的思考和孜孜不倦的坚持。
每个人成长到二十多岁后,借由过去书本所学和生活积累,都会形成一套独有的价值观和看世界的视角。同时,每个人都会用此观念套用在生活中大小事情之中,用一套既成的标准来判断生活。然而,面对纷繁的世界,我们需要时刻观察外界的变化,更要时时叩问内心的声音,了解自己所为,反思自己所行,在不断变化观念,改变想法的过程中,找寻人生的道路。
有一句俗语说:“观念决定行为”。若一个人的内心是懦弱卑微的,他断然无法直面强敌、正视丑恶,而只会唯唯诺诺地卑微存活;若一个人的人格是放纵的,是推诿责任的,他一定不会主动承担过错、弥补伤害,只会将所有责任推卸到他人身上。然而,拥有自省的意识和自省的能力,会让一个人更清晰地了解自己,看清自己的真面目,了解人生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夏朝时期,夏禹治水过后,实力更强,威势益增,他曾召集中原各族系部落首领聚会,以确立他本人的最高领导地位。一次,在会稽山上召集部落首领集会时,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防风氏最后一个出席,他态度傲慢,不愿臣服,后来被禹处死了。这时,一个名叫有扈氏的首领对禹如此嚣张的作风甚是不满,于是率兵入侵。夏禹派兵与之交战,可是多次交锋之后都没能将其收服。
后来,夏禹派他的儿子伯启带兵抵抗,结果伯启也吃了败仗。将士们非常愤怒,要求伯启下令,全军进攻有扈氏,可是伯启却说:“不必了。我的将士比有扈氏多,土地也比有扈氏大,却一再被他打败,这一定是我的德行不够好,带兵方法也不如他。从今天起,我要努力反省自己的不足,早日改正过来才是。”从此之后,伯启每天早起读书,吃着粗茶淡饭,穿着布衣草鞋,而且还开始照顾百姓,尊重有德行的人,任用有才干的人。一年之后,有扈氏知道了伯启的情况,不但不再发兵来犯,还带兵归降了他。
如今的社会,比夏商时代要先进得多,文明得多,却也纷繁复杂得多。人心为名利所驱使,稍不注意,就会被日益膨胀的自我和迅速变化的社会卷入漩涡,失去真我。自古以来,凡成大业者,必定将反省自己作为修养自身的重要途径。一个人如果能够经常反省自身的过失,了解自己的行为,放下过多自以为是的想法,时常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必定会让自己耳清目明,以纯净之心创造生活。
信息大量喷发,人心日渐浮躁之时,坚持“吾日三省吾身”不一定会得到物质上的好处,也不一定会就此收获名利,却能让混乱的人生变得更加清朗,更加明白。有一句话说得好,做一个耳清目明的人是最值得的。清楚自己的头脑,明白自己的所为,最起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同时对得起身边的人,更重要的是,能够经常反省自己、逐渐认清自己的人,断然不会为虎作伥,助纣为虐。
注意来自选择——鸡尾酒会效应
一次,一名记者跟着爱因斯坦一起出门散步。他向爱因斯坦请教了一些问题之后,又向爱因斯坦索要了电话号码,以便后续再有问题时,方便向他请教,爱因斯坦也欣然答应了。等到散步结束时,爱因斯坦掏出了电话本,找到了自己的电话号码,一边念一边要求记者记下来。这位记者感到非常惊讶,为什么他自己的电话号码不是记在脑子里,而是记在电话本上?爱因斯坦好像看出了他的心思,对他说:“电话本上已经有了,为什么还要记在脑子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