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6600000013

第13章 乡试坎坷(2)

陈介祺在复王懿荣信中说:

“知圣人之心,然后可以知圣人所作之字所言之文,而非可以浅识圣人,如童蒙而自予今也,有所则谨而识之,而无可以自是也……通形象,非通古文字不可。通古文字,非多见钟鼎古器文字不可。今日而欲求秦以前古圣人文字之真,敬进一解曰,通真古器文字,非多读古人书,而深研圣人所求天地自然之理,有得于圣人义理之心不可,人虽作不到,而理自不可易也。后人所不知圣人之事有二,古文字其一,道理其一也。

古人作字之始,止是圣人之心,有学问道理,彻上彻下,包举远遗。于一事则以一指明之,于一意则以一字领会之,于一形则以一字象取之,于一声则加一字以谐合之,四者用所不足,则转注假借而引伸以通足之。虽一字无非圣人之心德处……”

王懿荣则致陈介祺信中说道:

“来未所谓古人之,一事不可及,已于此然其所以,能如此者,则圣人之学,先王之政,因有以贯乎?一事之中者,博者事物约者,义理因古人之器,以求古人之心。此语诚然,侄尝思古人造器寓款识于其中,真神妙不可思议,真是古人用心之精真。

秦诏所谓其于久远之意,盖器不过祭器养器,二事其曰养器,即食器用物之日与人相习者,古人象形指事,某器之宜作某事某物之用,皆有款识志之,使人临时自知望文知义忌之既久,而家人妇孺见某器即知当为某时,某事所须有条不紊,久而不忘。且为某物所宜自然,知文字自然知义理,而文字义理,亦自然久远。人之者见物,知事明理,且能习惯久远,自然解文义而不忘者,皆莫如此合器也……

侄因故人之器以求故人之心者,所见如是古人之一事,而春用心之精深,已知是又尝谓,最初文字只是象形,从古人身上说起有义理而后有文字,从今人看古人,从今人求古学,则有形象而后有文字;欲求义理,则非通训诂不可;通训诂非通声音不可,通声音非通文字不可,通文字非通形象不可;欲通其有形象文字则非钟鼎古文不可,通钟鼎古文则非见真古器文字不可。舍古器固无他属,自有天地日月山川而外物之古者,亦莫如此,一片残铜也。故又尝谓古器之文,皆当时贵贱,妇孺日习惯不求识而自识者,而今之通才博学及不能识者,其时理使然也。释古器文字有一字之确者,则从声入心通,可以证古之一义,亦复人人自然无异议,若一人稍有疑问是其释必有未确切处,不然人因此心。一语道破,虽夷狄仇口不能异词也。若必执一器而逐字,字字释之,则其势必有所不能其理,必有所不通,势必至于穿凿附会,强古人之文,以就我之心,曲硬为古人造言生事,如巫姑扶战乱一般。真可大笑!故执一器,而欲字字释之,真大惑也……”(以上陈、王二人手札,陈:《秦前文字之语》、王札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古藏部,吕伟达手抄)。

勃兴于北宋时期的金石学,发展到了清末,已经冲破了单纯收藏、研究钟鼎彝器、碑碣、石刻的狭小范围,还拓展到了兵器、钱币、玺印、封泥、陶文、砖瓦等各个方面。总之,凡是具有文字、图像、花纹的一切古老器物,均成为广大收藏家们研究和收藏的对象。开这个先河的人,就是陈介祺。而王懿荣是继陈之后的又一泰斗级的人物。他们一脉相承,为我国的考古学和古文明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如此,他们二人在探讨金石文字考释上,见解一致,才有王懿荣与陈通信十几年,独具慧眼,发现了甲骨文。

王懿荣在研究金石文字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例如,他研究和收藏商周青铜器就有:辅伯鼎、匽侯旨鼎、叔向簠等30多种。其中他考释“手执中阳文觚”、铭文“手执中”即“史”字,为商周铜器中常见的族徽。王懿荣在考释金文方面也深得陈介祺的赏识。例如,王懿荣说《尚书·大诰》中的“宁王”、“宁武”、“宁文”之“宁”字,应是“文”字之。这一说法,深得陈介祺的赞同和高度评价。

陈在给潘祖荫的信中说:“《尚书》至今日无从考据以定之……其文之古者,则唯吉金古文可以定之。吉金古文亦唯《尚书》可以通之。福山王廉生农部懿荣书来,谓《大诰》‘宁王’、‘宁武’皆古文作‘’作‘’之。余谓‘文人’说极为有见。”

原来,在西周金文中,“文”字写法往往是从“心”的,这种写法到春秋战国以后就渐渐不用了。因此,后人在隶中,传抄西周文献《尚书·大诰》时,由于不识从“心”的“文”字,于是就误作与“文字”形相似的“宁”字。

所以陈介祺称赞王懿荣,对“宁”与“文”字的勘误,是功力非凡的,《尚书·大诰》中的“宁王”、“宁武”、“宁考”、“前宁人”、“宁人”等自此变为“文”,便是西周金文的“文王、文考、前文人”,这就显得通了。从此,王懿荣在金石文字考释上的地位由原来的一般,一跃而成为与陈齐名的领军人物了。

王懿荣在有关陶文的题跋中,也使陈介祺钦佩。例如,他在给鲍康(子年)观古阁藏陶拓本上的题跋中说:陶文“款识间有若今存玺印者,可证古玺印口口(原文字模糊不清)之一。字体在彝器、玺印之间,亦秦前文字也。”“古玺印”后两字残缺,从残存字画看,似为“施用”二字。意思是说,古玺印用途之一即印制陶文。著名画家黄宾虹于1930年出版《陶玺文字合证》一书,举出古玺与陶文内容相同或相近数例,结论是:“古玺文字,前人莫名其所用,今以陶器证之,有可确知其为款识之模型,而无疑义。”“古玺文字,前人莫名其所用”的说法不正确。黄氏显然不知道,在他之前王懿荣早在63年前,已经窥破了这一秘密。

王懿荣上述题跋的落款是“丁丑五月”。丁丑应为光绪三年(1877)。而陈介祺收藏陶文则是光绪二年(1876)的事了。

关于陶文发现年代,以往多根据陈介祺的如下一则陶文题跋:“瓦器残片,出潍之东。甚古,有印文曰陈口,当是陈氏之族,口字不可识。同治壬申五月六日己丑,得之于姓。”壬申是同治十一年(1872),以此作为发现陶文的最早记录。

但王懿荣在上述“丁丑五月”的题跋中还说道:“长安所出瓦鼎,器盖完具有文字者,海丰吴子苾阁学藏其一。则汉器也,是其遗制。”这件有铭文完整陶鼎,器盖对铭,铭作:“咸亭完里丹器”,徐世襄藏有全形拓。值得注意的是收藏者“海丰吴子苾”即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他与王懿荣有儿女亲家关系。这就是说,根据王懿荣的这则题跋,至少可以把陶文发现年代比陈介祺所说提前了17年以上。由此可见,王懿荣对金石文字考释的功力了。

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新科进士王懿荣回乡探亲、祭祖。但王懿荣并没有急于赶到家中,而是沿途探寻金石古物,到家后仍然四处寻访。新年过后,光绪七年(1881)二月,王懿荣开始从里返京,同样也是访友问古,散资购藏,经黄县在族兄王守训家小住后,来到潍县,住在了亦师亦友的陈介祺家中,这是王懿荣首次来到潍县拜访陈介祺,实际上也是唯一的一次会晤。王懿荣在其《天壤阁杂记》中曾记载曰:“二月间北上……过潍县,住四日,遍访赏鉴家。在陈寿丈(王懿荣对陈介祺的尊称,笔者注)处三日,书画古器不具数……”这次会面,是在二人往来书函八年,心仪已久的情况下进行的。

王懿荣在陈介祺家,遍观陈氏所藏,大饱眼福。与此同时,二人还对一些金石文字进行讨论探究。例如,在谈到所见的齐刀范时,王说:“齐刀范亦陶成者,范正面凡列三刀,其范首尾或有字,作‘’,作‘田’,作‘齐’字。又纪数年,斋所得将千余,无一完者,皆临淄出。完者乃以两残范配合作成。荣归里询知前十年福山小望(王)家村亦出百余种,群掷于海叉小溪中。荣觅人网出一完者,惜水冲出字迹,然全形具在也。又所见东武所出,燕庭丈所得齐刀铜范,即范母生意者。以新出陶范一面皆三刀,又别具一背文范,可以此证之也。”可见王懿荣在金石收藏探研方面,不但领域广阔,而且有独到见解,至大且深。所以陈介祺在诸多金石学家中与他交往最深,通信最多,欣赏之词最甚。

关于王懿荣与陈介祺的联姻关系是这样的:王懿荣之女王崇煐自少女时许配给海丰(今无棣)吴重熹(仲饴)次子吴崶。而吴重熹(官河南巡抚)乃陈介祺之佳婿也。

关于王懿荣在致陈介祺书信中多次提到的子年,乃是鲍康。

鲍康(1810——1881),字子年,号观古阁主人。道光举人,安徽歙县人。咸丰二年(1852)晋京,开始与陈介祺、李佐贤等人交往。同治八年(1869)任四川夔州知府,同治十一年(1872)退官居京后“息影臆园,自号臆园野人”,“思念旧交,求其友声,遂复与隐居海滨之簠斋通尺素焉。”他为王懿荣与陈介祺牵线搭桥,使王、陈在金石文字学上探讨出许多重要成果。

关于王懿荣在书信往来中经常提到的郑庵、郑龛,即潘祖荫。

关于王懿荣在书信往来中经常提到的清卿,即金石学家吴大澂。

关于王懿荣在书信往来中经常提到的仲饴,即吴式芬之子吴重熹。

关于王懿荣在书信往来中经常提到胡石查,即胡义赞。

王懿荣与陈介祺书信主要内容,除了对时政(如对中法战争、中俄边境勘界等)有所涉及外,主要是围绕金石学研究进行互赠金石拓片,考释金石文字,探讨治学方法,谈论辨伪心得,交流拓印技法等,并不断相互传递收藏信息。这种“识古字论古文”的学术讨论与交流,积极推进了金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二人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都在书信中进行统一和阐述。无论是对王懿荣日后发现甲骨文,还是陈介祺研究陶文,都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坚实的基础。

王懿荣致陈介祺的书信内容及特点是:

1、互赠拓片。王懿荣与陈介祺的书函往来,始于寄赠金石拓片,也终于寄赠金石拓片。同治十二年(1873)王懿荣致陈介祺第一封通信,就是先赠金石拓片,然后再恳请陈介祺赠寄他所研究的金石拓片。

2、讨论治学心得。讨论治学方法与途径是王懿荣与陈介祺往来书信的重要内容,他们或长篇宏论,或纵横古今,涉及面极广。他们极其注重将金石学放在整个古代文化背景下去审视和把握,从中探索金石领域的规律,所谓义理,摒弃主观臆断和猜想的学术观点,反复考释每一个金石文字的真实性及其文字理义。

3、相互交流辨伪经验。他们二人高水平的辨伪奠定王懿荣在金石学上的突出地位和主导风气。使王懿荣潜心治学,一生精于金石文字的考证及器物辨伪,工墨拓,著述甚丰。青年时代就被众家赞许,正如吴士鉴在《王文敏公遗集》序言中说道:“鉴别宋之旧椠,考释商周彝器,得公一言,引为定论。”

我们从王懿荣致陈介祺的往来书信中同时也看出王懿荣高尚的人品和做人的准则,如:“遂使壮不如人,饮食男女生性守约,誓不御妾,而一妻动辄垂危……”

又如,“侄不酒、不烟、不二女,不解为利……”

王懿荣在致陈介祺信中,还记载了他在乞假赴四川探视父母途中,所见到河南、陕西受灾情况:“连年饥旱,十室九空。率五六村,绝无人烟,道殣相望,鸢吞狗噬……”对灾区人民给予极大关注和同情。

他还在信中责问朝廷和当地官吏:“佛家所言善劫更惨于兵火矣。岂人力耶?然追究数十年来,太平疆吏,抑谁之咎耶?……”将矛头直指慈禧太后和地方的贪官污吏,他们谁管过老百姓的死活?而是地方欺骗中央,中央糊弄地方。造成腐败的恶果,谁来承担职责?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他这种忠君报国、爱国爱民之心还在致陈介祺信中多次流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立志要做清官能臣的典型形象。

王懿荣在京城当时交厚的还有缪荃孙。两人是从金石文字学收藏研究切蹉相识,后交往甚厚,后来在光绪五年(1879)已卯科乡试时,缪荃孙恰是王懿荣的同考官,他推荐了王懿荣,王懿荣尊他为房师,他对王懿荣有知遇之恩。这样他们俩有特殊关系,在王懿荣还未中进士前,王懿荣在户部任候选主事,而缪荃孙已是翰林院编修了,二人在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方面探讨切蹉,情同手足,传为美谈。

缪荃孙(1844-1919),字筱山,又字炎之,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幼年随父在四川,中举人后,被四川总督吴棠聘为幕宾,张之洞当时在四川任学政,他曾协助张之洞编写《书目问答》。光绪二年(1876),缪荃孙赴京参加丙子科会试,缪荃孙考中进士,初以庶吉士用,授编修。后任史馆纂修、总纂、提调。负责《清史》中列传撰写,并参与《顺天府志》的编纂。辛亥革命前,曾创建江南书馆与京师图书馆,为近代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开创者。著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艺风堂图书记》等。

光绪三年(1876),缪荃孙赴京赶考时,他在四川拜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为师。张之洞便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内兄王懿荣。缪荃孙长王懿荣一岁,缪荃孙一到京师,便耳闻王懿荣虽未考取功名,但在金石文学方面已经造诣很深。王懿荣与他研训诂、考金石、探古文,二人来往密切,有师友之谊,特别在缪任职江苏、湖北时,二人书信不断,王懿荣曾寄书曰:

同类推荐
  • 中国大教育家的故事

    中国大教育家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这个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为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兴旺,一批批优秀人物前赴后继,不懈努力,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纵横捭合的外交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本雅明思想肖像

    本雅明思想肖像

    本雅明是谁?听到本雅明自杀的消息后,他的挚友布莱希特说:“这是希特勒给德国文学界造成的第一个真正损失!”20世纪的学者中,没有谁像本雅明(和福柯)那样,他的著作在西方被广泛阅读并适合于众多的各不相同的思想和政治倾向者。作为犹太人,本雅明难逃二次世界大战的劫数,作为杰出的思想者,他在哲学、文学等领域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财富。本书通过梳理浩繁的相关文献,不仅构建出本雅明的一生记录,给人留下惊异和感叹;更透过他在本世纪初坎坷痛苦、随波逐流的生活给世纪末的人们以警醒:如何在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平衡。文字清新,叙事生动,对本雅明思想气质的把握极为到位,堪称一部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本雅明传记。
  •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世界伟人传记丛书)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名铁木真,姓孛儿只斤,乞颜氏,蒙古人,庙号太祖。成吉思汗生于蒙古贵族世家。
  • 中国历史名人之二

    中国历史名人之二

    秦始于公元前221年,止于公元前207年;汉包括西汉和东汉,始于公元前206年,止于公元220年。秦始皇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秦的统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初步形成,国家统一、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和力度加强。汉王朝是政治一元化的大一统国家,不同于政治多元的诸侯列国。西汉武帝时,汉王朝经过数十年的休养生息,进入政治、经济的全盛时期。汉武帝设立五经博士,奖励儒术,正式开启了中国历史上儒学成为学术思想主流的时代,是主导中国文化的最大力量。汉武帝本人雄才大略。
热门推荐
  • 四大校花拽校草

    四大校花拽校草

    为了家族事业被迫联姻,被逼无奈的四大首富千金躲到了樱花学院,在这里,她们遇到了人生中的真爱,她们为了守护自己的白马王子,怎样面对家族的反对,一次次的不幸让她们走投无路她们又会怎样面对但是即使遇到再大的风浪她们仍没有松开牵着王子的手,但是面对势力的宋衣米她们又将如何面对,为了心爱的人她们会选择家族还是真爱,敬请关注《四大校花拽校草》,看四大校花与四大校草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 员工成长的12项修炼

    员工成长的12项修炼

    本书内容包括:心态的修炼、目标的修炼、信任的修炼、坚持的修炼、敬业的修炼、责任的修炼、信念的修炼等。
  • 驻梦词

    驻梦词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末世之风

    末世之风

    这也许是末世。因为人,失了人性。这可能不是末世。因为他们,仍为人。
  • 月下阿水少年时

    月下阿水少年时

    余阿九从旧社会踏入新时代,有太多的艰苦卓越,她整整活了一百零一岁的高龄。在浑浑噩噩的数十载里,她的心却于少年时就已经死去。望着深蓝天空下的一轮金黄圆月,明月还是从前的模样,可她就快要变成一抔黄土。假若时间倒退到从前,她只想与阿水无忧无虑地生活在海边。但愿故乡为旧,你永远是活在梦里的少年英雄闰土。
  • 聂盼重生

    聂盼重生

    被亲生父亲囚禁,被同父异母的姐姐抢走了男友,被毁了容,被挖去了双眼,最后亲生父亲为了不留下罪恶的证据,放了大火,让我尸骨无存。我发誓!如有来生,必毁聂家!且看女主重生归来,把聂家一锅端,可是,为啥还有个大帅哥追着我,难道这就是重生后的福利?(女主一步一步强大,男主专情于她,随时欢迎入巨坑!)
  • 西游之阴都判官

    西游之阴都判官

    唐僧师徒历经九九之难,终归圆满便是结局吗?西游是为了普渡众生,教人向善吗?不,西游,是一场阴谋,一场神与佛的较量,暗藏了无数人的野心;西游,是一场争夺,一场道与释对力量的渴望,包藏了无数人的贪婪...
  • 初恋:落难公主也讨喜

    初恋:落难公主也讨喜

    冥界的王被身旁的四位人模狗样的长老一举打下台,被关入大牢听从审侯。他们想得到的原来是前任冥王靠实力拼来的三件宝物,说是三件宝物也可以说是三件首饰,因为这是前任的前任冥王送给一位人类女人的信物。前任的前任冥王为了那个女人放弃了冥王的位置陪她一起过正常人的生活,并将三件首饰坠落在人间来选出下届冥王。之后的选冥王的规则就依照这个来选。因为看中冥王宝座的不只是他们,长老们先下手为强用早已安排好的陷害搬了出来抓住了现任冥王,因为他们打通了大部分的人所以没人出来打抱不平,就算出来也起不了什么作用。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冥王早已将宝物散入人间。
  • 穿越到异次元

    穿越到异次元

    一个从小因为家庭原因,从小就没有朋友的女孩,只能与书做伴,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导致性格孤辟,内向。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穿越到异世,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是作者自己想出来的故事。不喜勿喷。)
  • 穿越之枫花雪月

    穿越之枫花雪月

    一直以为只是一场实验,一直以为无心的我不会有感情,一直以为我不会为了男人哭泣,可是你的出现打乱了我的节奏,扰乱了我的心神,束缚了我的真心,交错的时空,真的会有结局吗?不同空间的你我让我不知道该如何抉择,是潇洒的说:“这只是虚幻的空间,我没有遗落自己的心,我可以继续潇洒的活在没有你的世界!”还是,放弃我的世界,在这里与你相守?迷失的空间,我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