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5年(1866年)登莱青道台潘蔚曾督士商对曾是法军司令部的龙王庙进行重修,到1936年。龙王庙已“庙貌颓然”,出于对古迹的保护,烟台官商士庶再度集资重修,l994年,烟台山管理部门又重修一次。在一代代烟台人的关注下,历时370余年的龙王庙幸存下来。龙王庙记载着烟台屈辱的昨天,龙王爷目睹了洋强盗的嘴脸。今天人们来到龙王庙,面对端坐在庙中的龙王爷,一定会想:当年龙王庙被洋强盗占作司令部,龙王爷为何不显神通将其驱逐呢?看来龙王爷枉受人间香火了。
烟台山上忠烈祠
忠烈祠位于“烽烟台”南侧,建于1936年,坐北朝南,由正殿、东西厢房、大门组成一座封闭式院落,祀奉三国之关羽和宋朝的岳飞。从竖立在“烽烟台”北侧龙王庙前的《重修烟台龙王庙和忠烈祠碑记》上,可领悟出烟台人修建忠烈祠的目的,不单是为了信仰崇拜,也是为了振奋烟台人的精神。碑文记载,龙王庙是明代由当地农民为祈雨而自筹资金修建的,清同治年间重修,到了1936年,已“庙貌颓然,于是官商士庶,相聚而谋日:古迹也,国家法令所不废,应重葺之。”同时决定将“烽烟台”南一处将要倾倒的矮房,“改建忠烈祠,祀关岳之神,振民商焉”。(引号内文字摘自碑文)从碑文中可以看出,当年烟台人重修龙王庙是为了保护古迹,改建忠烈祠则是为了“振民商”,即用关羽和岳飞的忠烈精神来振奋民众商家。当时的烟台山,已被帝国主义列强霸占殆尽,就连建于明洪武年间,为防倭寇袭扰的“烽烟台”,也被当时的英寇在上面压了一座洋灯塔,把“烟台”变成了“灯台”。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烟台人在紧靠“烽烟台”处修建忠烈祠,便是反抗压迫精神的体现,所以当决策要修建忠烈祠时,得到了烟台各界人民的积极响应,在《重修烟台龙王庙和忠烈祠碑记》上,就刻有51家捐款单位。龙王庙和忠烈祠的修复、改建工程于l936年5月开工,当年l2月竣工。
如今烟台人早已告别了饱受奴役的半殖民地时代,正在建设美好的新烟台,忠烈祠在此时得以修复,让关老爷、岳将军归位,弘杨他们的忠烈精神,是非常明智之举。关羽的名言是:“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竹可焚而不可毁其节。”岳飞的名言是:“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昔死,天下太平矣”。
祈雨顶上魁星楼
在烟台市区东南海拔111米的祈雨顶上,曾建有一座魁星楼,楼高11米,为砖木结构,六角三层塔式建筑。底层为高约三米全封闭的六角形基墙,二层周边比底层缩进O.5米,东北侧有一半圆门,进入圆门便是供奉魁星的殿堂,殿内绘有魁星神像,设有供桌,并有木梯可登比二层面积更小的三层阁楼,三层阁楼六面有圆窗,透过圆窗可环视市区全貌,魁星楼二、三层均为六角形挑檐青瓦屋面。
魁星楼建于清乾隆7年(1742年)。时由奇山所城里一刘姓人所建,它与遍及全国的魁星楼、魁星阁、魁星塔、魁星亭一样,都是为供奉魁星而建,由于这座魁星楼基墙高达3米,不借助梯子很难登上二楼进入殿堂去朝拜魁星。
关于魁星有二说,一说是指天上的北斗七星中前四颗星天枢、天璇、天玑、天权,四颗星排成斗形,故称魁星,亦称“斗魁”、“璇玑”,北斗七星是指示方向和认识星座的重要标志。一说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神,“奎星”的俗称,“奎星”是主宰文章兴衰的神。中国经学家兼散文学家顾炎武(1613—1682)的名著《日知录》中称:“今人所奉魁星,不知始于何年,以奎为文章之府,故立庙祀之。乃不能像奎,而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之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头部像鬼,一脚向后翘起,如魁字中的斗字,一手执笔,谓之“魁星点斗、独占鳌头。”
魁星信仰,在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极为盛行,因此,魁星楼、阁、塔、亭遍及全国。烟台魁星楼也曾是文人们相聚之地,他们频频来此舞文弄墨、吟诗作句,以求“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秀丽的祈雨顶因为有了魁星楼而成为一处知名度很高的景观,成为烟台人,特别是青少年春游的好去处。遗憾的是1966年魁星楼被拆除,伴随烟台人二百多年的魁星楼永远消失了,如今人们只能通过望星空、观北斗去遐想那座消失的魁星楼。
烟台山上烈士塔
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宣告无条件投降,8月14日我山东八路军第三前线北路大军即从东南西三面完成了对烟台的包围,但盘踞烟台的日伪军断然拒绝我军限令其缴械的最后通牒,妄图负隅顽抗。8月23日,我军对烟台发起总攻,24日拂晓,我军兵分五路向敌人阵地发起猛烈攻击,终于把红旗插上烟台山。
烟台解放后,l2月7日,日伪张立业部在国民党反动派驱使下,改旗易帜,占据了崆峒岛,经我军再三劝说其改邪归正无效后,于29日拂晓,兵分两路,强攻崆峒岛,全歼张立业部。
在解放烟台和崆峒岛战斗中,我军共歼灭日伪军1500百多人,我军将士89人壮烈牺牲,其中有牟平独立营营长田夫等营、连、排干部10人,班长以下战士79人。为了永远纪念这些为解放烟台而献身的抗日英雄,中共烟台市委、烟台市政府和烟台各界人民于1946年在烟台山上修建了“烟台抗日烈士纪念塔”。
纪念塔建在“烽烟台”西南一开阔地上,塔高8米,呈五角形,五个方位塔基各宽2米,由雕凿精细的花岗岩石块构筑塔身,向上逐渐缩小,配以尖形塔顶,使整个纪念塔酷似一把利剑直插蓝天。五个方位塔身上,镶嵌着汉白玉石板,上面刻着不同内容的文字,正南面刻的是:“民族英雄垂名千古”八个大字;东南面刻的是:“你们是来自人民,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西南面刻的是:“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继续为祖国的和平民主独立而奋斗”;东北面刻的是:89位烈士英名;西北面刻的是时任烟台市副市长的徐中夫撰写的七百多字祭文,五个方位塔体上汉白玉石刻文字与顶端石浮雕五星相映生辉,显得庄严肃穆,塔前有一对高1.5米的石狮,它们原来镇守在清朝登莱青道台衙门门前(今芝罘区政府大门东),纪念塔建成后,被人们迁到塔前,为烈士守灵。
驻足纪念塔前,仰望纪念塔之雄姿,耳边仿佛响起半个多世纪前,老音乐工作者为牙山“胶东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而创作的《万古流芳》歌,谨将其中一段歌词录此,以告慰先烈。
人生不过百年长,为什么不争个万古流芳?同志们,永远跟着共产党,为民族独立,为人类解放。学习烈士,做一个革命英雄万古流芳。
烟台的老戏台
中国的戏台建筑属造型文化,数量大、形式多、影响广,仅烟台市区就有七座,分别是:阳主庙戏台、天后宫(大庙)戏台、天后行宫(福建会馆)戏台,玉皇庙戏台、太平庵戏台、潮州会馆戏台、孤仙庙(亦称胡三庙、三太爷庙)戏台。原建之古戏台仅存阳主庙、天后宫、天后行宫三座。
中国戏台是一种典型的四大皆空式的向天型结构。建誓形式是三面敞开,只留一面作后台。戏台造型高舅马蔓妻虿同,南方由于雨水多,出檐比较深远,屋顶曲线显得譬峭曲折。天后行宫戏台便属南方造型,且采用穿斗痞望、重檐,上层以云墩托起,整个屋面仅由四柱支撑,显要!坌精巧。北方戏台屋顶坡度相对低缓,显得刚劲有力,形成流丽飞动的气象,阳主庙、天后宫戏台属北方造型。
采用斗拱是戏台建筑的一大特点,因为以斗拱的层层上叠,旋收做成屋顶的穹井,不仅在于装饰美观,而且穹井所形成的回声能造成强烈的共鸣,使演员的唱腔显得更加珠圆玉润,让观众在远处也能听清,戏台前的立柱上都有楹联,颇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玉皇庙的楹联是:“蟾窟映奇山聊籍衣冠妆黛传演来名象真情,蜃楼记沧海试看锦乡文章粉点出兴衰戏剧。”天后宫戏台的楹联是:“宝筏渡迷津万顷安澜彰水德,慈航通渤海五音竞响答神庥。”天后行宫戏台的楹联是“从八百英里航路通来揭耳鼓闻韶是真邹鲁海滨何分乐界,把二十世纪国魂唤起放眼帘阅史直等衣冠优孟同上舞台。”
坐北朝南是中国建筑的传统格式,而戏台则恰恰相反,这是由戏台的服务对象决定的。戏台的服务对象端坐在坐北朝南的正殿中,戏台就要面对服务对象而朝北。但天后行宫戏台却是个例外,这是因为天后行宫没有依据传统格式修建,而是坐南朝北,戏台自然要坐北朝南。究其原因是为了让天后圣母面对大海,庇佑船舶航行安全,称”行宫”是为了有别于天后宫,亦因为福建人认为,天后圣母的祖庙在福建,他们为天后圣母在烟台建庙,自然要称“行宫”。两座方位不同的戏台告诉人们,天后圣母在烟台不但有一座坐北朝南的正宫,还有一座坐南朝北的行宫。
“戏台天地大,天地大戏台”,除阳主庙戏台急待修缮保护外,天后官和天后行宫戏台均风采如初,玉皇庙戏台与太平庵戏台已依原貌重建。
烟台的洋建筑
漫步烟台老城区(奇山所除外),总会看到一座座造型别致、风格各异的别墅式洋建筑,烟台人俗称“小洋楼”。说它小是因为规模小,均为三层以下小型建筑,说它洋是因为多为洋人所建。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与英法等国订立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规定开放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淡水、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换约之前,英国又放弃登州,强行把烟台开为商埠。烟台开埠后,列强蜂拥而入。为了永久霸占烟台,洋人们便在烟台征占土地,修建了很多供他们享用的别墅式洋建筑,而且依仗他们的特权,占据了靠山近海的最佳地段。经多年不断清点,解放前共有洋建筑236座,解放后随着城市改造拆除一部分,截至1999年,尚存l70多座。
烟台洋建筑的造型,多为欧美风格,如果按国别区分,那就太多了,熟悉世界建筑的人,很容易识别它们的国籍。如清咸丰ll年(1861年),建在烟台山东北部的英国领事馆旧址,便是典型的早期英式建筑,也是烟台最早的洋建筑,在这座仅有170平方米的单层建筑里,英国人竞盘踞了60多年。1989年4月,日本东京大学联合考察团曾专程来烟台,对该建筑进行了历时三天的考察,因为这座建筑是研究欧洲早期建筑难得的资料。
昔日,洋人建造这些洋建筑,设计图纸和部分材料如玻璃、瓷砖、门窗、五金、木材、水泥、瓦楞铁等均从本国运来。洋建筑相继出现,使国人受到启迪,纷纷仿而效之,很多国人借鉴洋建筑风格,吸取洋建筑优点,建起了很多仿洋建筑和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如虹口宾馆一带的3座别墅、大马路西首北侧的小楼和北大街协源昌旧址等均为国人所建。
烟台众多的洋建筑,无疑是帝国主义列强侵我中华的见证,从另一方面讲,由于它们影响和改变了烟台城建的模式,所以也是研究烟台城建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从烟台山经滨海路向东,直达岿岱山,沿途便会观赏到那些展示异国风情的小洋楼,如同踏入一座世界建筑博览园。因此尽可能保留尚存的洋建筑,特别是保留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的洋建筑,并加以复原维修,开发利用,将是一件功在千秋的好事。
细说老烟台的外国领事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烟台开埠,先后有l6个国家在烟台设立领事馆或代理领事。有一种说法:烟台共有l7国领事馆和代理领事,此说是把俄国和苏联作为两个国家来统计的。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成为苏联的一个加盟共和国,俄国领事馆被苏联接替是正常的,故不能算作两个国家。
在烟台设立领事馆或代理领事的l6国中,建有专门馆址的9国,设在宗教机构内的l国,设在中国企业内的l国,设代理领事的5国。
建有专门馆址的9国分别是:英国领事馆馆址,位于烟台山东路,建于l864年。丹麦领事馆馆址,位于烟台山北麓,建于1890年。美国领事馆馆址,位于烟台山东路,建于20世纪初。日本领事馆馆址,位于烟台山西路,建于1901年。德国领事馆馆址,位于烟台山北麓,建于l890年。挪威领事馆馆址,位于海岸街,建于l904年。瑞典领事馆馆址,位于海岸街与挪威领事馆相邻,建于1906年。意大利领事馆馆址,位于东太平街北首,建于l906年。俄国领事馆馆址,位于大马路东段,建于1904年。
1901年开馆的法国领事馆无专门馆址,设在位于烟台山东路,建于l 886年的天主教烟台教区主教府内办公。1902年开馆的奥匈帝国领事馆无专门馆址,设在中国企蝴张裕公司内办公。l918年,奥匈帝国瓦解,1919年奥匈帝国领事馆关闭。
设代理领事的有5国,分别是:荷兰,由德国领事馆代理;比利时,由英国领事馆代理;芬兰,由挪威领事馆代理;朝鲜,先后由法国和日本领事馆代理;西班牙,由朝鲜代理领事代理。
建有专门馆址的9国领事馆,有8处保存完好:英国、丹麦、美国、日本4国领事馆旧址,已整修恢复原貌并对外开放;俄国领事馆旧址,正在进行整修复原;挪威、瑞典、意大利3国领事馆旧址,急待整修复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