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搅局通信领域,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表现同样“惊天动地”,用马云的话说就是“天变了!”互联网不仅进入通信、商业,而且进入物流、金融、制造业、农业等。各行业间的市场边界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过去的行业内部竞争已经转变成跨行业竞争。过去的所谓“产业定义”正在被互联网所颠覆。而从企业的微观角度看,这可能也是一种必然,是“顺理成章”的创新表现。因为,像腾讯、阿里这样的行业老大,当规模极大到在原先的领域中几乎已经触到了市场容量边界时,可能的战略方向就是打破行业边界,进入新的领域,形成新的产业链和产业创新空间。当然,这势必同新进入领域的“在位者”形成竞争态势,此时,技术优越性将成为优胜劣汰的决定性因素,除非有限制性的行业规管制度。
我们正处于一个互联网技术优越性迅猛“发力”的时代,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将受到互联网的洗礼。这意味着,各互联网企业都能够顺着互联网这一桥梁,向商业世界的各个角落延伸,做到过去没有做到的事,涉足过去没有进入的领域。同样,其他企业也可以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成为新的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者。
从马化腾和马云的傲人业绩和创新表现,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新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和成长中。他们都想以各种收购和交易行为去构筑起新的分工系统和产业生态。其他企业也在以各种类似或不同的创新方式力图构建新的业务“王国”。未来腾讯和阿里,也许会成为史无前例的超级大公司。与那种以科层管理和自上而下的绝对控制为特征的传统大公司不同,这种新兴超级公司以平台、网络、跨界、互联等方式进行产业整合。当然,其他各种企业也会因循这样的产业组织逻辑进行各种具有时代意义的模式创新。这也许就是国内外许多专家们所描绘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突出表现之一。
刘世英作为一位新商业文明的敏锐观察者和勤奋思考者,能抓住这个时代商业变革中的宏大题材与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剖析,是值得赞赏的。他的著述是很有意义的,可以引起读者们思考,给更多的企业观察者和研究者以新的启迪。
(金碚,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经营报》社社长;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理事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ChinaEconomist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原所长。)
推荐序3 资本做局
陈九霖
马云与马化腾在多个领域的攻城略地,是资本在中国丰饶、流动的缩影。
作为从事一切商业活动的基石,几乎在每一家公司的背后,我们都能看到资本的影子。在无数个或惨烈得惨不忍睹或兵不血刃的战争背后,无论是用户战、品牌战还是价格战,我们都能捡得到资本的弹壳。作为战场的后方,他们的每一次风吹草动,都会牵引前方的局势。
马云与马化腾的对弈,也是资本对弈的过程。从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弟成长为今日在商业江湖呼风唤雨的大佬,他们与资本的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昔日,资本是他们背后源源不断的弹药,借助资本放大价值的天性,实现快速的大规模的成长与积累,与对手竞争,争夺市场领地。
对于资本,马云一直保持着足够的距离与警惕性。1999年的3月,马云带领着十几个人创造阿里巴巴时起步艰难,最后连几百元的工资都发不出来。一家风险投资机构提出以数百万元获得阿里巴巴的控股权,但马云到楼下走了一圈,拒绝了。后来,陷入绝境的马云获得美国高盛公司为首的风投组合500万美元以及软银孙投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
依靠融资,马云不仅度过了20世纪初互联网的冬天,还创立了淘宝。但是淘宝遇到了更大劲敌——电商巨头eBay。eBay投资的易趣俨然是个富二代,有钱,有影响力,有商业经验,淘宝必须独辟蹊径才能获得绝对优势。擅长倒立的马云采取免费策略。免费彻底打败了eBay。但马云豪气万丈喊出来的免费,是白花花的银子铺就的。所谓免费与否的商业模式的竞争,归根结蒂是资本的消耗战。
马云底气十足,是因为他在2005年找到了强大的靠山——雅虎。2005年8月11日,雅虎以6.4亿美元现金、雅虎中国业务以及从日本软银公司购得的淘宝网股份,交换阿里巴巴40%普通股和35%投票权,总价值10亿美元。获得雅虎的资金之后,阿里巴巴宣布投入10亿元人民币,再免费三年。2006年5月,淘宝推出一项名为“招财进宝”的活动,遭到用户铺天盖地的抗议,用户质疑马云背弃了淘宝三年免费的承诺。此时在腾讯新开张的拍拍网“趁火打劫”,开展了一项针对淘宝的“蚂蚁搬家”,马化腾承诺将免费进行到底,来吸引淘宝商家的入驻。因为有了雅虎的资金,马云不忌惮继续免费。马云最终向用户妥协了,取消“招财进宝”,而他的妥协也让他与拍拍网的竞争中扳回一局。这是马云与马化腾最早的一次贴身肉搏。当然,马云也为当年的选择接受雅虎投资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是后话。
马化腾的融资路也非常不顺。2000年年初,那时的腾讯还只有几十个人,QQ几乎要亏死。当时用户越来越多,对要求服务器的越来越高,亏损也越来越大,迫切需要资金支持。
在高交会四处奔走的马化腾,最终引起了IDG和盈科数码的重视,这两家公司决定一共给腾讯投资220万美元,然后各拿走了腾讯公司20%的股份。在那些谨小慎微的风险投资者眼里,那时的OICQ依旧是一个看不清楚未来、也尚未找到盈利模式的项目。但就是为了这区区220万,马化腾也不得不让出了OICQ的40%股份。这是腾讯创办后获得的首笔风投。当QQ用户达到2000万时,这笔钱还没用完,接下来便是顺风顺水的盈利、上市,并最终成为恒生指数成份股。后来很多投资者看到腾讯的成长,纷纷感慨看走眼了。
随着阿里巴巴与腾讯的不断扩张,他们的身份悄然位移。他们因为拥有充沛的现金流以及强大的资本号召力,已经演化为资本本身。
他们如同长满触角的章鱼,敏锐的洞察每一个财源茂盛的角落,一旦发现某地商机蓬勃,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砸出资本:阿里巴巴进军手游平台,马化腾的微信游戏已经如火如荼;马云有支付宝,马化腾推出微信支付;马云的天猫已经势不可挡,腾讯宣布入股京东,助力京东上市;以烧钱而声名鹊起的打车软件,——快车与嘀嘀,背后的资本大佬就是腾讯和阿里,他们烧掉了十几亿元,或者远不止这个数字。
有人说,他们是多年“宿敌”,以至于冤家路窄。如果单纯为了复仇,这两个企业家的器量也未必太小。更准确的解释是,他们都站在时代的风口上,能够敏锐地察觉风向,洞悉时代趋势,无意中造就“惺惺相惜”,也就有了狭路相逢。他们是互联网,他们是实业,他们也是资本,在这个跨界“打劫”的时代,他们的身份已不再清晰明了,唯一明确的是,他们还在继续颠覆我们的世界。
刘世英是有影响的财经传记作家,他的很多商业传记作品记录了许多这个伟大时代了不起的创业神话,创业者的精彩故事与独特思想激励和启迪了后人。在他的这本书里我们不仅感动于马云、马化腾作为创业家舍我其谁的使命感,颠覆性创新创造,以及偏执狂般的孜孜以求、永不放弃;也看到了资本点石成金的神奇魔力,看到了作为投资家的责任与使命。如何能有一副伯乐般的慧眼,发现一匹匹奔腾在创业大潮的千里马?这一个个的精彩案例一定会给我们很多启发。
(陈九霖,著名投资人,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现任北京约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