妹妹微微一笑,道:“你别急,今天我就教你一个绝招——聆听爱的声音。所谓‘爱的声音’就是林琳的副语言。副语言近乎人的本能表现,不可能‘撒谎’,你可以通过副语言来了解她对你的态度。当某人说话带有爱慕之情时,副语言特征是声音柔软,低音多,节奏规则,声调向上,略带鼻音。你明天和林琳多说说话,密切注意她的副语言,回来我帮你分析。听明白了没有?”
第二天,李威一下班就气急败坏地打手机给妹妹,要她马上回家。原来,李威和林琳说话的时候,光顾着听她的副语言特征了,把更重要的语言内容忽视了。结果林琳要李威把一份文件复印一下,他把这份文件送进了碎纸机!接下来,李威就深刻地体会到了“愤怒”的副语言特征是什么。
提示
副语言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辅助信号系统,交际的主要内容还必须依靠语言的理性意义来表达和理解。
五、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身体语言”,是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情感、交流信息的信号系统,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体态语包括表情、手势、身姿等不同种类。
一些常见情绪的体态语表现如下:
焦虑:把玩手边的物件,如钥匙、戒指或者眼镜。搓手,拉耳垂,摸下巴,或者用手指梳头发。
沮丧:肩膀下垂,手势减少,呼吸速率放慢。
绝望:用双手掩住眼睛或嘴巴,甚至整个脸孔。用手围住自己的后脑勺。
封闭自我:双臂交叉,双腿交叉。
说谎:手指或脚不停地叩击,突然转动身体或其他突如其来的举动,无法保持眼神交流。
1.表情
表情是人类面部肌肉协同活动的结果,据说人类的表情有25万种之多,但真正能够表情达意的恐怕不会很多。
表情是人类生物本性的一种直接反应,不仅全人类的表情是一致的,而且高级灵长类动物的表情和人类的表情也有共通之处。
在跨文化交际中,语言虽不同,表情却可以肩负起沟通的功能。“微笑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表情很难作假,所以表情比语言更能反映说话人的真实情感。
2.手势
手势是说话人利用手部动作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手势和手语不同,手语是聋哑人所使用的一种完备的符号系统,需要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能够代替口语表达和口语一样复杂的信息。但手势只是一些零星的手部动作,表达一些特殊的含义,只能起到辅助口语交际的作用。如翘起大拇指表示赞赏,鼓掌表示祝贺,拇指和食指弯成圈、其余三指竖直表示OK等。
手势不是人体的应激反应,而是不同社会约定俗成的结果,因而具有很大的文化差异。在用手势表示数字时,中国伸出食指表示“1”,欧美人则伸出大拇指表示“1”;中国人伸出食指和中指表示“2”,欧美人伸出大拇指和食指表示“2”(这个手势中国人用来表示“8”)。中国人用一只手的5个指头还可以表示6~10的数字;而欧美人表示6~10要用两只手,如展开一只手的五指,再加另一只手的拇指为“6”。在中国伸出食指指节前屈表示“9”,日本人却用这个手势表示“偷窃”。中国人表示“10”的手势是将右手握成拳头,在英美等国则表示“祝好运”。
案例 美国总统向魔鬼致敬?
2005年1月20日,在华盛顿的就职典礼游行活动中,美国总统布什及其家人做了一个同时伸出食指和小指的手势。在挪威,这个手势常常为死亡金属乐队和乐迷使用,意味着向恶魔行礼。在电视转播上看到了这一画面的挪威人不禁目瞪口呆。幸好挪威最大的报纸《世界之路报》很快就替布什作出了解释。原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这个手势代表对得克萨斯大学长角体育运动队的支持。每当长角队参加比赛时,他们的支持者都会做这个手势,并高呼“打败他们,长角”,鼓励场上的队员。布什曾任美国得州州长,因此当游行队伍中走过长角队时,布什一家就做出了这个手势,向队员们致意。但令布什怎么也想不到的是,文化差异竟然在挪威造成这么大的误会。(新华社2005年1月23日)
提示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同样的手势会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甚至截然相反。在跨文化交际时,我们要密切关注这个问题,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
3.身姿
身姿指身体的姿势,也被称为“全身的表情”。
身姿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性格特征,如羞怯的人往往身体紧张,缩成一团;而豪爽的人则身体放松,四肢舒展。
身姿可以说明内心情绪,如双手抱臂表示戒备,坐下时双脚不停抖动表示紧张。
身姿还可以反映性别差异,如同样是携带几本书行走,女性倾向于抱在怀中,男性倾向于夹在胳膊下;坐下时,女性习惯于双腿并拢,而男性习惯于双腿分开或者跷着二郎腿。
链接
“侵略性身姿”
有人经常被别人批评为说话咄咄逼人,不近人情,是一个社交中的“侵略者”。其实让人感到不快的往往并不是他们的说话方式而是侵略性的身姿。
首先是握手。“侵略者”握手的方式会让人产生敌意,他常常在握手的时候紧紧地攥住对方的手指关节,像一把老虎钳一样夹住不放。如果个子不高或并不强壮,给人的感觉就是具有与身材不相称的压迫欲和控制欲。
然后是坐姿。“侵略者”在和下属谈话时喜欢把有靠背的椅子掉个个儿,双腿叉开,跨骑在椅子上。这就好像马上要去骑马打仗一样,给人一种放肆和无所忌惮的坏印象。有时候他在接见地位比自己低的人时,还喜欢把双脚跷到办公桌上,双手抱头,一副大大咧咧的模样。这在西方人眼里是可以接受的随便坐姿,但往往会让中国人觉得自己不受重视甚至受到了侮辱。
最后是站姿。“侵略者”的站姿也会无意识地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他喜欢叉开脚,把双手的拇指插入皮带内,给人一种“老子天下第一”的感觉。在多数情况下,这是一种轻狂的挑衅行为。他还喜欢在说话时眯缝着眼睛将头后仰,似乎认为谁都不在话下。
案例 美国总统和日本天皇
要想看上去具有支配性,一种典型的身姿就是把双手置于髋部,单手“叉腰”或双手“叉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在接受了日本人的投降后,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站在日本天皇旁边,拍了一张照片。天皇把双手置于身边,而麦克阿瑟将军则双手叉腰。日本人把这个漫不经心的姿势视为大不敬的标志。
2009年11月14日,首次访日的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和日本天皇、皇后会见时深深鞠躬。美国舆论指责该动作滑稽可笑,即使会赢得日本人的好感,但也是一种外交失礼——身为美国总统,不该随便“行大礼”。
日本新闻网在报道奥巴马向天皇鞠躬的新闻时,称这与60多年前美国占领军司令麦克阿瑟傲慢招呼昭和天皇形成了强烈对比。
美国网友则刻薄地评论说:
“奥巴马是在和日本天皇说,‘先生,我可以为你擦鞋吗?’”
“奥巴马并不是在鞠躬——他只是看到地上有日元,所以弯身把它捡起来,因为他觉得日元比美元值钱!”
提示
社交活动中,不仅是语言在说话,身体也在说话。要留心身体会把你内心的真实想法泄露出来!
4.空间距离
有些学者把说话时的空间距离也看作是体态语的组成部分。
在交际时,交际双方总是会占据一定的位置,保持一定的距离,这种相对位置和相对距离可以用来表示双方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空间距离具有交际功能的根源是动物对隐私空间的占有欲,每种动物都会要求大小不等的私有空间作为自己的活动领域,一旦该空间被侵犯,就会导致争斗甚至厮杀。人类虽然已经进化,但对安全空间的要求并没有消失,因此就形成了人际关系的亲疏和交际距离的远近之间的比例关系:关系近则距离近,关系远则距离远。
国外有学者基于美国和加拿大的文化环境进行了调查,发现两个人如果是亲密关系的话,双方的距离是0~18英寸(相当于0~45厘米),这就是所谓的“亲密无间”;两个人如果是私人友好关系的话,距离是1.5~4英尺(相当于45厘米到1.2米),这时双方没有身体接触,但可以观察到对方的表情;两个人如果是一般社会协商关系的话,距离是4~12英尺(相当于1.2米到3.6米)。但空间距离有文化差异,如中国人对空间距离的要求就比西方人要低得多,相对于中国人来说,双方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已经很疏远了,公共场所排队时的“一米线”规则还经常有人不遵守。即使同为西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对空间距离的要求也有不同,如挪威人严肃冷淡,对空间距离的要求较高,而南美人热情奔放,对空间距离的要求就小得多。
有这样一则趣闻,充分说明了文化差异对空间距离的影响:
有个巴西人和挪威人进行商业谈判。过了一会儿,巴西人觉得双方已经是一种私人亲密关系了,于是向挪威人不断靠拢,努力把交际距离缩短;可是挪威人却觉得他们最多是公共协商关系,于是敬而远之,不断向后退。这样一进一退,谈了半小时,两人已经不知不觉绕着圆形的会议桌转了七八个圈。
链接
既要讲又要演
在日常口语活动中,最注重表情和体态语的就是演讲了。
演讲演讲,顾名思义,既需要“讲”,也需要“演”。所以,演讲并非机械呆板的照本宣科,也不是无视听众自说自话,而是一种与听众的互动交流,形成一种大家都置身局内的氛围。这就需要演讲者在精心准备演讲内容之余,还要揣摩讲的声音、讲的表情、讲的姿势,更要体悟讲的感情、讲的气势以及讲的力量。
正因为演讲包含了这些表演的成分,因此演讲就不单单是一种交际方式,更是一种交际艺术。演讲在亚里士多德的名著《修辞学》中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现代“演讲学”更是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