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线员工到Team Leader
这一部分读起来,会感觉有点像自传。在下一章开始正式论述有趣的管理实务之前,作为铺垫,有必要让读者了解一点我的过去,有趣的小故事。
真实有趣,这是我一直追求的表达方式。我很希望让读者了解,管理其实是充满乐趣的,这就仿佛我们的人生一样,如果你用心去领悟,每天都有不同的精彩。当我们尝试从不同视角去看一件事物的时候,人的创造力被触发了,随即,我们面前会出现一块立体的思想牧场,曾经的那些枯燥刻板的感觉消失了,我们甚至会为此而停不下来,这正是管理的魅力。
诸位准备好了吗?让我们开始这段愉快的探索之旅吧。
第一节白眼
结束四年大学校园生活,踏出校门那一刻,我和好些同学一样,情感上自有三分不舍七分轻松。当时的我,是一个青涩的激情有余的毛头小伙子。
由于在校期间积攒了点小名气,我和另外一个哥们的照片被挂在学校大门口的宣传橱窗里,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激励刚刚入校的新生。很快,我这哥们果断选择并动身去了我俩讨论过多次的理想城市——上海,而我,拿着当地一家报社和一家知名家电企业的Offer,便回家乡去享受暑假时光了。
一天,我正和家人聚餐时,接到了这位哥们的电话,告知他已在花旗上班的消息。花旗银行?哇塞!这可是一个令当时的我分外神往的名字。片刻之间,我就从对哥们的祝贺与赞赏转入到一种焦虑。好友去了上海花旗,而我,就用这两个到手的Offer打发自己吗?这么思来想去,要强的天性让我来了状态,整个大脑瞬间被一个念头占据:去上海!数日后,带着尝试向命运挑战的心态和几件皱巴巴的衬衣,不甘心的我来到了闻名遐迩的上海滩。
上海,一个国际大都会,这个地方容易让人对自己的未来产生各种念想(有时可能是幻觉),直到今天,我仍这样认为。拿着一张3元钱买来的地图,我一天内在浦西浦东跑了2个来回,走了四场招聘会,很幸运,在日落前,在浦西波特曼酒店(Portman Hotel)的外资企业专场,混过了检查人员(这场招聘会只对有工作经验者开放),
联系上了汇丰银行。还记得接到电话通知让我签Offer时,我兴奋地几乎从床上蹦了下来。后来将这段经历讲给太太听时,她的反应竟让我觉得自己那时有点白痴。
终于要说到本节的关键词“白眼”了。
汇丰的工作很快把我带入到现实的残酷竞争中。我开始感受到,哇,原来外面的世界如此之大,原来优秀的人如此之多,原来自己如此没钱,一个乐“闯”不疲有些癫狂的愣头青,该如何在这里生存呢?我很快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从原本面对世界的自信满满转而开始怀疑自己了!直到发生让自己深受刺激的“白眼”事件后,成为那个阶段思想消沉的转折点。
“被刺激”这件事,最大好处就是能在你产生了自信危机的时候,为你送来醍醐灌顶式的清晰一击,助你彻底揭开阻碍自己正确判断的那层虚荣,之后,在所有人都不理你时,自己悄悄舔干伤口,获取更大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我身上被放大了。
还记得,入职公司之初,经过一个短暂的、没人搭理的自学阶段,我约来了第一个客户,聊天中,他竟出乎意料地问到了牌价。牌价?自学时好像没看到这个词汇嘛,但我潜意识中感觉到这应该是一个常识性的概念。由于时间紧迫,我鼓足勇气,走向自己的Mentor(汇丰给每位新员工安排了1名师傅)。此前,她从未和我说过话。每一次,闻到她扑面而来的Channel香水味,看到无数次从我眼前晃过的LV挎包以及她那双高于8公分的Ferragamo红色高跟鞋,我都本能地把她归入到某一类我不爱打交道的人。但这一次,似乎不得不问她了。
“Daisy!”我轻轻地叫了一声。
“嗯。”她头也没抬,算作回应。
“不好意思,我想和您确认下什么是牌价?客户在外面等着,我蛮急的。” 由于担心问题很幼稚,我明显感觉自己声音越来越小。为了避免惹她反感,又客气一句“麻烦了”。
她慢慢转过头来,上下打量了我一遍,然后又转回去,不屑地说:“你学什么专业的?这个也不知道,问别人去!”接着,她冷笑了两声,就若无其事地和她身边的同事继续大声地谈笑了。我愣在那儿,可能因为缺氧,忽然有点耳鸣,有点胸闷,有点……
下班了,同事们三五成群,欢快地奔向KTV之类的娱乐场所,开始了歌舞升平的夜生活。诺大的办公室只剩下我一个人,形单影只,孤独而无助,继续执拗地给每一个有希望的客户拨打电话,伴随着不断的拒绝声,负责锁门的同事催我离开。回家路上(准确地说,那应该不能称为家,是一个4平方米的没有窗户的,老上海石库门院子中的地下室),走过热闹的淮海路,穿过熙熙攘攘的人民公园,望着渐渐被点亮的高层公寓,我忽然感觉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城市,万家灯火和我一点关系也没有,我讨厌这里,讨厌这儿的人,放下父母打来嘘寒问暖的电话,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
转变往往是从一次痛彻心扉的事件开始的。平静之后,我开始回忆自己当初选择到这里的原因,找寻最原始的力量,很快,有了答案,还是“不甘心”!不知为什么,忽然间,我近乎本能地预感到,就凭我,应该能在这里做出点样子,让那些小看我的人闭嘴。这时,我才发现,原来自信的火种从未熄灭。
努力是通向成功的唯一捷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决意拼搏的我像打了鸡血,每天打100通以上的电话,见3~4名客户,周末的全部时间都用来跑各种展会,在会场中与成百上千的潜在客户交流我们的产品与理财的观念。悉数参加了银行组织的各次营销活动,特别是别人不愿去的地方,我都要求去。还记得一次参加陆家嘴举办的奢侈品展,当时不巧正赶上我头一天左脚崴了,肿得鞋也套不进去,但硬是咬牙坚持,一瘸一拐来到现场,踉踉跄跄地追着那些衣着光鲜的富太太阔老爷们介绍理财产品,直到整个场馆清场,我才感觉脚踝钻心地疼,从展馆一步步挪出来。第二天,朋友看到我,一阵唏嘘,问我何必呢。
我试着让自己去享受过程中的苦,渐渐地,看着下班后一批批有说有笑从我身边经过的同事,竟自心中生出一丝喜悦和庆幸,因为我可以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比他们做得好,我确信我能胜过他们。
营销的过程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波折坎坷是家常便饭的事。在这个阶段,我不仅习惯了看同事的“白眼”,更学会了看客户的“白眼”。多少次被骂出别人的办公室,多少次忍受客户轻蔑的侮辱,其中有一次,我记忆特别深刻。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终于和客户约好了会面时间。我坐了近一个小时地铁,汗流浃背地准时赶到了客户在浦东金桥的办公室。他的秘书让我在门口等一下,说老板在电话上。20分钟过去了,我凑上前,请她帮我再看看老板是否方便了,她拨完电话后说老板又在开会了,让我再等等。结果,这一等就是近2个小时。耐心在被一点点消耗,其间我发了短信给客户,但却没有回复。终于,我又起身询问秘书,不料她说他们老板下午很忙,建议我不如改天再来。很忙?我等了这么久,一句很忙就打发了?忙出来打个招呼行不行?这根本就是不想见嘛!愤怒的火苗迅速窜上我的心头,感觉被耍了,再也不能忍下去,拿起电话直接拨给了客户,结果,他只是淡淡地说:“你们这些银行的人不要总找我了,烦不烦啊!”那一刻,我终于明白了一条宝贵的丛林法则:在你还很弱小时,没有人会在乎你的感受,尊重你的时间。在这些所谓“大人物”眼里,你什么都不是……
在回公司路上,我对自己说:张轩荣,你一定要挣口气,不要和那些不把你当回事的人斗气,更别去争论什么谁是谁非。相反地,应当记住这些刺激过你的人,他们是一面很好的镜子,让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朝一日,我们强大了,应该当面感谢他们,如果不是因为他们,我们或许还自我感觉挺好。
第二节掌声
太多次雨打风吹,太多次孤单寂寞,半年后,回报终于逐渐显现出来。经过持续的耕耘,行内的业绩排名板上,贴在我名字后面的小草莓越来越多(1个小草莓代表1个贵宾客户),很快,我的橘子也多了起来(1个橘子代表5个小草莓),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面,我的橘子都是那里最多的。我疯狂地爱上了这些橘子,因为,它是那时的我与领导和同事交流的语言,我甚至等不及回行亲手挂上它(当我在行外成功签单后,我会打电话请同事帮我挂)。入职汇丰的第六个月末,我成功地帮助我的第56名客户开设了贵宾账户,购买了理财产品。之后,长时间保持着平均每个月近10个贵宾客户的开发速度,我的成绩稳居我们区的第一名,并由此获得了晋升高级理财顾问的机会。
我渐渐发现,自己不再是行里的空气,不再那么可有可无,主动找我交流沟通的同事越来越多,甚至,我还有机会被安排与其他兄弟行的同事交流经验,这在我刚入行时是想也不敢想的。还有就是我的Mentor,我们也成了很好的朋友,其实,她也不是我一开始想象的那种人。我忽然发现,原来,这个世界从来不曾改变过,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心态变了,你的世界也就随之不同了。
转眼间,若干年过去了,往事并不如烟。在这里,我想特别感谢在我刚步入社会时,培养过我的汇丰的领导们:Richard Li, Rick Feng, Laura Ye, Penny Tao, Even Quan, Michael Yan;那些陪伴我一起走过难忘岁月的可爱的战友们:Carol Cui; Daisy Zhang; Winston Lv; Haze Shi; Tina Jiang; Terd Lu; Winny Zhao……还有职业生涯之初,这些伴随着汗水泪水的艰辛和磨难。所有这些,刻下了我深埋在心里的那段异常美好的印记。
回忆如此亲切,但我不得不就此打住,因为从下章起,一些故事将有条理地贯穿在各篇章节中,大家会看到许多鲜活的、真实的案例,也会看到部分稍显学术的陈述,但无论如何,我都真心希望能够给业内朋友带来一些有价值的思考,也为其他行业的朋友提供一点可以借鉴的知识,共享探索营销管理的奇妙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