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趋势与新思维
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未来蓝图
Jonathan Woetzel,陈有钢,Stefan Matzinger
中国是全球基础设施投入最大的国家。本文对中国所取得的成就及未来机遇进行了分析。
基础设施开发对中国政府而言仍属战略重点,长期以来的指导思想是经济现代化离不开公路、铁路、电力和电信建设。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2005年,一亿中国人受惠于电力和电信改善工程。从2001年到2004年,每年农村公路投资增长率高达51%。近年来,中国政府通过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轻经济增速放缓的压力。
中国领导人也为未来规划了宏伟蓝图:让全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并用高效的交通运输网将各地区紧密连接起来。本文以事实为依据分析了蓬勃发展的基础设施行业。
投资领袖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每年投入GDP的8.5%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远超过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水平,这个数字是快速增长的印度的两倍,拉丁美洲的四倍。就绝对额而言,中国的基础设施年支出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在过去的20年中,基础设施投资多用于公路、电力、铁路和水利。基础设施的快速扩张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设计、材料和建造质量的担忧,2011年由于信号故障造成的重大高铁交通事故和近年来多起桥梁坍塌事故就是问题的集中体现。另外,准确把握投资水平、运营成本和使用票价也是挑战重重。这个问题近期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因为老百姓发现自己难以负担昂贵的高铁票价。
追求世界级
中国的基础设施存量在GDP中的占比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事实上,中国的资产基数在GDP中的占比高于加拿大、德国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尽管近年来建设质量稳步提升,中国的基础设施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因子调研中仅排名第44位。评估基础设施渗透率的全球标杆研究表明,中国最大的优势在于电信和电力系统。在电话和互联网使用以及电气化方面,中国不仅领先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还直逼发达国家水平。而在公路铺设比例和提高水资源可得性方面表现欠佳。
宏伟蓝图
中国领导人为相关基础设施行业制定了宏伟目标:从现在至2020年,中国建设70座新机场,新增4.3万公里高速公路,大力扩张港口设施,至2015年铁路里程新增2.2万公里。展望未来,我们预测从现在到2030年,中国在此类基建项目上需花费160万亿美元(占GDP的6.4%)才能维持现有的资产存量水平。电力、公路、电信和水利仍将是投资重点。
基础设施的资金从很大程度上还将来自国家财政。中国各级政府承担了96%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具体而言,政府承担了99%的城市公交和机场项目,80%~85%的电力、水利和港口项目资金。余下的由私营部门投资。随着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从2001年的1160亿美元攀升至2010年的5000亿美元,工程建筑公司也如雨后春笋一般,从4.5万家猛增到7.1万家。无怪乎全球十大建设工厂公司(根据2010年收入)中有五家来自中国。
区域整合
新蓝图巧妙地将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开发和区域经济增长连接到一起[1] 。沿海中心城市作为中国最大、最富裕的经济区域,将继续大力投资贸易相关的基础设施。但在未来,产业增长更快的内陆地区将享受更大比例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还在准备建设十大物流走廊,通过新增铁路、高速和桥梁枢纽连接各大城市集群。内陆地区将获得额外拨款,用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应对环境问题。东部大城市中的一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将着力于实现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科技、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的转型。
施展空间
经过多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基础设施投资,中国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设施基础。我们假定相关投资将维持现有水平。但是估计中国可能将未来的投资从现有GDP的8.5%降低到6.4%,同时保持存量占GDP总量的71%,这是世界前十大经济体的平均水平。相对而言,我们估计全球的平均基础设施投入有待提高,需从GDP的3.8%提高到4.1%才能维持现有存量的质量。对于巴西、印度和美国等诸多国家而言,投资会增长得更快。
如果中国维持现有的高投资水平,将有可能重蹈日本的复辙(即引发争议的基础设施过度投资)。同时还存在机会成本的问题。中国若降低基础设施的投资比例,可以释放一部分资源发展服务业(该行业需要资本投入创造就业)和投资科研(例如: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以减轻工业化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基础设施生产率进一步减少投入,关于这一话题请参阅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相关报告[2] 。
经过多年基础设施的强劲投资之后,中国领导人的关注点转向了如何让城市和地区受惠。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全新的基础设施生产率观念,相较地方政府的常见做法,这一理念要求加大私营部门的参与度,加强管理纪律和提高项目治理。尽管外国企业有足够的能力,但过去政府在项目上大包大揽,只为企业留了很小的施展空间。相较而言,中国的房地产行业允许私营企业大量地参与项目管理和融资,有效地降低了成本。
虽然面临诸多挑战,基础设施在规模和区域的扩展趋势却是不可逆转的。中国的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令人们在故地重游时常有沧海桑田的感慨,而下一波基础设施投资将在现有的巨大成就之上开创截然不同的新格局。
作者们谨向PriyankaKamra和王路对本文作出的贡献表示感谢。
Jonathan Woetzel(华强森)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常驻上海分公司;
陈有钢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和麦肯锡全球研究院中国院长,他同时也是大中华区消费与零售业务的负责人;
Stefan Matzinger(莫林泽)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常驻香港分公司。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3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中国长途货运业一瞥:图说
Rachel Katz
长途货运对中国经济的作用不可小觑,占到国内货柜运输量的76%。但是这个行业相当分散且效率低下——尤其是内陆地区,而随着企业西进寻找更廉价的土地与劳动力,内陆地区的制造与消费正迅速增长。这是作者在中国货运调研(由Fulbright Program提供资助)时拍摄到的照片,展示了中国货运欠发达却充满生机的特点。货运的持续现代化将是中国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键改善因素。
中国的货运业相当分散,业主大多是运输个体户,且兼任司机,约700万家公司平均每家拥有不到两台货车。华中地区大多数业主都会雇用副驾驶轮班,这样可以跑得更远。
对这些身兼司机的小老板来说,路况不佳、货物超载、利润微薄等种种现实,代表货车使用率高,而且往往保养不佳,对空气的污染也因而增加。为了糊口,他们纷纷改装车辆,以增加每趟载运的货物量。然而,由于小老板和客户之间协调不佳,加上规划的路线效率不高,导致高达40%的运输都是空车返回。
司机在成都的船山货运市场寻找货运工作。附近工厂通过小中介公司在黑板上列出运货信息,有意向的司机进行竞价。
工人在四川某家偏远工厂外面把烟草搬上货车。货物的装载安置过程繁重而漫长,通常是人力劳动进行。由于天气、客户协调不良等因素,驾驶员可能得等上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才能出发。
中国正以极快速度在中西部地区造桥铺路,但由于这些地区地势险峻,工程十分艰巨。许多新建公路一盖好就壅塞严重,长时间延误乃家常便饭。
Rachel Katz是麦肯锡公司旧金山分公司咨询顾问。她在2011年获得富布赖特奖学金学者期间,研究了中国的货运行业,其研究精华将于近期出版成书,相关内容目前可参阅longhaulchina.com网站。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3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产业动态
把脉中国广告业投入
章溟,叶强生
中国的广告投入正在经历一场巨变。
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三大广告市场。按照目前的发展趋势,预计至2016年,中国广告市场将近乎翻番,有望超过700亿美元。如同全球前两大广告市场(美国和日本),电视在中国的广告投入类别中所占比例依旧最大(约为40%)。
当然,这其中也不乏有趣的差异。与美国和日本的企业相比,中国的企业对网络广告投入相对较多,而对平面印刷类广告的投入相对较小。实际上,我们的研究显示,在中国,对平面印刷广告的投入正持续稳定地下降。预计2014年,平面印刷类广告投入将少于户外渠道——广告牌和海报。由于国家对这类广告的监管相对宽松,故而它们大多出现于商业写字楼里的公共空间,特别是电梯间或电梯周围。相比之下,在日本,户外广告虽也流行,但主要是在户外露天和公共交通的地方。中国的移动广告将大幅增长,但仍旧只占广告总投入的小部分,因为从移动广告盈利仍旧是一个挑战。
章溟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常驻上海分公司;
叶强生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常驻台北分公司。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3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产业动态
社交媒体上的中国药企
邱心怡,Chris Ip,Ari Silverman
中国的医生们活跃于社交媒体,众多医院也投身其中,而中国的制药企业慢了一步。
中国社交媒体改变着社会大众的行为模式,当然也包括医生[3] 。丁香园(DXY)2011年6月所做的调研显示,大多数医生对微博都不陌生,超过50%的医生有微博[4] 。某些知名医生拥有数十万名的微博粉丝,肿瘤科和治疗慢性疾病的医生是最受欢迎的。
麦肯锡近期一项病人对中国医院的调研显示,17%的中国病患会利用网络作为选择医院的信息来源,在25岁以下的细分人群,比例更达28%,相较之下45岁以上的病人则只有8%会这么做。同样的, 12%的年轻消费者会用社交媒体取得有关治疗与药品的信息。网络已取代其他传统信息来源(如平面媒体),目前只有不到10%的病人在考虑医疗选择时会使用这些传统来源[5] 。
北京协和医院等医疗机构为医疗人员申请了社交媒体账户,有时甚至要求医生通过社交媒体与病患沟通。各级政府也在应用社交媒体提高医疗服务的广度及质量。但是,中国制药企业落在了西方同行后面,仅有为数不多的中国药企使用社交媒体倾听、了解并处理医患双方的需求。
如希望了解更多信息,请登录mckinsey.com下载完整报告:“Healthcare in China:Entering uncharted waters”
邱心怡是麦肯锡全球副董事,常驻上海分公司;
Chris Ip(叶远扬)是麦肯锡全球资深董事,常驻新加坡分公司;
Ari Silverman(温雅力)是麦肯锡全球董事,常驻上海分公司。
麦肯锡公司版权所有(c)2013年。未经许可,不得做任何形式的转载和出版。本文经麦肯锡中国公司授权出版。
产业动态
中国银行业的转型挑战
Emmanuel Pitsilis,徐军,廖红英
对中国银行业,从更多关注大企业向更多服务消费者及中小企业转型是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