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鸣山南麓,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在山坡的平缓处有一座天子行宫,由此再向东北上行一公里就到了凤鸣山的最高处——凤冠峰。这里是周王朝的宗庙和龙脉所在,安息着历代天子和宗亲,每逢重大事件和庆典,天子或祭司都要来这里举行祭拜活动。虽然这里平时戒备森严,但只要有重大的祭拜事件,官员就会要求凤鸣山精英学院的全体师生观礼或参加。
这天凌晨,凤鸣山学院的大铜钟敲响了三十六下——有非常重大的事件发生了。很快,学员们匆匆忙忙地便在学院门口的演武场上集齐了。学监官用少有的低沉和略带哽咽的声音命令道:“不能说话,放轻脚步,快速向宗庙祭祀台行进!”
一路上,学监们不断催促着“快,不要说话,不要左顾右看!”越这样,同学们的好奇心越大,在相互间窃窃私语的打探中,终于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周武王姬发病危了,师生们紧张的行进着是为了参加对天子的祈福禳灾祭祀活动。一下子,整个队伍被悲哀的气氛笼罩了,全体学员包括全国的臣民都不希望这样的事情发生,想当年,武王领导军民牧野一战,推翻殷纣王的残暴统治,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就位七年来,推行仁政,勤政爱民,人民安居乐业。而如今,太子尚且年幼,殷王朝残余势力尚存,管叔、蔡叔、霍叔等几个贵族公子野心勃勃,边界犬戎蠢蠢欲动,只是忌惮于武王的英明神武,如果天子驾崩了,天下大局将何去何从?老天爷呀!武王可不能死呀!
祭台上摆放着六畜牺牲,大祭司披头散发,摇铃舞剑,脚踏北斗,竭尽全力地祈祷着,台下,一片黑压压的人们匍伏在地上虔诚地祷告中。时近中午,一匹快马驮着一个黑衣黑纱的使者朝山上跑来——天子驾崩了。
这天子夜,二郎神杨戬亲自讲解着《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之间,有四时变迁、昼夜更替、风雨霜雪相调协,使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而繁衍有序。天地有滋生万物的大爱,却不去无端地延长其中任何一种事物的寿命。万物生于世,自有它自己天赋的使命,在它们完成自己的使命之后便会走向衰竭灭亡。天地即助其生也助其死,因为大道即所说的天地之间具备着系统的自然生成和自动恢复完善功能,才造就了从古自今生命长河的生生不息。这种自我修复能力是在大道的庇护下万物之间通过相互生克、泄补、损益的协调自然形成的,其中每一个环节的突出或破坏等原因造成的脱节,都会影响到这种动态平衡而失调。天地和圣人的使命是如何保持这种平衡,所以说,这段话的重点在于最后一句“守于中”而不在“不仁”,因此,聪明的人就要像天地一样,不去故意增加或减弱任何一方的力量的。但不干预不等于不作为、不利用,“刍狗”是什么?刍狗是周朝祭祀用的草扎的小狗,祭祀前小心翼翼的保护着以免变形,祭祀后便失去它的意义,被随手扔掉。老子以刍狗作比,说明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是用而谨慎,死而不惜,不去特别地保护和延缓。当然,万物如果不遵守自然时令而生发,就会被无情地杀灭,法令与时令的作用相同,圣人治世与天地生万物的态度相同。
所以,生养而致用是在无为而治的前提下进行的,不会任意对任何喜欢的或厌恶的东西进行扶持和打压,否则,就会破坏它们的动态平衡,导致“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闻数穷”,越帮越乱的,所以要“守于中”,也就是说以不变的规律掌握住中正之道而应万变,顾及预防奇变的发生而不失根本。
之后他缓缓说道:“天气变了,但能守于中,无大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