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划过
——2009年12月-2012·9月
《序·春梦》
世界上最邪恶的事情,莫过于当你想用青春削人时,却发现青春已经不在了。但是梦想永恒。尽管如今的应试教育体制毁掉了无数人曾心心念念的梦想,当想重拾的时候,却发现早已没有来了青春的激情。但是,我们依旧可以倔强的坚持,向世俗成规宣战,做最好的自己。因为有些事现在不做,一辈子都不会再做了。在价值观塑造关键期的高中时代,一颗梦想的流星划过,宇宙记住了我们的光芒。
我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导演,与无数做着平凡大梦的人们一样,我的所有悲伤与狂喜,都与这个俗不可耐的理想有关。然而我出身在浙江东部一个小县城,县城很小,小到装不下理想。那里的人们,多数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作为县内重点中学的学生,我除了好好读书,好好考试,得一个像样的分数,考一个像样的大学,找一份像样的工作,最后过上像样却一样的人生。
但我似乎并不安于这命运,高一因为谈了一场年少轻狂的恋爱失去了自我,迫于种种压力休学半年。亦是这段经历,让我想清了爱情与理想,从此在那狭隘的高中岁月,我将仅有的热忱都投放于那个电影梦。我召集起一帮志同道合的人,在微电影与新媒体还不知为何物的年代,拿着一台小DV,满县城到处跑,开始了创作历程。显然我这种行为是不符合县内中学价值观的,我从全班成绩第一名到后来走上艺考之路,期间充满与现实的对抗,并且使自己的内心强大。
在向现实宣战的日子里,我写下了一些文字,记载这些年的心路历程。
本书分三卷,从我复学回学校,开始第二个高一,到高二上学期结束,为第一卷;从高二下学期开始,到高三前半学期(艺考前)为第二卷;从艺考一直到高三毕业,为第三卷。讲述了我的高中生活,有辉煌,有低谷。有阳刚直傲,有颓废自弃。大致以高一到高三的时间顺序,将我的心境在应试教育中的变化所体现。前后文风差别可以说是翻天覆地,似非一人所作。也正是这种差异,使我的心境变迁跃然于字里行间。
从中,我经历了假借梦想之名莽撞向前,自立孤傲,自命不凡;到传统观念下限住我的自由与梦想,使我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最后是做出艺考决定,顶着传统观念上的压力去重拾理想,却发现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其实很多人所谓的梦想都微不足道——这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我是幸运的,由此我将这些经历整理成书,以鼓舞那些有梦想却被现实困住的人,鼓起勇气,去追逐自己的天地。
第一卷从复学开始,会时常提及前一个高一的人事纠葛与一些感动。因为我是复学回来的,所以一直有一种要重整旗鼓,苦尽甘来的念头。这使我摆出孤傲姿态,以至于这卷的文风以抒情为主,有很多引用歌词的痕迹。这些文字共建了一个主题——荣耀即吾命。它也是我此刻这段时间所追求的东西——考试分数。
第二卷叙述的是在我高二寒假拍完高中“收山之作”的片子后,重新进入单一乏味的“学习”状态,面对分数至上的单一评价体系,渐渐发现如果最后我就这样进入普通的大学,错失我想要学习的专业,会造就一生的遗憾,于是发生了一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无疑,拍片一直是我的理想,但是在传统观念和信息闭塞的情况下,身为理科生的我压根不知道“艺考”为何物。在这时,我第一次感到了未来的迷茫,咏怀着欲济无楫的感伤。此卷文字开始思考青春和梦想,不再如第一卷那样“草莽”。同时,它也是我高中时代心境变化的过渡,是我应试成绩由盛至衰的转折。总的来说,这些文字是痛的。
第三卷则基本是我的艺考故事了。很多与传统观念的冲撞,让我对应试教育产生了思考。加之我的班主任是一位典型的“应试教师”,被我称为“应试教育升学率指标压抑下扭曲了人性者”。所以我觉察到学生和老师都是体制的受害者。于是我将其上升为制度下变味的观念批判。这段期间,我还想起了一些过往人事,因此写了很多对时间,对岁月的惋叹。其文风已经完全不像第一卷那样“飘飘然”了。我特地称之为“沉重的真实”。
以上便是我的青春,我今年二十岁,也正值人生中的春天。事实上,在过去的两年里,我也做了不少的“春梦”。人生浩渺,心头有一个梦字,抱着期望去期待明天。我想这是最简单的活着的意义。此书在文辞技巧上确凿十分拙劣,第一卷甚至常常出现“自由放逐”式的歌词堆砌。但是我相信,这些文字已经能够承载我对世界的看法,对青春的看法。
也许我一个人的声音改变不了这个国家,但是至少可以不被国家改变自己。即使拯救不了这一代,尚可以挽救下一代的思想。
愿这些文字,能够唤醒部分人内心最初的梦想。感受第一卷的激情与傲气,承担第二卷梦想废失的苦痛,并在第三卷梦想的重生中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影像工作者,高考结束,只是我的开始。十年后,我一定会感谢那个高一高二为了拍戏满县城到处奔走的自己。那时的DV,会是我这辈子用过最好的设备——代表着青春。
祝中国的孩子能在应试教育中捍卫自己最初的梦想,祝天下所有有梦想的人能够成就自己的梦想。
——————————————————
炮长
2012年5月21日
2015年9月21日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