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流行歌曲,其中一句歌词是“月落乌啼霜满天”,像是取自一首古诗,后面的诗句应是“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所说的寒山寺,原名是“妙利普明塔院,始建于公元502年至519年,因为唐贞观年间有名的诗僧寒山子曾住于此,后遂改名寒山寺,多次被毁后而又重建,最后一次是宣统二年(1910年)由巡抚程德全修复,是称“古寒山寺”。
现在刊行的有《寒山诗校注》,据说,只是据说,据说连外国人都很看重这位中国古代的诗人。在唐代诗人中,寒山子的诗算不上最好,之所以名垂千古,恐怕与张继的《枫桥夜泊》有关,很难说,是诗因寺而名,还是寺因人而名。又据说寒山子隐居在夏天也有白雪盖顶的浙江天台山,以桦树皮为帽,脚穿木鞋,面目枯悴,夜居岩洞。天台山有一国清寺,内有一做饭的和尚,名叫拾得,常将僧人们吃剩的饭食留给前来讨要的寒山子,僧人们见到,便以木棒追打寒山子,他们将这个垢面蓬头的隐者叫疯子(这实在有悖佛门的慈悲之心啊!)。寒山子行走在山道上,时常自言自语,有时突然大吼“快活!”或与牧童一起唱歌。有位到当地新上任的刺史,听说后,以为是高士,带了净衣香药,前去拜访寒山子和他的朋友拾得,寒山子反而逃避高喊“贼!贼!”立时潜入石逢中,岩石裂缝为他闭合,隐士“忽不复见”。
隐者,藏蔽也,逃遁俗世的搅扰,一种消极的自我放逐。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面对俗世的声色犬马诱惑,仍能心如止水,不易得很哪!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的心死了,活在什么地方就都无所谓了!所谓隐的大小,以我猜度,不过是就忍心的耐力而言吧,面对市声,仍能把持得住,把持不住就只好隐于野,眼不见心不烦。贾岛的一首《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隐于野也是很难的,饿饭露宿,破衣烂衫,哪里还有什么童子哟!
寒山子在天台山的山石、墙壁、竹子上题写了三百多首诗,有些诗就题于国清寺外的山石竹子上。诗者寺外之言嘛,他的诗说:“多少天台人,不识寒山子”;“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不恨会人稀,只为知音寡”。看去,他的内心还是不能平静的,仍留恋于名啊!
太史公在《游侠列传》中提到一个人:原宪。他是孔子的学生,孔子死后,原宪退隐草泽,后来,同学子贡去看他。子贡是很有钱的,搞的形式很隆重,而且衣着华丽,而原宪只是破衣烂衫。子贡问原宪是否身体不好有病?意思是想接济一下老同学。原宪回说,无财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我没有病,只不过穷而已。
就隐者而言,原宪是一个极致,难怪太史公司马迁要提他一提。现在,当然是世风日下,江河不古,没有隐士,更没有高洁之士,没有了真人,也就没有了人品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