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三十九章原文: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至誉无誉。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39章的理解比较费劲,老子一口气谈了6个一(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那么这个“一”到底是什么?这是39章费劲的根源。
学术界普遍将“一”理解为“道”。
这种理解一定不会有错,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老子岂不是又在重复论道?
果真如此?
有待商榷,有待思考,有待论证。
《道》22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里的“一”毫无疑问就是道,圣人抱道而行,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但这是在道经部分。
39章的“一”已经不再是道了。这里的“一”含有道的意思,更有得道、遵道之后的表现——“德”的意思,从古汉语用词习惯的角度来分析,“一”还含有万事万物的总纲领、总要旨之义。
好吧,不要咬文嚼字了,略酸,以上解释即为39章中的“一”。
无论后世读者对39章中的“一”作任何解读都不要紧,最为重要的在于39章所输出的总结部分。
在总结部分,老子给出了两个观点:
其一:至誉无誉。(最高荣誉无需赞誉)
其二: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不要试图追求琭琭似玉一般的晶莹璀璨华丽,而应该想像石头一样落落大方且朴素)
这两项总结是“德”的特征,完全符合道的特性。
还是先意译一下经文:
在数亿万年之前的往昔,在道的作用之下,一切都陆续诞生了:天清、地宁、神灵、谷盈,万物一片生机勃勃。
人类一族中的少数人因得道、因有德而逐渐成为了侯王,成为了统治阶层。
从天地万物诞生的这个角度来推论分析一下(其致之):
如果天没有天道,不讲天德,那么天将不清不明;
如果地没有地道,不讲地德,那么地将不会安宁,将会四分五裂;
如果神和人都不能得道,都没有贵为神和人应有的德,那么势必将失去灵性,将会灭绝;
如果河谷没有得道,恐怕都会干涸。
如果世界变成了这样,那么万物将无一幸免都将灭绝。侯王势必无法避免地被废。
所以,天、地、河谷、神灵、人类、侯王、万物都只能在遵道贵德的基础上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
道法自然,对于天地万物(包括人)遵道的表现就是一切以朴为根基,而非华丽。所以所以贵以贱为根本,高以下为基础,因此侯王们自称为“孤”、“寡”、“不谷”,这不就是以贱为根本吗?
所以:“至誉无誉。“
所以:“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翻译完毕,39章看似论道,其实是在以最宽泛的视角,将天地万物一把都抓干净了地论道、论德、论总纲,老子其实是在从最宏观、最原始的角度论德。
道,在一切诞生的时候就存在了;德,只有在遵道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
道存,一切皆在;德灭,一切皆灭。
以上即为39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