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第二十章原文: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羸弱)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道》的第二十章也非常有趣,这是老子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在《道德经》篇章中谈自己,这样也好,因为在我们的眼中老子一定是圣人,一定是尊道贵德的天下第一典范。
同时《道》的二十章也是非常非常不容易理解消化的一个章节。当初,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我万分好奇的事情是:他们是如何把这样古老的文字翻成英文的,没有浸泡过中华文明的老外们又是如何理解这一章的。因为《道德经》在唐朝时期就流传到海外了,这部书是全球发行量仅次于圣经发行量的一部书,所以禁不住对此有些好奇而已。
读完了《道》的前面19章,我们一定有种感觉:《道》所谈的道的确非常伟大、非常清澈、非常静心寡欲,但是如果怎么都觉得可操作性差。
其实不然,老子在《道》的第二十章帮世人解开了这个谜底,直接正面地回应了这个问题:”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字面意思非常简单:世人都在畏惧的,自己也不可能不畏惧。
那么世人都在畏惧一些什么呢?
别着急着让自己去回答这个问题,在回答和思考之前先做一件事:假装我们也可以穿越到2700年以前的那个时间与空间里面去,因为用今天的思维无法从《道德经》的角度去回答这个问题。因为今天的人们畏惧没有钱,不畏惧无知(无知无畏);畏惧没有名利,不畏惧没有修养和礼节;畏惧没有车子房子这类的“实力“,不畏惧没有道没有德。
老子只是列举了两个世人普遍畏惧的事例或场景。
”唯之与阿“:恭敬与怠慢地接人待物的态度。
”美之与恶“:这个无须解释,说的就是美的和丑的(丑恶的行为,逆行倒施的行为,当然是值得畏惧的)。
人们接人待物的态度方面有恭敬与怠慢之分,在那个时代,一方面是因为礼乐社会体系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影响,当然还有一方面一定也是因为社会阶级地位而产生的。
但是,老子同时也讲了很重要的另一个半句话,完完整整地放在一起之后,我们再试着去理解一下:“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
恭敬与怠慢,能差多少呢?
美的与丑恶的,能差几多呢?
千万千万不要忘记老子在《道》第二章的内容: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因为有恭敬,然后才有怠慢;或者反过来讲,因为有怠慢,才有恭敬;一切的一切,一切的所有,所有的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其实本质上是讲不清到底有多大差异的。
完全有必要总结一下,否则很容易就掉进坑里面了。
至此,老子讲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人之所畏,不可不畏):世人都在畏惧的,自己也不可能不畏惧。
第二层(相去几何?相去若何?):其实世人所畏惧的那些东西与世人所不需要畏惧甚至是喜好的那些东西,到底又能有多大差距呢!一切都是相对而言的罢了。
总结到此为止。
老子随即给出了他自己之所以劝导世人(人之所畏,不可不畏)是有原因和理由的,这个原因就是:“荒兮,其未央哉!”。
大道还没有通行天下啊!
天下依然还是一片荒芜,远远没有尽头,像一望无涯的荒芜,远没有完结,没有尽头(“夜未央”的“未央”也就是这个意思,睡不着失眠的时候,夜似乎没有尽头,黎明远远还没来到)。
一个全新的问题来了:道,荒废了好久好久,悠悠地像是一阵来自远古的风,而且还没完没了地未央中;然后想要遵道贵德,却又不能不“人之所畏,不可不畏”,那么该怎么实践道才妥?
老子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隐藏于第二十章的问题,而是讲述了一下自己的行为习惯,并毫不留情地、狠狠滴调侃了一番自己。
为了便于理解消化,我把老子的这些自我剖析之词重新分段一下,我们先看原文,这样多少能有点感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
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
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
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老子一口气拍了四组不同角度的自我写真,下面我们欣赏并分析一下这些写真的字面意思,以及字里行间没有直接明说的弦外之音。
第一组:“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儡儡(lěi)兮若无所归。
众人:熙熙攘攘地、热热闹闹、拥挤不堪地都奔向那条名利之路,那种态势就像是去参加一场盛大典礼或宴席似的,那种景象就像春天来了之后,熬了整整一个冬天的人们纷纷出门,登山或登上高台去迎春、赏春一样的。
我(老子):淡泊这些俗套的东西,不动声色地保持着宁静,像尚未开口说话的婴儿那样,只留给名利世界唯一清澈的表情,不言不语的,甚至连嬉笑都不会,唯有清澈。因为不去趟名利之路的那趟子浑水,所以看似没有路,而不知所往,不知所向。
第二组:“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众人:大家好像都是信心满满的,各种欲望似乎已经把大脑和心中所有的空间都装满了,好像有很多的收获,丝罗绸缎、金银珠宝、宝马坐骑、四驾马车马车什么都搞得风生水起,好像都非常丰富,丰富至似乎还有多余的了。
我(老子):我好像把这些东西都搞丢了,都搞没了,我混混沌沌的、昏昏然然的搞得像个弱智一样的!哎!我大概就是个愚蠢的家伙吧!
第三组:“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俗人:满世界的人都在夏光璀璨地炫耀着自己,他们或炫耀学识、或炫耀财富、或炫耀服装、容颜、甚至连脚趾甲也在炫耀之列。
满世界的人(俗人——理解为世人——满世界的人)好像都非常精明,都很会算计,什么事情他们总能看得一清二楚的。
我(老子):我不行,我昏昏沉沉的,好像什么也没得炫耀;在精明算计方面,我更不行,好像个闷葫芦一样的,怎么也不开窍,没有巧智,没有不善机巧行事。
第四组:“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於人,而贵食母。”
众人:众人都以有财富、有地位为荣,以这些证明着他们有本事。
我(老子):而我不行啊。前面都说了我像个没有长成孩子的婴儿,婴儿以什么为贵呢?当然是以能吃到母亲甘甜的**为贵了。
其实谈到这里,我们应该有点儿感觉的。
《道德经》第六章,首次论述了道与母性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道德经》第十章,再一次论述了道与母性之间的关系(天门开阖,能为雌乎?)。
《道德经》第十章,谈到过婴儿与道(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
自谦自嘲的老子终于暗示了天下人:不要搞错,这些就是明道的表现。
当然,除了这四组鲜明的对比之外,老子还给自己来了自画像:“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恍恍惚惚地浩瀚得像大海,无边无际;渺渺茫茫地飘忽如风一样,没有踪影,没有尽头,没有停留。
这不正是未央的节奏嘛。
这不也正是“人之所畏,不可不畏”的节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