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越的自然地理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文明,能与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相媲美的文明古国只有希腊和意大利,但希腊的文明繁盛在古典文明时期,在中世纪与近代相对落后于其他两大古国,而意大利从古至今都可以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虽然经历了民族变迁等重大历史事件,但在西方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有着不错的成就,堪称西方文明的典范。在古典文明时期,它是罗马文明与罗马王国的发源地。中世纪时期,它又成为基督教世界的核心,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它又成为首倡的国家。因此,无论是文明古国时期还是近现代文明时期,意大利的文化史都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当然这一切与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人文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自罗马时代起一直到现在,意大利的地理环境都没有很大的变化,它的范围包括除了以皮靴形的亚平宁半岛为主外,还包括西西里、撒丁两大岛。亚平宁半岛由北向东南深入地中海,而亚平宁山脉纵贯意大利全境。作为亚平宁半岛上最重要的山脉,它对意大利的人类地理学有着很深的影响。亚平宁山全长1400千米,属于阿尔卑斯山系,山脉由一系列的山地丘陵组成的多火山。火山的运动给土地提供了充足的肥料,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靴型的半岛狭长,加上亚平宁山脉纵贯全境使得沿海平原无开阔之势,但在半岛的北部,波河自南向东绵延800里,造就了全境唯一的一个大平原——波河平原,并且河川分布密集,湖泊相连,使波河平原赢得了“鱼米之乡”的美誉。而在意大利的中部与南部地区,只有一些小规模的河流与平原,值得一提的是亚诺河与台伯河,台伯河纵贯整个亚平宁半岛的中部地区,在低山地区河流流淌缓慢,绵延至海岸线,是连接亚平宁山区与大海的重要纽带。这两大流域,一个是文化名城佛罗伦萨之所在,另一个则紧邻首都罗马。罗马位于台伯河的下游,距入海口仅80里,而台伯河又位于亚平宁半岛的中央,使罗马成为联系南北东西的枢纽,罗马也因此能够建立强大的古代大帝国。当然除了佛罗伦萨和罗马两大名城,威尼斯、米兰、都灵与那不勒斯的历史名城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法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伊波利特·阿道尔夫·丹纳在他的文艺理论著作《艺术哲学》中指出,一个国家的环境因素对其艺术气质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里的环境因素既包括地理、气候在内的物质环境以及产生精神影响的社会环境,并认为这一因素是形成一个国家艺术气质的外在动力,而意大利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优势,成为了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气候十分温和,降水丰沛、河川众多使得土壤十分肥沃,使它具备了发展农业的有力条件。而山地草区也使得它的畜牧业繁盛。与其他地区相比,南部意大利的气候更为温暖宜人,由于境内多活火山,故有充足的火山灰充当肥料,使得这个地区更加丰饶,所以从古代到中世纪的农业社会中,意大利都不愧为鱼米之乡,因此意大利被阿尔卑斯山以北的西欧国家形容为阳光充足、物产丰富、人文气息浓郁之地,这也并非言过其实。意大利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因素并不单单是气候,其位置与交通也可以算是锦上添花。陆地上,意大利地处西欧大陆的南端,北与奥地利、瑞士相接,南部又紧邻法国,虽然很多地区常年被积雪的阿尔卑斯山隔断,但仍有一些山口、峡谷可以通过,使得它陆上交通便利,南北交往顺畅。阿尔卑斯山的隔断,使得山南山北风光各不相同,反差很大,也也激起了山北各族南下的强烈愿望,这些山口也成为了南北民族往来的见证。
与陆路相比,意大利的海陆优势更加突出了,整个亚平宁半岛犹如一只皮靴伸入地中海的中央,成为了东西地中海的分界线,由此也成为了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战略要地。它的海运可谓四通八达,连接着许多重要的文化与商业名城,比如向东可到达希腊,再向东可延伸至小亚细亚、叙利亚与巴基斯坦;往东南可至埃及,向西可至法国与西班牙,而绕过直布罗陀海峡可以到达英国等国家。早在古罗马时期,中国就有使节出使至此,并且对古罗马颇有好感,《后汉书·西域传》就有记载,称其“其人民皆长大平正,有类中国,故谓之大秦”。这说明汉朝与当时的罗马古国有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也说明了意大利当时的交通很畅通。依托于四通八达的海上交通,意大利的经济与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使其能够建立起囊括地中海而又横跨欧亚非的罗马帝国。农业经济的充分发展催生出日后繁荣的资本主义经济。在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成为西欧与东方各国贸易交往的枢纽城市,总揽了各国的贸易,城市经济明显领先于欧洲其他国家。
艺术文化的辉煌
在意大利文明史上,文艺复兴为其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是意大利文化最为辉煌的一笔,还推动了整个人类文化进程。可以说带动了整个西欧最早进入近代社会。虽然意大利没有像英法等国家那样再完成统一之后才走上近代化道路,但无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方面都有了近代社会的特质,尤其是佛罗伦萨这个城市。
文艺复兴实质上是一场资产阶级借助复兴古希腊、古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而进行的一场反教会的运动。教会的衰落,城市经济的高度发展,使得教皇斗争逐渐走上了一条独立的道路。除了政治经济中心外,作为罗马帝国的意大利,不仅保持了罗马帝国的文化传统,还保存了丰富的古典文化。当地的城市与市民在发展自己文化的同时,还将眼光转向了古典文化,领悟到民主与科学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追求的东西,所以他们将古典文化作为他们的良师益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百科全书”。古典的科学与哲学著作是他们了解宇宙万物与人情世故的指向针,而古典的雕刻与建筑是新艺术的榜样,也正是因为有了它们,人们才将他们最新的文化作为古典文化的“再生”,这也是“文艺复兴”一词的来源。由于有了古典主义的指导,意大利的新文化无论是在水平上还是在规模上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不仅奠定了在欧洲的稳定地位,还一举超越了东方各封建国家。
古典文化在意大利的复兴,是与北欧截然不相同的。文化上的蛮荒还没有成为过去,意大利人深深感到以往的生活可以重建,并且希望被重建。在欧洲其他各国,人们对于古典文化的学习和借鉴是有意识的并且有选择的。但在意大利,无论是有学问的人还是一般的市民阶层,都自然而然地将他们的目光投向了古典文化,并且全身心地投入。他们认为,古典文化就是他们过去伟大的历史的象征。对大多数意大利人来说,理解拉丁语是很容易的一件事。大批的文化遗产与古籍也有利于他们重视过去。文化的逐渐消退,可以从12世纪斯托卡纳建筑中以及13世纪的雕刻上清楚地看出古典文化在建筑造型上的影响。在诗歌方面,12世纪能够表现拉丁诗歌的诗人是一位意大利人。这个意大利人就是《布拉纳诗集》的作者。那些富有韵律且朗朗上口的诗句充满了对生活的向往。当人们读到这样诗句时,会有这样的疑惑:这到底是一个意大利人在说话还是一个伦巴第人?事实上这样的疑惑并不是毫无根据的,那些被称为“流浪教士”的12世纪拉丁诗人以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轻浮气质,创造出了整个欧洲竞相传阅的作品。这些诗歌是古代生活态度的再现,只是用中世纪的诗歌形式将其表现出来。文艺复兴不简简单单是一种对过去片段的模仿,或者对已经支离破碎的文化的再创造。这一点可以从12世纪无名教士的诗歌中寻找出些许痕迹。
很可惜,14世纪以前,意大利人并没有对古典文化表现出应有的热情。之后,意大利人迫切需要文化,于是花费时间和精力努力营造一个文化社交氛围。以教堂建筑为例,意大利人与其他西欧国家一样流行哥特式文化,而这一文化最好的阐释就在于教堂建筑上。当时意大利城市的发展与其他西欧各国不同,使得它的哥特式文化呈现了与英、法等国风格迥异的特点。当时的教堂的建筑虽然有教会人士的参加,但它的领导者已经变成了城市政府,资金的来源主要是由城市的大行会募集而来。因此,新建的大教堂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主要体现者,这样倾全国之力打造的教堂,不仅可以成为城市文化一块很好的招牌,而且在建造的过程中还可以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交流进一步加强,教堂成为了城市文化的标杆与加强社会各层交往的润滑剂,这与中世纪的的风俗习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社交方式就是不论一切等级差别,他们认为,交往是建立在接受教育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教育已经取代等级成为社会交往的必要因素。
文艺复兴不仅是古典文化的胜利,也是人文主义的胜利,意大利对古典文化的倡导将矛头直接指向了教会的黑暗腐败。他们的目的就是要用“人权”代替“神权”,教会对社会各方面的干涉引发了社会各阶层的不满,当时的意大利人想要追求自我解放,但教会的束缚使得他们寸步不前,他们希望借助文艺复兴来弘扬人文主义,求得个人的解放与发展。于是一批批诗人、学者纷纷站出来支持人文主义。这当中首推但丁,他是第一个将古代文化推向民族前列的人。在《神曲》中,他将古代世界看成与基督教世界并行的一个世界,他将古代记载的历史传说同基督教记载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使人们能够了解到古代世界,了解到古代世界的魅力。其次还有彼特拉克,提到他,人们第一反应就是他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彼特拉克之所以能够赢得同时代人的赞誉主要是因为他是古代文化活的代表。他熟悉各种题材的拉丁诗歌,有着扎实的语言功底,历史和哲学知识丰富。他的很多书信充满了古典气息。他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传达出他的心声,这些作品也为他赢得了声誉,而对于自己的意大利文诗作,他很少提起。他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可以抹掉人们记忆中的意大利文诗作的痕迹,我宁愿烧掉它们。”薄伽丘像但丁与彼特拉克一样,用爱情阐述人文主义,借此抨击教会的禁欲主义。他笔下的爱情充满了市民化、世俗化,也更加富有淳朴的人情味。这也使得《十日谈》迅速在意大利“走红”,人文主义也得到了很好的传播。有这么一群有影响力的学者、诗人的鼎力相助,人文主义在意大利徐徐开展。
古典文化的复兴使得意大利摆脱了宗教的束缚,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同时,也使人文主义得以传播并深入人心。它极大地影响了这一时代的文学、绘画、建筑、哲学等各个方面,成为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