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6100000005

第5章 后发现代化的报道语境(1)

一、必要的铺垫:现代化理论

经济报道必须研究经济,这属于常识性认知,但研究到何种深度与广度,用何种方法、何种理论提升研究的质量,不同的记者会有不同的理解。最基础的层次是研究自己的“报道口”;高一点,是研究相邻的“报道口”;再进一步,则应是“打通”所有的“报道口”,并超越感性的枝节层面,跃升至理性的逻辑高度,研究各种经济现象背后更深层次的历史因素、时代因素、制度因素、人文因素,找到贯穿各种问题的“纲”与“领”。作为立志成为资深经济新闻记者的报道者,自己也要成长为一个经济学家,这是首要之义,但同时还应有历史学家、政治学家、社会学家的学识、素养和胆识,胸怀国家战略发展的大棋局,洞悉国计民生的艰难与复杂,建构更富建设性的价值观。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起点,笔者认为专辟一节适当探讨一下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面临的历史任务,并由此解析我国经济报道的基本语境、总体风貌,阐释它“是怎样”、“缘何这样”,以及“应该怎样”是合适的,也是必须的。

关于社会进化、社会变迁、社会发展的现象、动因、规律、理论总结,是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发展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和主题。从西方古典社会学时期起,埃米尔·涂尔干(émile Durkheim)、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等一大批伟大的哲学、社会学家对此均有深入思考,留下了皇皇巨著。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并峙引发理论界、实务界对现代化的研究进入高潮,其核心议题归纳有三:什么是发展?为什么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未能实现现代化发展?非西方不发达国家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发展?对于上述问题的解答,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一度占据垄断地位,研究视野也一度以西方为本位,然而这并不能很好地解决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国的学术界也迅速开始系统爬梳、总结中国的现代化理论。

简单来说,中国的现代化属于“后发外生型”,与英、美、法等为代表的“先发内源型”国家在现代化的背景和逻辑、动力和矛盾、渐进性和快速性、发展和限制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四段参考自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259至271页。]

先发内源型国家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过程中具有“自然”和“自发”的特点,它们基本服从着“看不见的手”的支配,遵循的是“先发展、后转型”的逻辑,其现代化过程基本是一个从个人权利出发,在契约和交换的基础上构建社会关系的发展过程,只有在市场失灵的场合与领域,国家干预主义才登台表演。中国的现代化是在外族入侵、亡国灭种的生存压力下被迫起步的,由具备能动性和强制性的政府所主导,遵循的是“转型—发展交叉”的逻辑,往往是由国家(政府)制定追赶(乃至赶超)战略,调整政策体制,培育市场体系,因而,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既充满着令人鼓舞的超常规式的发展,也有导致巨大灾难的失误。

先发内源型国家的现代化动力直接来自国家内部和社会底层,是国内自下而上地释放“人欲”的过程,也是满足“人欲”的过程,是无数个体之间反复博弈的结果。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动力来自国家外部和社会上层。当国门被打开后,处于社会上层的敏感集团包括官员和知识分子阶层等,发现自己的国家远远落后于先发国家,而且常受其欺负,于是就设计和采取赶超型的战略,但在实施时容易只关注先发国家发达的经济,忽视本国国情,采取刻意模仿或硬性移植的方法,以及较少顾及民间的创造力和个人的自由意志。

在发展的速率上,先发内源型国家走的是渐进性的经济增长过程,却充满了极富原创性的一系列质变。中国的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则在轰轰烈烈的快速增长中鲜有原创性,只是在不断地移植与放大先发国家创造性的成果,缩短先发国家创新性发展的时间历程,而一旦我们的追赶眼看就要跟上在前面“领跑”的先发国家时,由于先发国家又一项原创性的突破,我们与其的差距又突然被拉大了。

最后,先发内源型国家对于中国的现代化多少是一种“榜样性”存在,但其实也有着难以取舍的发展与限制的矛盾,比如:先发国家利用其先行优势所造成的客观事实和既成格局,使我们这样的后来者的发展受到限制;先发国家的目标模式和发展道路所带来的正负双重效应,对我们来说“诱惑”与“惊吓”并存;对先发国家社会结构的模仿通常还因为不得不与本国传统文化相契合而面临“貌似”与“神似”的两难。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中国后发外生型现代化进程的研究中,历史学家罗荣渠的“现代化新论”,经济学家厉以宁的“转型发展理论”,社会学领域陆学艺、郑杭生、李培林等人的“社会转型理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为帮助我们增进对基本国情的了解和理解提供了有益的视角与见解。

罗荣渠用“现代化”的新范式重新为中国近现代史做时间划断。他指出“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三次大的发展模式转换,出现了三次现代化的局部断裂,这在世界各国现代化史上是少见的”[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97页。]。具体而言,中国现代化运动的脉络是[以下四段参考自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第497至502页。]:

1、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初,即从自强运动(也称洋务运动——笔者注)经过维新运动到立宪运动,这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初始阶段,是在旧王朝体制下探索资本主义发展取向的自上而下的改革时期。由于旧政治体制原封不动,缺乏现代化的领导核心,更致命的是缺乏任何制度性改革的支撑,所以中国最初的工业化不可避免地遭遇了中日甲午海战的惨败、变法维新的不成功的尝试,以及清王朝最终的覆没。

2、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9年革命(原文如此,但笔者疑为“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否则无法与下一阶段衔接,后文的“40年”也疑为“30年”——笔者注),这40年是中国内忧外患同时加深、半边缘化与革命化同步发展的时期。国家的实效统治断裂,现代化处于自发的游离状态,被挤压在一条窄缝中断续地进行。

3、1946—1949年解放战争是中国两条道路的大决战。共产党的胜利带来了发展模式的第二次全面大转换,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次模式大转换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个体系对立的特殊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大思潮的国际斗争在中国的鲜明反映。这是中国早期现代化所没有的一个新的国际特点。

4、1979年以来的模式转换是一次非常特殊的体制内改革。这可说是1949年模式大转换以来的又一次模式大转换,是中国现代化运动的第三次大转折。中国通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并经历了一次内部发生的错层式的现代化(指建国后极左思潮影响下的“大跃进”——笔者注),才找到了适应世界潮流、兼采各国所长的发展方式,实现了从单纯政治方式推动经济发展到加强经济手段推动经济发展的根本性转变,走上了比较平稳的经济持续发展道路。

厉以宁的“转型发展理论”[参考自童星:《发展社会学与中国现代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467至480页。]的创新性在于,他看到了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既要完成经济发展任务,又要完成体制转换任务,二者相辅相成。而要实现这双重任务,不能仅仅依靠提高生产力,还必须克服一系列不利于社会前进、经济发展的阻碍,其中需要克服的最大阻碍就是传统的社会结构,如土地制度、宗教势力、家族制度,以及意识形态方面的统治。因此,对于中国这样的转型发展中国家,需要用不同于判断一般发展中国家经济形势的新标准来判断经济形势,即,既要以有单一发展任务的国家和地区做参照,也要以有体制转轨任务的国家和地区做参照。比如通货膨胀问题,中国1993年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5%左右,1994年达到20%以上,这是否说明通货膨胀率太高了呢?通过与其他转型国家比较,发现这个数值不仅不高,反而还比较低。这说明在暂时还难以实现低通货膨胀与高经济增长并存的经济形势下,只能尽力使通货膨胀不至于过猛过高,从而实现“发展优先,兼顾物价稳定”。

那么,如何才能实现转型与发展两大任务呢,厉以宁认为亟须解决三大问题:贯彻以产权改革而不是价格改革为突破口的改革思路;相较稳定物价优先,更应实施就业优先的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分析而不是货币流量分析作为发展的评价标准。除此之外,还必须营创有利于启动转型发展的社会环境,即必须解决好与转型发展相配套的宏观经济调节、社会协调、观念更新等问题。

陆学艺等的“社会转型理论”[同6,第480至486页。]则从社会学角度指出社会转型是一种整体性发展,是一种特殊的结构性变动,是一个数量关系的分析概念,而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其转型的主体是社会结构。转型的标志是:中国社会正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由农村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由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由同质的单一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由伦理社会向法理社会转型。转型的主要特征是: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启动;城市化过程的双向运动;转型进程中的非平衡状态。

在新世纪业已走过十年的今天,再回头看以上诸位学者专家对中国社会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态势所做的阐述、预言,有些已经应验,比如,中国已经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七大报告已经提出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据中国社科院2010年发布的城市蓝皮书[《社科院:中国城镇化率46.6%城镇化规模全球居首》,中新网,2010年7月29日,http://www.chinanews.com/cj/2010/07-29/2434885.shtml。]称,截至2009年,中国的城镇人口已达6.2亿,城镇化率为46.6%,城镇化规模居全球第一等。当然,更多的“项目”依然还在艰难的实践探索中。新闻界对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反应也是敏锐、迅捷的。上个世纪90年代正是中国经济体制转轨的关键阶段,在邓小平1992年南巡讲话的鼓舞下,中国的经济报道无论是在井喷似的量的累积方面,还是在专业化、品牌化的质的提升方面都在经济报道史上留下了重重一笔,最可资为证的就是这一时期——并且延续至今——经济类报刊迎来了一个发展、创办的热潮和高潮。除了原有的《经济日报》、《市场报》、《经济参考报》、《中国经营报》、《中华工商时报》等传统经济类报刊在编辑方针、版面设置、栏目创办上有较大改进外,一批新财经报刊逐渐兴起,如以时称“三大证券报”的《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为代表的密切关注市场财经信息的证券、房地产、保险、期货类专业媒体创刊,晚些时候的世纪之交,又出现了以《财经》杂志、《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为代表的市场化经营管理特色更鲜明的新锐财经报刊。可以毫不夸张地说,1992年至今的二十年间是中国经济报道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中最集中、最高效地发挥作用的时期,它既受益于这个时代,也在反哺这个时代。

1991年,经由中央宣传部批准,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中国新闻奖”设立,这是中国新闻界对年度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荣誉奖。至笔者撰写书稿的2011年,中国新闻奖已颁发了二十一届。作为建立市场经济以来这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最为关键的历史阶段的新闻见证,从中国新闻奖这样的政府奖项中选取获奖经济报道,作为透视整个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报道与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的切入口,会是一次值得努力的尝试,它将有益于我们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中国经济报道的存在语境与历史使命。

二、党政机关媒体的发声

笔者检索中国新闻奖从1991年设立至2011年的二十一届特别奖(包括荣誉奖)、一等奖中的通讯社类和报纸类经济报道共计49篇(系列报道计为1篇),分别来自新华社和28家报社——详细篇目统计以及下列各表所涉及的分类统计见本书附录。

在这49篇获奖作品中,如果根据所属媒体的行政级别分类,共计:中央级(包括中央部、委、署、局级)单位有7家18篇;省级单位有13家21篇;地市级单位有9家10篇。

同类推荐
  •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向扛起民主教育的大旗,教书必须育人,培养学生做心灵的、王人,促进学生自育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管理班集体,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改变自我,超越自我。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1100多场报告,讲了900多节公开课。马来西亚文报纸称他为:穿西装孔子,他就是魏书生。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是对当代名师魏书生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赞美。
  •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历史视野中的大众媒介公信力

    本书以我国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史为线索,从政府、媒介、受众三方视角,对自1872年《申报》创刊至今一百多年内,我国大众媒介公信力的发展和变迁进行了系统考察。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内政府的新闻政策、大众传播媒介的自我定位、受众对大众传播媒介的使用和认知这三个层面进行的观察和梳理,探讨了不同时期响大众传播媒介公信力的主要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党报品牌建设研究

    本书旗帜鲜明地提出党报品牌这一中心概念,从党报品牌定义、内涵,当前党报品牌的现状,存在问题,党报品牌建设指导思想和道路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阐述,在党报品牌建设这一课题的特殊性、深刻性、系统性、实用性四个方面系统展开论述,力求有所突破。本书材料丰富,论述充分,言之成理,颇有创意。总体来看,刻篇论文立论正确,结构严谨,论证周密,表述清晰,文献综述丰实,引用资料规范,显示了作者较强的独立科研水平。
  • 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班主任对班级活动的设计与组织

    没有活动便没有集体。一个班集体如果除了上课便是考试是不会让学生产生感情的。一次又一次花样翻新、妙趣横生的活动,使班级内始终充满生机并对学生保持着一种魅力。学生会油然而生自豪:“我们班真有趣!真有意思!我们的班有别班所没有的东西!”而且更重要的是,从教育艺术的角度看,在集体活动中培养集体观念,是通过淡化教育痕迹的方法来获得并非淡化的教育效果。这是教育的辩证之所在,也是教育者的明智之所在。
  • 明代宗族研究

    明代宗族研究

    宋以后新宗族形态的重要特点是组织化,明代则是这一新宗族形态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时期。本书依据大量的明代文集、族谱、方志等万史文献,从整体上综合性地把握宗族祠庙祭祖形态和演变,深入研究宗族制度与乡约推行的关系,着力论述士大夫重建宗族的理论探讨与具体实践。作者考证了明代宗族祠庙祭祖制度及其演变,注意区分明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祠庙祭祖形态,提出宗族乡约化的概念,把宗族活动放在宋以后士大夫的化乡实践中认识,对著名宋濂、杨士奇、罗钦顺的宗族思想进行了探讨。本书是第一部研究明代宗族问题的学术专著,对于探讨明代社会文化史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热门推荐
  • 替嫁王妃,废王请让道

    替嫁王妃,废王请让道

    她,是医学世家的耻辱,不仅无才还丑的出奇;他是皇家的饭后笑点,软弱加残疾。一次意外的聚会把他们绑在了一起,风云突变,且看废物如何逆袭。。。
  • 乌孙公主

    乌孙公主

    来疆之后,先是从教于一所学校。由于教学需要,曾有一段时间潜心精读《汉书》和《古诗源》。时常被一首《悲愁歌》所深深打动:“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常思汉土兮内心伤,愿为黄鹄兮还故乡。”读着这首凄楚哀婉的诗歌,仿佛还能清楚地看到那位从东方而来、跃然飙升在苍茫亘古西疆秘域上的那位大汉公主风姿绰约的身影,仿佛还能清楚地聆听到二千多年前的那位美丽的姑娘,伫立在伊犁河畔,首望着回飞的天鹅行阵,怅怅悻悻、忧忧悒悒的扼腕浩然长叹声……
  • 霸道总裁小萌妃

    霸道总裁小萌妃

    她是从古代来的,性子机灵却又懂得掩藏,可却调皮的很,这不,调皮的掉到山崖给穿越了,可能是因为这孩子古灵精怪,阎王不愿意收吧!穿越后事业爱情双收,女主与霸道总裁丶萌儿子之间的互动,宠文!片段1:“呀!叫你老公?叔叔我们不约,不过....你要是能好好得伺候伺候我的肚子我不介意叫你一声,嘻嘻”“那你的意思是,只要谁伺候你的肚子就叫谁老公是吗?嗯?”片段2“宝贝,你爹地欺负我!”某人坏笑的看着某妖孽“妈咪!爹地说他欺负你是因为爱你,我不能阻止爹地爱你哦!”
  • 百变游侠

    百变游侠

    李丁自觉这是最糟的人生!可别人不这么认为……每次死亡后都能重生……虽然重生之后可能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人!这种能力可不一般!
  • 荒穹界

    荒穹界

    没有热血的心别看我的书没有幽默的心别看我的书没有坚持的心别看我的书
  • 瀛涯胜览集

    瀛涯胜览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冥冥之意悲凉晨曦

    冥冥之意悲凉晨曦

    当我再次回到这熟悉的国度时,我已不再是那个单纯的女孩了。那些年经历的风风雨雨让我成长和改变,我知道了人们所说的爱情和那所谓的友情。曾经,我们是最亲密无间的姐妹,许下不离不弃不背叛的诺言,却因为爱情不顾一切的摧毁。曾经,他们是同甘共苦的兄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却也因为爱情互相残杀。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一场内心不断被摧毁却又自我重修的旅程。对于那场爱情的战争,我选择了退出,一个人的旅程孤独而凄凉……当Ivan对我说:“林曦,这只是你一厢情愿罢了,在你们两个人的爱情中你是背叛者,你该恨的不是夏琳娜,而是你自己。”听完Ivan的话,我不想再逃避,我想回来,回来追回那份属于我的爱情。林曦
  • 南有嘉鱼

    南有嘉鱼

    这是两个清醒理智的大儿童在彼此的感情世界里后知后觉的故事,也是一个腹黑的资本家谈恋爱的新姿势。王谨骞和周嘉鱼做邻居的时候,可没少让她看见自己的惨相。那时的他是树下挨了欺负不敢回家的瘦弱少年,周嘉鱼是在他对面专注练琴的稚嫩孩童。时光兜兜转转,他们曾分开,又在异国重逢。周嘉鱼以为王谨骞一如从前,却忘了如今人人都要尊称他一声王先生。他问她:“你以为我是凭什么让你对我如此放肆?周嘉鱼,做人要有良心。”
  • 海贼王之暗影神国

    海贼王之暗影神国

    一个宅男的灵魂、一个破损的神国、外加一个影影果实……这三个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东西,因缘巧合下合在了一起,造就了一个开着金手指在海贼世界横冲直撞的外挂男……可惜,这个外挂男养成计划还是未进行时版……现在这位可怜的“外挂男”老兄不得不得穿着一身酒保服,守着这个名为“鬼泣”的酒吧,傻傻的幻想着自己以后开挂虐人的场景!“上辈子没装的X,这辈子一定要都装回来!老子发誓!”虽然顶着一副文绉绉的外貌,但骨子里一身流氓气的某宅咬牙切齿的说道。============================================PS:这就是一个外挂男满世界装X,外带被一盆盆狗血淋的满地找牙的小白故事……
  • 日录

    日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