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
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网络股份公司总经理,前国家队乒乓球运动员。1983年,邓亚萍进入河南省队打球。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并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1990年,邓亚萍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并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1991年世乒赛上邓亚萍获得女单冠军、女团亚军、女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
1992年,第25届奥运会获女单、女双冠军。1993年的世乒赛上获女双亚军、女团冠军。1995年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世界杯团体赛冠军。1996年第26届奥运会获女单、女双冠军,国际乒联总决赛女单、女双冠军,世界杯女单冠军。1997年世乒赛女单、女双、女团冠军,混双亚军。1997年退役后进修个人学业。2001年为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9年4月16日,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9月26日,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总经理。邓亚萍的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两届四次的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被誉为“乒乓皇后”。
1.争口气,证明自己
在邓亚萍的运动生涯中,她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两届四次的奥运会冠军,132个冠军头衔,她所取得的成绩让所有运动员羡慕不已,更是让所有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
对于当时中国运动员很难出现在奥运会上的事实,她着实为中国争了口气;对于她1.55米的身高曾被拒之运动员门外的事实,她着实为自己争了口气。当然,在为自我证明的路上,邓亚萍吃的苦肯定比常人多更多。
1973年2月6日,邓亚萍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特别的家庭,因为深受身为乒乓球教练的父亲的影响,她才走上了职业乒乓球运动员的道路。
童年的邓亚萍承袭了父亲对乒乓球的喜好,立志要做一名优秀的乒乓球运动员,将来做世界冠军。当时年龄还小的她,并不知道世界冠军真正意味着什么,只知道世界冠军就是打球打得最好的。
但是,小时候的邓亚萍手脚粗短,要知道作为运动员苗子被选拔出来培养的对身高条件都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外人看来,邓亚萍根本不是打乒乓球的料。因为身高不符合要求,体校的大门没有向她敞开,同样,在邓亚萍把技术练得比他人好的时候,因为身高原因,河南省队也将她拒之门外,但是这些都没有挫伤邓亚萍。
谁都会在成长道路上碰到否定,甚至是遭到他人傲慢眼光的对待,但我们真的不能因这样的看待而气馁,我们要拿出自己的实力来扭转他人的看法,这其中,自我努力就显得很重要。
那时候,没能进体校的邓亚萍只能跟着父亲学习乒乓球。虽然是课余练习,但她父亲的要求却很严格,只有七八岁的邓亚萍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做完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这对于一个几岁的小孩子来说是多么的严格,而且,我们都知道体能训练的艰苦性,而当时,邓亚萍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练得更加扎实,她还在自己的腿上绑沙袋,并且把木拍换成铁拍,这样一来,训练的重量就大大加大了,非常艰辛但她从不叫苦,非常劳人但她从不叫累!
由于邓亚萍的执著和勤奋练习,十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但是,当时的河南省队仍然因为身高的原因将她拒之门外,而当时邓亚萍的技法在同年龄当中是很出色的,所以她就很不服气:
“我不会放弃,我要冲击,要练就最拿手的本领!”正是这样的打击才让邓亚萍有了更大的决心来证明自己。
而后,邓亚萍选择进入郑州市成立的一个乒乓球女子专业队练习,而这个队基本上都是河南省队不要的人组建起来的,当时,几乎所有队员包括邓亚萍在内都有一个想法:“首先就要打败河南队。”而且她们很快就实现了这一点。
可见,事情如果行进得太顺利,那种只有在逆境中才会被激发出来的爆发力就很难被唤醒,一旦这种爆发力被带动起来,产生的结果连自己都很难想象。
针对自己身高的局限性,邓亚萍在练好扎实的基本功之后,着重练习自己更快的步伐、更凶猛的进攻、更加顽强的防守,用这三点来克服自身身高不足的缺陷。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亚萍的实力不断进步,只有十三四岁的她就在全国最高水平的两个比赛上崭露锋芒。13岁时的她从女子专业队被邀请去代表河南省队参加全国锦标赛,而后,她在湖南怀化的全国乒协杯中打败了当时的全国冠军戴丽丽,后又到郑州打全国锦标赛,当时,邓亚萍就以出色的发挥证明了自己,她在体坛上的出色表现,让很多人都不禁为她竖起了大拇指。
就这样靠着一步步扎实的功底和骄人的成绩,邓亚萍14岁进国家青年队,15岁时终于进了国家队。在她之前,国家队还没有像她这样身高的运动员,但是她却真正成为了一名国家队队员,并打破了这样的常规!邓亚萍成功地踏进了国家队,已算是彻底改变了他人带点歧视的看法,但是在自我证明的路上,她的脚步没有为取得一时的成绩而懈怠下来,她还得加快步伐,坚定脚底的力度,这样才能走向最后的辉煌。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面对训练更加认真了,她一直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每次练习时,她练习的时间总要比队里规定的训练时间长,所以,她经常为了训练而误了吃饭时间,试想,即使吃泡面的邓亚萍也是开心的,至少她走进了国家队,证明了自己是一块好料,这时的她还要更加的努力去争取更大的进步,国家队毕竟是一个人才济济的地方,稍不注意就会被淘汰出局的。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面对教练像连珠炮一样的凶猛进攻,邓亚萍每次都是认认真真地接球,而且一接就是一千多个,她对待训练从来都不马虎。每一节训练课下来,邓亚萍的衣服、鞋袜都被汗水湿透了,但是,她在换完衣服之后,接着再练,从没有说太累了休息一下的话。长时间的大量运动加之高强度的训练,使得她的脚底经常磨出血泡,但她选择挑破,裹上一层纱布,继续练球,即使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再练。
多年之后,邓亚萍练就了速度快、打法凶狠的特色技能,这也成为她夺得多个奖项的一个制胜法宝。
邓亚萍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她那种绝不服输、顽强拼搏、证明自我的精神!就像她给父母的信中写到的一样:“我好像在攀登珠穆朗玛峰,越要向上爬,越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可如果累了,想歇一歇,就可能滑落山谷,永远也不会到达顶峰了。”所以,她努力地向上爬,从来不敢怠慢半刻。
邓亚萍的自我证明及其出色成就,打破了世界乒乓球坛选拔运动员只看身高的传统观念,就连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的同时还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她的成功不仅证明了她自己,也感动了很多其他的人。
一个人只有聪明的头脑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勇于拼搏,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奋斗才能成功。
邓亚萍为自我的证明所作的努力,使她获得了成功,而她的成功同时也证明了中国的实力。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乒乓皇后”的头衔,邓亚萍都是当之无愧的。
《在路上》中有这样一句歌词:“那一天我不得已上路,为自尊的生存,为自我的证明,路上的心酸已融进我的眼睛,心灵的困境已化作我的坚定。”
邓亚萍为了证明自己,挺过了一路的辛酸,她走上这条路,并且脚步会更加坚定地走在这条路上。
要知道,一个人的实力不是靠自我吹嘘吹出来的,也不是别人的否定就否定得了的,我们要用实实在在的结果来证明自我的实力,不将自我的实力证明出来给人看,你怎么得到别人的认可呢?虽然证明自我的过程很艰辛,但我们只要克服那些艰难困苦,做到不放弃,就能收获最好的结果。
邓亚萍也自我总结道:“竞技体育的残酷告诉了我,人生没有捷径,只有靠自己去拼。”的确,邓亚萍从五岁开始练球,她每前进一步都比同龄球员付出的要多,但是她为了自我的证明,咬紧牙关闯了过来,从一道一道的门槛儿走过来,等待她的就是另一番视野。
一个人证明自我的过程,也是成长的过程,经历逆境能使一个人及早造就超强的抗压能力和超强的心理素质,能为迎接后来的挑战储备更加丰厚的精神资源。
2.不断追求,才能不断进步
邓亚萍说:“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所以在1997年退役后,邓亚萍选择进修个人学业,而不是学其他退役运动员那样走老路去当教练。
随即,退役的邓亚萍就进入清华大学学习,在2001年拿下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而后她又在英国诺丁汉大学获得硕士学位,2002年,她又去到剑桥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
正是她对自己人生的不断追求,才让她在三十几岁的年龄,能在短期内修成三个学位,也正是这种不断追求,才让在运动事业中取得好成就的邓亚萍,能再去突破自己,开辟另外一个新天地。当然,这中间和她在练习乒乓球中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一样的。
1996年退役后,邓亚萍初进清华大学学习英语,当时她的英语几乎是一张白纸,连基本的英语底子都没有,更别说口语交流的能力了。运动员都是这样,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几乎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训练中,文化课方面总是不能兼顾得很好,但这些,还是阻挡不了邓亚萍攻克英语难题的勃勃雄心。邓亚萍已经在运动员之路上学到了如何学习和如何提高的技能,靠着吃苦耐劳的习惯,她定能战胜一切困难。
当时,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的邓亚萍,接受老师第一次的考核居然是写出26个英文字母。这对如今小学生来说都很简单的事,邓亚萍却费了好一阵心思才仅仅写出了一部分,这让她自己都很不好意思,但是从来不怕吃苦也很自信的她对老师说:“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正是这句话让老师都佩服这位体育出身的“矮个子巨人”。
接下来邓亚萍就开始了攻克英语难题的征程。我们都知道,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语言越早越好,或者将自己置身于那个语言环境中是最利于学习的,但是对于24岁的邓亚萍来说,这一切条件她都没有,她一切都得从零开始,可想而知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为了把英语学好,邓亚萍给自己制订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早上五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笔记,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邓亚萍每天都坚持不懈地执行着这一计划。为了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短,经常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她一直严格要求自己,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老师和学友都深受感动。
看看邓亚萍的努力,再想想我们学习的过程,如果能有她这样勤奋、上进、不怕苦的精神,我们会被哪方面的知识给难倒,会有哪一项知识不能学会的呢?
事后,邓亚萍回忆说:“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就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儿,教练一点拨,也就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也就上来了,便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对于习惯团体生活的邓亚萍来说,这个差事就显得更加苦。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在老师的建议下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诺丁汉大学突击英语。在诺丁汉大学,邓亚萍忍受着异国他乡的愁思,还严格要求自己,执行着在清华的学习计划,最终攻克了英语的难题。
回想过去,要知道她可是对英文毫无概念的人,可经过不断努力,邓亚萍不但练就了很好的英语口语能力,并且还能熟练用英语作报告写论文等,连杨澜都很赞叹邓亚萍的英语水平。
在信念的不断推动下,邓亚萍终于获得诺丁汉大学硕士学位,后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方面的博士学位。
“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邓亚萍如是说。在不久后,邓亚萍就顺利地拿到了剑桥的博士学位。
邓亚萍能在不同领域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关键在于她对自己的追求毫不松懈,并且实实在在地做着努力。
在取得这些好成绩之后,邓亚萍在2009年4月出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2010年还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兼人民搜索总经理。在体坛做出杰出贡献的她,又要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社会事业的发展。
从体坛百战不殆的实力干将到一心好学的好学生,再从人人羡慕的博士到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公务人员,邓亚萍职场生涯的每一次转变都可谓扎扎实实、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