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离娄上》有句经典:“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用现在的话说,规矩就是制度措施,方圆就是执行制度措施,以达到圆满之目的。古人还讲,“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得出了“天圆地方”的结论,从科学观论,显然存在认知的局限性,自然不对。然而,从人文哲学观分析,“方圆”成了一种为人处事的规矩,并将人之言行规定为:行方智圆。“行方”,是指做人要有品格、精神,要表里如一;“智圆”,就是要把事情办得圆满、周到、细密。
不可否认,我们的新闻中确有不讲方圆的新闻,采编队伍中也有没有规矩的记者,宣传战线中更有一味灭火和不知如何善待媒体的管理者,而极少数人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的还很严重。
从宏观上说,作为新闻工作者,是在为党和国家当差办事,是人民的眼睛和耳朵,要时时为人民服务。所以一定要写真新闻,杜绝假新闻,做好舆论监督。积极引导舆论,可锦上添花,雪中送炭,喜忧兼报,但一定要谨小慎微。从个人来讲,不按规矩采访写作,不坚守新闻职业道德,久而久之,就会放松新闻观和世界观的改造,甚至会放弃为文做事的原则,弄不好会出大问题,出大乱子,会弄出一框假新闻——诸如“纸馅的包子”,会造出一批假记者,有些还成为害群之马。
三年前,我重读《论语》的“仁”和《孟子·离娄上》的“规矩”“方圆”,意识到一些新闻工作者是在不知道或者不了解有关“规矩和方圆”的情况下,道听途说,争夺眼球,写出了问题,闯进了雷池。
诚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谁都会有弱点和不足,甚至错误,新闻工作者和管理者也是如此,但问题是我们有没有一个正确、健康的态度和方法去正视弱点,克服缺点,修正不足,用规矩改正错误,发扬优点。
于是,我萌发了编写《新闻不出错的智慧》这本书的想法,并不断积累素材,尽量做到“少理论多实用”。
“吾日三省吾身”,作为新闻工作者和管理者,恐怕都要认真反思,多摆规矩制度,然后对照检查。要讲规矩与方圆,就不得不讲孔子的仁学。“仁”是《论语》的核心,孔子认为仁是人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关于“仁”,《论语》中提到九十余次。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他问仁时,得到的答案是“克己复礼”。由此可知,“仁”对儒家来说,是一种为人处事的境界,更是一种中规中矩的情怀。
“仁”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当面对生活中尔虞我诈,落井下石,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假公济私,见义勇为,坚持原则,抑恶扬善,贫病交加,感人致极等人生境遇时,能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否“与人玫瑰,手有余香”。这全然是一颗善良之心、责任之心、爱人之心和规矩之心,这也是一个好的新闻工作者的起码操守。
当我采访中遇到烦恼,感到迷惑和恐惧时,我学会让自己做一个勇敢的人,用自己的笔在规矩与方圆中展现真实,描写感动,讲述故事,用新闻的力量去支撑善良、勇气和幸福,去化解遗憾、矛盾还有积怨。《论语》讲:“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也就是说,这种勇敢必须是一种仁义之勇和从容笃定,否则没有道德约束的勇敢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灾害。前苏联小说《前线》中的记者“客里空”,就是在没有道德规矩约束下的“小人”之勇,是新闻人的悲哀,是害群之马。然而,不幸的是,在宣传新闻界,“客里空”仍不鲜见。
新闻工作者要做到“不忧、不惑、不惧”,就一定是一个君子,这个君子在《孟子·离娄上》的方圆之道中,更重要的是在遵从新闻规矩之中。而且,这样的君子一定怀揣一颗仁爱之心,因为当一个人内心装有美好的东西时,他才能看到外在世界的美好,才能气定神闲,爱憎分明,洁白不染;才能不为钱动,不为权诱,不为利狂;才能如履薄冰,如临深渊,谨言慎行;才能真正成为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
当然,这一切,一定要在不断地学习中才可以实现。因为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
我敬畏孔子,并一直推崇他“仁”“义”“礼”的浪漫,正因为这种浪漫,才使我时时审视、解读记者职业的绚烂、平淡、理想、责任、道德以及时时的困惑。
多年来,我总是重读《论语》,勤思《孟子·离娄上》,时时寻找一些规矩和方圆,我更想从中找寻“君子式记者”的模范,这也是我一生奋斗和追求的理想。
三年来,在不断积累和总结经验中,《新闻不出错的智慧》一书总算出炉!其中参考引用了许多著书立说,当然不免诸多疏漏,或者不妥,有些论述不一定成熟或者准确。在同类书中是否填补空白,暂且不论,但这本书一定会让读过它的人懂得“新闻的方圆,记者的规矩”。而且,从如何“安全从业”以及如何“成功应对”新闻事件的角度出发,愿它能成为新闻记者、编辑,新闻专业大学生以及从事宣传工作人员的“案头书”。
我想,能达到这样的效果,也就足矣!
是为序。
写于银川森林公园·勤雅斋
2010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