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结束后,曹操在袁绍的文书案卷中,发现一束书信,打开一看,全是曹军里的人暗中写给袁绍的投降信。当时有人向曹操建议,要严肃追查这件事,对凡是写了投降信的人,要统统抓起来治罪。然而曹操却没有采纳这个建议。他说:“以当时袁绍的实力看来,我们实在是没有获胜的希望,连我都想逃跑了,何况是别人呢?”随后他就下令把那些密信投到火里付之一炬,所有人都一概不予追查,从而稳定了军心。
荀子曾说过:“群子贤而能容黑,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这里讲的就是以宽容为怀的道理。在特定情况下,只有足够宽容,才能赢得人心,获得支持。
周定王元年(公元前607年),楚庄王平定叛乱后,大宴群臣,并让他的爱妾许姬向大臣们敬酒。正当大家喝得兴起时,一阵大风,吹灭了大堂上的蜡烛。厅内顿时暗了下来,黑暗中,有个人拉着许姬的衣袖调戏她,许姬顺手扯下了他帽子上的羽缨,并告诉了楚庄王,要求他在掌灯后立即查出帽子上没有羽缨的人,并治他的罪。没想到,楚庄王却下令让所有人都摘掉帽子上的羽缨。直等到大家都把羽缨扯下来以后,楚庄王才下令重新点灯。这样,当然没有办法分辨出是谁调戏许姬了。
许姬不理解,问楚庄王为什么这么做。楚庄王说:“酒后失态,是经常发生的事,并不是他有意为之的,如果就因为这么点事治他的罪,肯定会伤了这些出生入死为我征战的将士们的心。”后来,在楚国攻打郑国的战争中,有一位将军奋不顾身,英勇杀敌,为楚国立了大功。这个人叫唐狡,他就是那个调戏许姬的人。
古今中外,大凡善用人者必有宽容之心,容人之度,这是每一个领导者、管理者的必备资质。求全常使一些有这样那样缺点或不足,而又有专长的人才不敢入门。
所以曹操的选人、用人标准是物尽其才,容人知错,楚庄王也是如此。
俗话说:“得饶人处且饶人”,讲的就是一种宽容,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潇洒,一种仁慈的心态。自古至今,宽容被圣贤乃至平民百姓尊奉为做人的准则和信念,并且视为宽人律己的一条准则。
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
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和君子交往,而害怕身边出现小人。因为君子行事光明磊落,也敢于接受批评,即便有些话说得太重,令人难以接受,他们也不会记在心上。
所以和君子交往,有一种安全感,不用随时防备。而小人则不同,他们心胸狭窄,睚眦必报,而且非常狡猾,一旦得罪了他们,则随时都有可能招来大祸。小人在没有实力陷害你的时候,他们会装出一副毫不记仇的样子,照样对你和和气气,甚至献媚讨好;一旦他们得势,你离倒霉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所以俗话说得好:“宁得罪君子,莫得罪小人”,因为小人的心计实在太可怕了。
自古至今,诸多小人陷害忠良的例子。这既让人痛心疾首,又让人心中害怕。谁不怕被小人陷害呢?小人常常为获取权位不择手段,所以在很多情况下小人反而容易得志。所以,即便是小人在未得志时,依然不要轻易得罪他们。从古至今这样的教训太多了。
小人陷害别人从来都是为了私利,一旦得罪了他们,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去陷害你。西汉哀帝时的董贤便是小人中的佼佼者。西汉哀帝是个好色成性、荒淫无度的昏君,他荒淫好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居然想到找个男人来玩玩。而董贤正是一个身材欣秀、妩媚动人的男人。于是,小小年纪,貌犹妙龄少女的董贤成了哀帝的私宠。董贤本就是个为了名利不择手段的小人,在得到哀帝的宠信之后,为了得到更多的好处,甚至不顾人伦道德,还把自己的妹妹和妻子也献给哀帝,几人一起淫乱宫闱。从此,哀帝对董贤更加迷恋,不断地升迁他的官职,赏赐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更是不计其数。
通过对哀帝的百般迎合,献媚邀宠,董贤终于位及高位。董贤还与朝廷里的谀主媚君、趋炎附势之徒勾结生事,陷害忠良。当时朝廷的尚书仆射郑崇,是一位正直的忠臣,早就看不惯哀帝如此宠幸无才无德的董贤。
有一次,哀帝居然要封董贤为侯爵。如此大的封赏居然要给毫无寸功的小人,郑崇无法忍受,便进谏说:“滥赏滥封,破坏了祖先定下的制度。这是违背天理人心的事情,皇上怎么能如此做呢?”说着就把哀帝下诏书用的小书桌提起来,不让哀帝下诏书,又直言进谏:“董贤小小年纪,又没有什么才德,陛下如此封赏,对国家对他本人都没有什么好处。”
郑崇如此公开地反对哀帝对董贤的宠纵,自然得罪了这个小人。董贤对郑崇表面上不动声色,私下里却指使尚书令赵昌出面诬告郑崇结党私营,图谋不轨。可怜哀帝尽信董贤和赵昌之言,将郑崇逮捕入狱。董贤之后又暗中玩弄手脚,指使狱吏对郑崇严刑拷问,打得郑崇皮开肉绽。郑崇也算是一个铁骨铮铮的硬汉,无论怎样动刑,都不肯认罪。当时负责此案的孙宝知道郑崇是被冤枉的,就向哀帝说情,又替郑崇做担保,这在无意之间又得罪了董贤。董贤在床第之间向哀帝进谗言:“孙宝欺上瞒下,是国家的大奸臣,应该将他削职为平民。”
此时的哀帝已经什么事都听从董贤的,于是下了一道圣旨,将好心为国的孙宝罢官归田。而郑崇在狱中更是受尽折磨,最后含冤死在了狱中。此事之后,董贤更是受宠,被封为大司马。后来丞相王嘉又奏本弹劾董贤,却让董贤联合串通许多小人,联名上书,把他给弹劾了。王嘉也被逮捕入狱,入狱后王嘉认为自己身为丞相,却不能赶走董贤这样的小人,太对不起国家,吐血不止,最后,也死在了狱中。
董贤这类小人,无一不是不择手段、睚眦必报之徒。
为了利益他们可以干出丧尽天良、灭绝人伦的任何事情。
君子固然不屑与之为伍,但是如果随随便便得罪了他们,下场一定非常凄惨。所以,做人即便自己不能做君子,至少也要“亲君子,远小人”,如果无法远离小人,那么,在不能确定可以绊倒他们之前,千万不要得罪他们。若有时非得罪君子或小人一方的话,宁可得罪君子,也不要去得罪那些小人。
死猪不怕开水烫
人都有自尊心,特别是有些人更好面子,因此,在待人处世中,要行厚黑之道,就要抓住对方好面子的心理,故意做一些使对方“没面子”的事,往往效果极佳。
他怕丢面子而你不怕,他就不能把你怎么样。
人们都知道汉代的大辞赋家司马相如,他以文才闻名于世,与才貌双全的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更是被传为千古佳话。殊不知这爱情背后彰显的是司马相如在厚黑方面的造诣,他正是凭着厚黑之术为自己“脱贫致富”找到了一条路子。
有一年,司马相如出游回家,回来的路上,路过临邓。临邓县令王吉久仰司马相如之名,于是请他到县衙,连日宴饮,写赋作文。
此事被当地富豪卓王孙知道了。卓王孙原是赵国人,秦国移民时搬到临邓,靠冶铁致富,家财万贯,富比王侯。
他听说县里来了个大才子司马相如,也想结识一下,以附庸风雅。但他摆脱不了商人的庸俗,所以名义上请司马相如,实际上却是请县令王吉,让司马相如作陪。司马相如本看不起这些暴发户,所以压根没准备去“陪宴”。
到了约定日期,卓王孙尽其所能,大摆宴席。县令王吉因为平时很多事都要依仗卓王孙资助,所以早早就到了。但时间过了很久,司马相如还没有来,卓王孙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王吉只好亲自去请。驳不过王吉的面子,司马相如只好来到卓府,卓王孙一见他如此落魄,心下就有些瞧不起,心想自己是要脸面的人,请来的却是这样一个穷酸落魄之人。
司马相如却根本不理他这一套,大吃大喝,只顾着跟王吉谈笑,把卓王孙晾在一边。忽然,司马相如听到里屋传来一阵凄婉的琴声,司马相如一下就被吸引住了,侧耳细听起来。卓王孙原被晾在一边,正觉得没有意思,见琴声吸引住了司马相如,于是夸耀说这是小女卓文君所奏。司马相如早已听得痴了,忙请求让卓文君出来相见,卓王孙经不住王吉极力相劝,派人叫出卓文君来。
司马相如一见卓文君,愣在了那里,他万万没想到这个俗不可耐的卓王孙竟有如此美丽高雅的女儿。于是要过琴来,弹了一曲《凤求凰》向卓文君表达爱意。卓文君心里明白,也爱慕司马相如的相貌和才华,当夜就偷偷来见司马相如,以身相许。经过商量,两人一起私奔回了成都。
卓王孙知道后,气得暴跳如雷,又是骂女儿不守礼教,又是骂司马相如衣冠禽兽,发誓不准他们踏入家门。
卓文君随司马相如回到成都后才知道,她的夫君虽然名气很大,但家中却是穷得很。万般无奈下,再加上司马相如出谋划策,她同意了再次返回临邓,硬着头皮托人向卓王孙请求给些资助。不料,卓王孙破口大骂:“我不打死这个没出息的丫头就算便宜她了,还想要我接济,一个子儿也不给!”
夫妇俩本来就都很聪明,加上已经撕破了脸,也不怕丢人了,于是很快想出了一个“绝招”。第二天,司马相如把自己仅有的车、马、琴、剑,还有卓文君的首饰都卖了,在离卓府不远的地方租了一间屋子,开了一个小酒铺。司马相如穿上伙计的衣服,像酒保一样,又是擦桌椅,又是搬物件;卓文君穿着粗布衣裙,忙里忙外,招待来客,还挽起袖子,给客人打酒。
酒店刚开张,就吸引了许多人。这倒不是因为她们卖的酒菜价廉物美,而是为了前来目睹这两位远近闻名的落难夫妇和卓文君的天姿国色。司马相如夫妇一点也不觉得难堪,心里倒很高兴,因为这正好给顽固不化的“老爷子”现现眼。
很快,临邓城里人人都议论起了这件事。卓王孙毕竟是一位有身份、有脸面的人物,十分顾忌风言风语,羞得一连几天都没有出门。
有几个朋友劝卓王孙说:“你女儿既然愿意嫁给他,就随她去吧。再说司马相如毕竟当过官,还是县令的朋友。尽管现在穷点,但凭他的才华,将来一定会有出头的日子,应该接济他们一下,何必跟他们过不去呢?”
卓王孙虽然气得吹胡子瞪眼,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分给卓文君夫妇许多钱财仆役。司马相如夫妇计划得逞,高兴地带上仆人和钱财回成都生活去了。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所采取的策略,恰好符合了厚黑学的精髓,套用一句老百姓的俗话,这叫做“死猪不怕开水烫”。光脚的不怕穿鞋的,我已经走投无路,到了这步没法再惨的田地,还要那点面子做什么?你不怕丢脸,我更不怕丢脸,要丢人现眼,索性一块儿丢吧,看谁的“面子”能撑到最后!终究还是脸皮厚的人撑到了最后,自然,好处也就得到了。
冷庙烧香,开辟新道
正所谓“英雄也有落难时”。英雄在落难时,“雪中送炭”当然要比英雄显赫时“锦上添花”来得更有用处,更能让英雄感恩戴德。所以,“冷庙烧香”,在有才华的人尚未显赫或落难之时扶他一把,无疑是给自己的将来开辟了一条光明大道。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名旅人在沙漠中迷了路,许多天下来,他已经渴得嗓子冒烟了,如果再找不到水喝,就不能坚持到走出沙漠了。天无绝人之路,他居然在这渺无人烟的沙漠中看到一口井。他使劲浑身力气跑到井边,可令人失望的是井里看不到水,只有一张便条放在井口上:在此往东100米埋着一坛水,你只有把水倒进井里才能从中汲出水来。旅人找出了坛子,看着坛子里清凉的水,他的双眼几乎冒出火来。要不要喝掉这些水呢?万一倒进井里汲不出水来怎么办?这是一个选择,一个可能致命的选择。幸运的是,旅人最后还是选择了把水倒进井里,并从中汲出水来。在他喝饱了,并取了足够的水之后,他把坛子装满,重新埋了下去。他终于经受住了考验,给了自己也给别人留下了继续有水喝的机会。这说明,有时候要想得到你想要的东西,必须先把你现有的奉献出去。你不能指望,先获取丰厚的报酬,然后才给予,也不要抱着自己的那一点始终不肯放手。
要知道,先给予,得到的回报可能是无穷的。
同样的道理,领导人对下属的驾驭,也要做到先给予再图回报。有些领导,只一味地强调手下的人应该这样做或那样做,甚至强制下属去做不是他们分内的事,却从未对下属的表现给予过什么称赞或奖励。无论领导的动机如何,长此以往,这只能造成下属的两种表现:
一种是下属阳奉阴违,“动口”不动手;一种是公然反抗,跟领导翻脸。无论是哪种结果,只能说明领导的领导力已经失效。
北宋后期,贪污受贿泛滥,以至于政治腐败,司法不公,民不聊生。朝廷也为此事伤透脑筋,但无论怎样严厉地处罚都无济于事。皇帝问王安石这是怎么回事,要如何才能解决。王安石当时分析道:“现在制定的官吏俸禄非常微薄。州县的官员们干了六七年的,只能拿到三年的俸禄。要想让他们这个时候还讲究什么仁、义、理、智那是不可能的。除了圣人,没有人能办到了。所以,当今官位比较高的,往往相互贿赂财务,私自经营买卖;而官位低一些的呢,就干点小买卖,甚至有些人都要了饭。于是苟且怠惰、献媚争宠的思想抬头,而奋发自强的思想都没有了。这样的情况下,本职工作怎能不松懈呢?强国之本什么的就更谈不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