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错误的教育观念
这类情况大多出在农村父母的身上。大多数的农村父母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单一生活方式,对子女的期盼一直沿袭几千年来的“养儿防老”的思想,对孩子的成长没有过高的奢望,缺乏家庭教育观念和吸收家庭教育的途径。调查显示,真正认识到自己对子女教育负有一定责任,并能较好地担当起这一责任的农户只占26%,且这种家教方式只停留在浅表地监督和督促孩子做好作业、复习功课,满足孩子的学习所需的学习辅助工具及书籍。其他的父母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不是打,就是骂。
青少年时期的各种发展将是孩子的定型,时间之短,矛盾之多,影响之长久,是人的一生中其他时期不可比拟的,父母老师应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多加关心和引导,使之朝着健康的方面发展,顺利度过这一过渡期,消除“代沟”。俗话说:“沟通是双方的事情。”具体地说,父母、孩子应该积极地配合。
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
由于受到社会、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儿童期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或障碍。有关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儿童心理问题的发病率为12%~16%,患有心理疾病的儿童为2%左右。因此父母有必要了解有关常见心理障碍的知识,及时识别儿童心理问题。
其实,不少孩子幼儿期或学龄前期就出现了心理异常,只是表现比较轻微,没有引起父母的注意,孩子上学读书后,这些心理疾病影响了学习成绩,父母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一般来说,儿童出现心理问题会在情绪、行为及生理方面出现异常变化,这些外在表现可以看作心理求助信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情绪表现:恐惧,焦虑,不愿上学,容易生气,敌意,想轻生(认为活着没有意思,有度日如年的感觉,兴趣减少或多变、情绪低落)等。二是行为表现:离群独处,不与同年龄小朋友一起玩,沉默少语,少动,精神不集中,过分活跃,有暴力倾向、逃学、偷东西等行为。三是生理表现:头部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厌食或贪食、早醒、入睡困难、耳鸣、尿频甚至全身不适,而躯体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又没有躯体疾病。
对于孩子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干预会引起严重的心理和精神障碍,影响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学业成绩,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负担。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及有关心理疾病的知识,并对孩子的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等有更全面的了解,不能盲目攀比、模仿,还要根据自己孩子的气质类型及特长兴趣因材施教。最重要的是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度,其次是对心理障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父母必须正视孩子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请教专门工作者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儿童时期的心理烙印常常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在育儿的过程中,有一个扬长避短的问题需要引起父母们足够的重视。
对于那些相貌特别丑或特别美的孩子,父母有时会当着孩子的面发表些议论。在被他人提示中,这些相貌异常的孩子会对自己的相貌产生与众不同的自卑或自傲心理。这种过早的自我关注,是不利于孩子健康发育的。
别在心理上固化孩子的某些毛病。有些父母一发现孩子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如爱眨眼睛、说话结巴等,立即批评纠正,这常常会起到一种“心理固化”的作用。
有时对孩子的特长、优势也需要适当的淡化。许多父母对孩子从小表现出来的天资、天分往往给予过分的肯定、赞扬和宣传,如对孩子的“超常”数学演算能力、背诵能力、音乐美术等方面的技艺等,不光是在家自我欣赏,还多在朋友、外人来家时,让孩子做专门的炫耀性表演,导致孩子过早地专业化。从而影响了身心的全面发展。在孩子的幼儿时期,要让他们广泛地涉及生活与事物的方方面面,从中汲取知识营养,为将来的“专一”打下坚实、宽厚的基础。
别让孩子发现自己是父母的“心头肉”。如今的独生子女父母大多对孩子有“过分关怀”的倾向,久而久之,孩子便有了那种“我在父母心目中地位绝对不一般”的异常心理。这种心理常导致他们任性、不负责任、不愿吃苦和付出的心理。
一个心理健康的孩子至少应该具备以下5个方面的特点:
(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欲;
(2)能逐渐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3)能学会与周围人正常交往,尊重别人,乐于助人,并且有团队精神;
(4)能自我接纳,有自制力,能积极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并能适应周围的环境;
(5)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注意事项
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不但有身体发展的目标,也有相应的心理发展的目标。父母要懂得孩子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的特征,并且给予正确引导,以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幼儿阶段是孩子一生中的重要阶段,此时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发育,错过了这个时期,也许就会给孩子留下一生的遗憾,因此,父母必须尽早培养起孩子的健康心理。那么,如何让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呢?
首先,要常使孩子感受到愉快的情绪。要孩子感受到愉快的情绪,父母就要给予孩子无限的关爱,因为许多孩子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父母和孩子缺乏交流而引起的。这就要求父母要常与孩子交流,通过交流沟通,不仅使父母能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及时发现孩子需要引导的问题,更可以使孩子深切地体会到来自父母的关怀和爱,从而有一种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孩子因此感受到的愉快情绪,是孩子心理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这种交流可以是随时随地的,例如,在与孩子同行的路上可以问问孩子在学校里的开心事;逛商场前让孩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物品;在饭前饭后跟孩子说一些有趣的故事等。只要父母用孩子喜欢的语言加上亲切的笑容就可以了,这样会使孩子从中得到一种健康情感的影响。
其次,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父母的言行举止无时无处不在对孩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的父母不懂得教育的规律,不知道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特点。孩子犯了一点小错误,父母就以偏概全,经常说一些伤害孩子身心的话,更有甚者,对孩子打骂相加,使孩子形成胆小、压抑或者反叛心理;还有的父母和孩子说一些混淆是非的话,或者以反话激孩子,比如,“你这么能干,什么都抢过去,有本事你再来试试,你是真行吗?”这不仅会强化孩子的任性心理,还会使孩子信以为真,造成不良后果。至于父母的举止行为,就更容易给孩子带来影响了,所以要使孩子心理健康发展,做父母的必须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给孩子一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和安全的心理氛围。
第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对孩子的进步和成功的赞赏和鼓励,能使孩子更多地积累积极的情感体验,也能使他们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认识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树立自信心。当孩子慢慢懂事后,就开始注意别人,特别是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父母要高度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评价,要多以积极肯定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在评价孩子时,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确立适当的评价标准,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曲折的过程,要求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或者一步到位,这是非常不切实际的。只有对孩子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才能让孩子切实了解自己的能力。当看到孩子有某些不足时,要鼓励孩子去弥补,还要耐心地帮助孩子分析达不到要求的原因和自身存在的有利条件,在实践中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最后,保持良好的家庭心理氛围是关键。尊重、平等、民主的家庭心理气氛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独特的作用。孩子也和成年人一样自尊心很强,父母应像对待成年人一样尊重孩子的权利和要求,注意根据孩子的兴趣进行引导,使他们主动快乐地去做各种事情。只有尊重孩子,以理服人,才能使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现代家庭要求成员之间建立心理上的平等关系,一般来说,缺少平等精神的家庭,孩子容易养成怯懦、自卑、自私的不健康心理。因此父母的心情不佳时,应尽量克制,不向孩子发泄,自己做错了事,也要真诚地向孩子道歉,让孩子真正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平等地位。心理上的开放有益于养成孩子开朗的性格,父母要善于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孩子一天一天长大,有了自己的想法,父母在处理家庭事务时要充分考虑孩子的意见,让孩子有发言权。这样使孩子心理上得到满足,才会形成民主的家庭风气,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因为一个孩子的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等重要,中国家庭往往会忽视对孩子不良心理的矫正,这样使得很多孩子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坏孩子”往往“坏”在思想上,只有重视孩子的思想教育,才能使孩子有出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