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领导环境的特征
领导环境与一般环境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整个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可称为一般环境;在一般环境中,能够进入到领导活动过程中的,并与领导活动相联系的那部分,才是构成领导环境的有机部分,又称为客观环境。客观环境有多种多样的特征,概括起来有如下四个方面:
(1)客观性
因为客观环境是独立于领导主体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认识这个特征,有利于从实际出发去考虑和处理问题。
(2)多变性
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客观环境是动态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尽管这种变化经常是杂乱无章的,但也有一定的方向并且遵循一定的规律。
(3)可塑性
人可以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并创造环境。在对客观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全部利用或者部分地利用客观环境主要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否得到正常发挥。
(4)复杂性
由于客观环境多种多样,相互交错,不同的环境对不同的领导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出现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环境也有可能对相同的领导者产生共同的结果。
客观环境的这四个基本特征往往是同时出现,共同存在的。因此在领导活动过程中,领导者必须要正确认识、仔细分析和准确掌握客观环境,只有审时度势,因地制宜,避害趋利,才能使领导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开展得有声有色。
2.客观环境与领导者的关系
客观环境作为领导活动的客体与领导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联互制约、相互转化的辨证统一关系。
(1)领导者的情绪直接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环境可使领导者心情舒畅、精神振奋、信心十足。包括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内都能够使领导者的职能作用和方法艺术得到加强和提高。
(2)客观环境影响着领导者对领导方式的选择。从根本上说,领导方式的确定是由客观环境所决定的。不同的领导方式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比如战争年代的领导方式与和平建设时期的领导方式的不同,我国的领导方式与外国一些国家领导方式的不同,相同类型的企业在不同地域范围领导方式的不同等等。领导方式不尽相同的最主要原因,无一例外地都是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3)客观环境影响着领导者素质。良好的领导素质是在客观环境和主观世界中形成的,是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磨炼出来的,而任何方式的学习与实践都离不开客观环境,即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自我发展、进步与提高。然而,客观事物总是千变万化的,领导者所面对的形势任务和环境,自然也总在变化之中,这就使得领导者的素质也必须及时地作相应的改变。因此说,不同的客观环境对领导者素质要求也不尽相同。
(4)领导者必须全方位,多角度地认识、适应、利用和改造客观环境,才能取得良好的领导效能,以促进事业的全面发展,如果一个领导独断专行,固执己见,就不可能对客观环境的特点、类别及变化规律进行综合素质的分析与研究,也就不可能牢固地树立起客观环境意识,更不可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我们在这里强调,适应和利用客观环境必须是积极主动的。要做到在适应中利用,在利用中适应。有利的和不利的甚至有害的各种环境必须要澄清,趋利避害才能获得预期的效果。同样地,对客观环境的改造不仅有利于领导职能的充分运用,更能够使高超的领导能力在不良的环境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六、“中间管空气”:对发展方向负责
领导活动的目标在于致力于本组织或群体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借助于足够的政治力量、思想力量、文化力量和技术力量,这些东西事关一个组织或群体的发展及其方向。领导者必须对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施行有效的领导。
1.对政治的领导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是整个领导客体中最主要的核心部分。
就其实质而言,是指政府或各种社会组织权力的如何掌握和运用,是政党、社会团体和个人在维护自身利益和以取得统治地位为目的而从事的内政和国际方面的一系列活动。
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任何国度在其发展的每一个关头都必须由政治来把握方向,政治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发展和整个社会系统的命运。做好政治工作事关全局和长远,既关键且重大。
政治属于领导客体范畴,是领导主体必须首先要做好的一项工作。具体的政治问题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党的建设、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方向问题、政权建设、民主问题、体制问题、宗旨问题、发展问题、外交问题、人民监督问题、贪污腐败问题、贫富差距悬殊问题等等。
政治问题的核心和关键是利益关系问题。各级领导者应该对全部社会利益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政府、企业、社会团体和公众的多角度出发,坚持“人民本位”的政治原则,使各方面利益都能够得到公正合理的满足。对政治进行领导,就必须要不断地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民主和法制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强化公众的监督作用,避免权力的滥用。否则,就极有可能在领导过程中犯方向性错误而失去政治阵地,造成领导者的领导行为功亏一篑。因此,做好政治工作在实施领导活动过程中是头等大事。
2.对文化的领导
文化是社会领导主体统御的所有客体中最软化和最深层的一个内容。一般地说,它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
尽管文化是一种精神产品,却并非是虚幻不实的东西,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以及社会的灵魂之所在。文化在任何一个社会系统中都起着实质性的潜在主导作用。
人类早期的文化是以经济和经济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为基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文化和经济的紧密结合,不仅使文化显示出影响经济的巨大力量,更多的是直接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也迅速增强。因此,把握和利用好文化,管理和发展好文化,已成为任何一个组织或群体的领导者都必须要努力做好的工作。文化的形成具体表现在人们的基本信仰、处世哲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价值观念、人文环境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中,直接涉及到教育、科学、文学和艺术等诸多领域,受社会政治所左右。具有历史性、群体性、综合性和高层次性的基本特征。现代文化的发展以追求真善美为其内在的和最高的要求,并成为一种全民参与的社会性活动。社会主体运作模式不再是以领导方式为基点去选择文化,而是以文化为基点去选择和完善领导方式。因此,领导者的任务就应该是在符合现实文化的基础上,逐步地使自己成为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和协调力量。通过加强对文化的领导,实现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共同发展。
3.对技术的领导
人类为了同自然界进行物质转换和能量传递,根据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而创造的各种活动手段的总和称之为技术。这些手段包括生产工具、劳动条件、工艺流程以及操作方法和技巧等。在领导活动中,技术作为实现领导目标的工具和手段,其功能在于对进入领导活动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的控制和利用。
技术工作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技术管理的特殊性。这就要求领导者必须要把握其规律,按照一定的原则实行对技术的领导与管理。
现代技术往往是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共同劳动的结果,而技术劳动在性质上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同一专业的科学家或同一课题的研究人员在思维方法、成果内容和形式上也可能有很大的差异;并且由于技术工作的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决定了技术开拓以及对未来领域的研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在竞争的环境中,还必须恰当地鼓励和激发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以保证他们具有强大的动力。凡此种种,都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所必须研究的和认真对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