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所以,善战者总是从势中寻找取胜的战机,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合适的人才去利用形势。善于创造有利形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如同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木石的本性,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易于保持稳定,圆形则容易滚动。因此,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就的形势,就像从极高极陡的山上让圆石往下滚动一样,不可阻挡,这就是所谓的“势”。
【解读】
本节为本篇的总结,所谓“择人而任势”,卓越的统帅由于对人才善于因势而用、量能而使、大胆委任、放手使用,因而能够依势造势、保证战略意图的贯彻实施,以奇胜取势,牢牢把握决胜权。这样的事例很多。孙刘联合破曹之后,诸葛亮料定曹操必败走华容道。派谁去担当此路要任,事关重大。诸葛亮从大局考虑,若此时把曹操杀掉,局势将会更加混乱,变得难以收拾,不利于“三分天下”战略方针的实现,于是定下“捉而放之”的战略意图,但又不能明言。关羽是忠义之士,诸葛亮派他去守关,他把曹操放走,正好收到了一举两得之效,若换上张飞,就会坏了大事。由此可见,善于择人任势的一举之妙,可以造势。《形篇》中举的孙权攻合肥的事例,也可以看作曹操善于择人的结果。公元215年,孙权统兵攻曹,曹操派张辽、乐进、李典固守合肥与之抗衡。曹守军仅七千余人,而吴军则有十万之众,但张辽等依据曹操的指示,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其中的秘诀就在于曹操善于用人。据《三国志》载:张辽“武力过人”,李典“有雄气”,善于与人协同作战,“不与诸将争攻”;而乐进虽然“容貌短小”,但有胆略,他与张辽、李典“统御师旅,抚众则合,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曹操根据他们各自的长处授以任务,对谁应出战、谁应守城进行了合理的安排,因而,在力量对比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曹军守将不仅能够使合肥固若金汤,而且取得了反围城的胜利。这两个战例所体现的核心思想是知人善任,量才器使,适时委任。
虚实第六
孙子曰: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1],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故善战者,致[2]人而不致于人。能使敌人自至者,利之也;能使敌人不得至者,害之也。故敌佚能劳之,饱能饥之,安能动之。
【注释】
[1]佚:通假字,通“逸”,安逸。
[2]致:招致,招引。这里引申为调动。
【译文】
孙子说:但凡先占据战场坐以待敌的就精力充沛、身处安逸,后到达战地仓促应战的就疲惫劳累。因此,善于作战的人,善于设法调动敌人而自己却不为敌人所动。能够调动敌人使之自动前来上钩的,是诱敌以利;使敌人不能先期到达战场的,是设置障碍、制造困难的结果。所以,敌人若身处安逸,就设法使之疲劳;若敌人粮食充足,能够饱食,就设法使之匮乏;若敌人安然不动,就设法使他行动起来,疲于应付。
【解读】
本节论述虚实转变的要诀,关键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而不致于人,就是主动权掌握在我方手中。敌人安逸,我就使他疲劳,就是其中的一种方法。战国时,秦国进攻韩国,军队驻扎在阏与。赵王召见廉颇问道:“可以去救援吗?”回答说:“道路远,而且又艰险又狭窄,很难救援。”又召见乐乘问这件事,乐乘的回答和廉颇的话一样。又召见赵奢来问,赵奢回答说:“道远地险路狭,就譬如两只老鼠在洞里争斗,哪个勇猛哪个得胜。”赵王便派赵奢领兵,去救援阏与。军队离开邯郸三十里,赵奢就在军中下令说:“有谁来为军事进谏的处以死刑。”秦军驻扎在武安西边,击鼓呐喊的练兵之声,把武安城中的屋瓦都震动了。赵军中的一个侦察人员请求急速援救武安,赵奢立即把他斩首。赵军坚守营垒,停留二十八天不向前进发,反而又加筑营垒。秦军间谍潜入赵军营地,赵奢用饮食好好款待后把他遣送回去。间谍把情况向秦军将领报告,秦将大喜,说:“离开国都三十里军队就不前进了,而且还增修营垒,阏与不会为赵国所有了。”赵奢遣送秦军间谍之后,就令士兵卸下铁甲,快速向阏与进发。两天一夜就到达前线,下令善射的骑兵离阏与五十里扎营。军营筑成后,秦军知道了这一情况,立即全军赶来。一个叫许历的军士请求就军事提出建议,赵奢说:“让他进来。”许历说:“秦人本没想到赵军会来到这里,现在他们赶来对敌,士气很盛,将军一定要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不然的话,必定要失败。”赵奢说:“请让我接受您的指教。”许历说:“我违反了您不准进谏的军规,接受死刑。”赵奢说:“这个事情就先不追究吧。”许历又提建议说:“先占据北面山头的得胜,后到的失败。”赵奢同意,立即派出一万人迅速奔上北面山头。这样赵军以逸待劳,秦兵后到,与赵军争夺北山但攻不上去,赵奢指挥士兵猛攻,大败秦军。秦军四散逃跑,于是阏与的包围被解除。同样的做法也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当时的北周武帝遣将率领羌夷与突厥合兵攻打北齐,北齐将领段韶率兵抵御。当时正值大雪之后,北周以步兵为前锋,从西边行军而来,离段韶据守的城池有二里地,段韶的部将想出城一路杀过去。但是段韶说:“他们派来的是步兵,步兵力气有限,现在刚刚下过雪,地面难行。一声呐喊,杀将过去,我们行军也不便。不如列阵之后等待他们到来。等他们过来了,一路奔波,力气也消耗得差不多了。这样他们疲劳,我方安逸,肯定能够大破敌兵。”后来按照段韶的办法去做,两军交战之后,果然大破敌军,北周军队的前锋几乎全军覆没。
出其所不趋[1],趋其所不意,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之司命。进而不可御者,冲其虚也;退而不可追者,速而不可及也。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者,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敌不得与我战者,乖其所之[2]也。
【注释】
[1]趋:到,至。
[2]乖其所之:乖,背离。此句意为设法使敌人改变行动的方向。
【译文】
向敌人不去、不设防的地方进军,向敌人预料不到的地点攻击。行军千里而不感到疲劳,是因为走在没有敌人把守的地方。我方进攻一个地方能取得胜利,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没有防备或疏于防备之地。我方防守牢不可破,是因为守住了敌人不进攻或无法进攻的地方。因此善于进攻的,能使得敌人不知道怎么防守;而善于防守的,则能使敌人不知道从哪里进攻。深奥精妙,使敌人见不到任何蛛丝马迹;神奇无比,使敌人得不到关于我方的任何信息。这样,才能成为敌人命运的主宰。进攻时,敌人毫无抵抗之力,那是因为攻击的是敌人守备空虚的地方;退却时,敌人无法追击,那是我方行动迅速,敌人追赶不上。因之,如果我军想要出战,敌人就算深沟壁垒,也不得不出来与我军交战,因为我军攻击的是敌军必救之地;我军不想与敌军交战,虽然只是随便在地上画出界线防守,敌人也无法与我军交战,因为我方可以设法使敌人改变行动的方向。
【解读】
本节讲如何通过我方的努力在攻与守中使敌人变实为虚。攻和守是战争中对立的两极,孙武主张,必争的地方,不要硬攻,但是要得到;不要死守,但是不要丢失。所谓“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守而必固者,守其所不攻也”,就是说,在战略上,为敌我双方必争的地方,如果先被敌人占领,敌人一定会配备重兵把守,我方就不能强攻;这时应当分遣奇兵,出于争地以外,用调虎离山之计,攻敌人不能放弃的重要据点,使得敌人把注意力转移,我方再趁机袭取必争之地。如果必争之地是我方把守,敌人一定会竭力猛攻,我军要想办法把敌人注意力吸引到其他地方去,使得争地牢牢掌握在我方手中。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下诏让耿弇率军进讨张步。耿弇率骑都尉刘歆、太山太守陈俊引兵东进。张步得知汉军来攻,立即派大将军费邑驻军历下,并分兵屯据祝阿,此外,还在太山钟城列营数十,严阵以待。耿弇渡河后,首先进攻祝阿。部队士气旺盛,早晨攻城,中午即攻破。耿弇审度形势,故意围开一角,让城中士卒得以逃出,奔归钟城。钟城守军听说祝阿已破,恐惧异常,纷纷弃营而逃。耿弇攻下祝阿后,费邑派其弟弟费敢把守巨里,耿弇驱兵进逼,派人多伐树木,扬言用来填塞坑堑,以便攻城。数日后,有人从费邑那里投降过来,说费邑得知耿弇要攻巨里,正准备前来救援。耿弇大喜,命令部下迅速修治攻城器具,并公开命令各部,三日后全力进攻巨里城。接着,他暗暗放松对俘虏的看守,让他们有机会逃跑。逃回的俘虏把耿弇的计划报告费邑,三天后费邑果然率领精兵三万赶赴巨里。耿弇留三千兵力牵制巨里,自己则率领精兵登上山坡,居高临下,迎头痛击费邑的援军,费邑大败被杀。耿弇砍其首级以示巨里城中,守军惊惧万分,费敢率兵弃城而逃。耿弇分兵攻城略地,连下四十余营,一举平定了济南地区。耿弇在巨里打了一个漂亮的“围城打援”战役。“围城打援”,是指进攻一方以部分兵力包围守城之敌,诱使敌人派兵援救,然后以主力歼灭敌人援军的一种作战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孙子兵法·虚实篇》中的“攻其所必救”,最初的雏形为战国时期孙膑的“围魏救赵”战役。但真正严格意义上的“围城打援”战例,当属耿弇的首创。张步听说济南失守,即命其弟张蓝率精兵二万守西安,另派诸郡太守合兵万人守临淄,相距四十里。耿弇进军画中,位于二城之间。经过侦察,耿弇发现,西安城小,却坚固难攻,张蓝的兵也精锐善战;临淄城大,却易被攻破。于是下令,部队五日后攻打西安。张蓝闻讯,日夜戒严,不敢懈怠。五日后的半夜时分,耿弇命令将士在营地吃完饭后,乘夜进军临淄。护军荀梁等人提出应该先攻西安。耿弇说:“不然。西安军听说我要攻打他们,日夜戒备;我们出其不意攻打临淄,城内必定惊扰,我方如果攻打,一天之内就能够攻下来。把临淄占领了,西安城就会孤立,张蓝与张步隔绝,一定会逃跑,所谓击一而得二者也。”果然,不过半日,临淄即被攻克,张蓝闻知,大惊失色,率部众逃归剧县。此战,耿弇声东击西,一石二鸟,连克临淄、西安二城。
故形人而我无形[1],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2]矣。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则吾所与战者,寡矣。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
【注释】
[1]形人而我无形:第一个“形”,是使动用法,使……现形。形人,即使敌现形。第二个“形”,是动词,显露、暴露。
[2]约:少、寡。
【译文】
因此,使敌军处于暴露状态而我军处于隐蔽状态,不让敌人知道我军动向。这样我军就可以集中兵力,而敌军则不得不分散用兵。在敌我双方兵力相等的情况下,我方集中兵力于一处,而敌人则分散在十个不同地方,我方就是以十倍于敌人的优势兵力来进攻敌人。这样,战场上就出现我众敌寡的态势,我军所面对的敌军数量就十分有限。敌军不知道我军预定的战场在何处,就会分兵防备各个可能的作战地点。防备的地方越多,能够和我军在战场上直接交战的敌军就越少。所以,防备前面,则后面兵力不足;防备后面,则前面兵力不足;防备左方,则右方兵力不足;防备右方,则左方兵力不足。所有的地方都加以防备,则所有的地方兵力都会出现不足。出现兵力不足的状况,全是因为我军分兵防御敌人;出现兵力充足的状况,则是由于迫使敌人分兵防御我军的缘故。
【解读】
本节论分化敌人的奥妙。战争是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抗。拿破仑曾经说过:“战术没什么巧妙之处,只是以多数兵力打败少数兵力罢了。”敌众我寡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杜牧对这个问题,曾经发表过高见:“我军深沟壁垒,销声匿迹,出入无形,有时候用轻骑兵冲击敌人防守空虚之地,有时候用长弓大弩,射箭攻其要害之地。白天多设旌旗,晚上多点火把、多次擂鼓,对敌人产生威慑力,让他们有畏惧之心,他们就会分兵防御。这就像一个人站在高处俯瞰山下,或者一个人坐在垂着竹帘的屋内,可以把外面的事看得清清楚楚一样。我们把敌人的情况摸得明明白白。可是我方如何部署、有多少人马,敌人却一无所知。因此我方专注于一点,敌人却要处处防备。我方专注,所以力量强大;敌方分散兵力,所以力量弱小。以我之强大力量,攻击敌人之弱小,必定能取得胜利。”这样就可以使原来在全局上敌众我寡或者彼此相当的局面,造成局部上敌寡我众。当然经过多次这样的战斗,严重杀伤敌人后,就会在全局上变成敌寡我众。因此,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要注重用力量的对比关系分化敌人,变寡为众,从而达到以众击寡、消灭劣势敌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