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时不妨放开了宣泄
生活中,只要是在不伤害自己与别人的基础上,宣泄心中的情绪,卸下不满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以最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
人在一生中会产生数不清的意愿、情绪,但最终能实现、能满足的却为数不多。有人认为,对那些未能实现的意愿、未能满足的情绪,必须千方百计地压抑下去、克制下去,而不能让它发泄出来,却不知道,这样的情绪和意愿被压制,就会产生一种心理上的负担,而这种负担只有通过其他的途径才能释放出去。
虽然在你的压抑、克制阶段往往意识不到它还存在,但这只说明它不在“显意识层”出现,而是很可能成了隐藏在心底深处的“暗流”。这股“暗流”如果长期郁闷心中,就会影响脑的功能或引起身心疾病。
情绪上的问题只要把它说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因此,表达能起到一定的情绪安定作用。我国古代,有许多人在他们遭到不幸时,常常有感赋诗,这实际上也是使情绪得到正常宣泄的一种方式。有人经过研究认为,在愤怒的情绪状态下,血压会升高,这是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怒气能适当地宣泄,紧张情绪就可以获得松弛,升高的血压也会降下来;如果怒气受到压抑,长期得不到发泄,那么紧张情绪得不到平定,血压也降不下来,持续过久,就有可能导致高血压。
打个比方,这种“暗流”就像是蓄在水库里的水,只能是越涨越高,在心理上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压力,那么要想它不外流,就必然要在心理上高筑堤坝,而这势必使人在心理上与外界日益隔绝,造成精神的忧郁、孤独、苦闷和窒息;或者,这股“暗流”就要冲破心理的堤坝,使人显现一种变态的行为,甚至导致精神失常。在这里,同样用得上这句众所周知的话:堵塞不如疏导。
“骂者,唯人类才有的发泄愤怒的方法也。有啥不顺心的事,骂上两句,也就顺心,有啥不如意的事,骂上两句,也就如意。尤其妙的是,有啥下不了台的事,骂上两句也就下了台。”“骂”,也是发泄的一种方式。
一天,陆军部长斯坦顿来到林肯办公室,气呼呼地对他说一位少将用侮辱性的话指责他偏袒一些人。林肯建议斯坦顿写一封内容尖刻的信回敬那家伙。
“可以狠狠地骂他一顿。”林肯说。
斯坦顿立刻写了一封措辞强烈的信,然后拿给总统看。
“对了,对了。”林肯高声叫好,“要的就是这个!好好训他一顿,真的真好,斯坦顿。”
但是当斯坦顿把信叠好装进信封里时,林肯却叫住他,问道:“你要干什么?”
“寄出去呀!”斯坦顿有些摸不着头脑了。
“不要胡闹。”林肯大声说,“这封信不能发,快把它扔到炉子里去。凡是生气时写的信,我都是这么处理的。这封信写得好,写的时候你已经解了气,现在感觉好多了吧,那么就请你把它烧掉,再写第二封信吧!”
遇见生气的事情,把它写出来,发泄出来,或许也是一种很好的解脱方式。
如果你喜欢运动,可以在生气和郁闷的时候拼命跑步,使劲打球,或者打沙袋——把气你的人想象成沙袋;如果你喜欢音乐,心情不好时可以听听让人愉快的音乐,音乐会把你带入另一个时空,然后,你会发现让你不快的事情可能已经没有那么严重了,因为人的情绪经常是一时钻牛角尖而已;你可以到歌厅里去吼几嗓子,你的不快情绪就会随着你的歌声冲上云霄。另外,到大自然里去也可以使人心情舒畅,并唤醒对生活的热爱;你可以学习电影中的那些经典语段:找一个洞,把自己所有的不开心都讲给它听,当一切都发泄完之后,转身离开,将那些情绪抛在脑后;你也可以大声痛哭,借“流泪而放悲声”这一方式来宣泄心中的情绪,因而我们有时在劝慰遭受重创的人时会说:“哭吧,哭出来会好受些。”
其实,无论哪一种,都不过是发泄情绪的方式而已。与其将心中的种种情绪自觉不自觉地加以“克制”,还不如将其通过一种平和的方式发泄出来。毕竟,长久地情绪积压,无论是对身体还是对心理而言,都是无益的,特别是那些负面的情绪尤其需要疏导。
生活中,只要是在不伤害自己与别人的基础上,宣泄心中的情绪,卸下不满的包袱,才能轻装上阵,以最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
嫉妒不过是动力
如果想要彻底地摆脱嫉妒这个恶魔,那就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将那种如痴如狂的妒,化作不断前进的燃料,这样便能将一出丑剧,演变为充满活力的奋斗史诗。
嫉妒是人心头的一颗毒瘤,它会混乱人的心性。妒是一种极具毁灭性的事物,其威力甚至超过世间现有的一切武器。实际上嫉妒不仅是万恶之首,而且是万恶之源,只要沾上了一点,就有可能让人为之疯狂。
那么,何谓嫉妒呢?心理学家认为,嫉妒是由于别人胜过自己而引起情绪的负性体验,是心胸狭窄的共同心理。黑格尔说:“嫉妒乃平庸的情调对于卓越才能的反感。”
嫉妒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养成的。嫉妒有三个心理活动阶段:嫉羡——嫉优——嫉恨。这三个阶段都有嫉妒的成分,而且是从少到多。嫉羡中羡慕为主,嫉妒为辅;嫉优中嫉妒的成分增多,已经到了怕别人威胁自己的地步了;嫉恨则把嫉妒之火已熊熊燃烧到了难以消除的地步。这把嫉恨之火,没有燃向别人,而是炙烤着自己的心,使自己没有片刻宁静,于是便绞尽脑汁去想方设法诋毁别人,这就使他形神两亏了。嫉妒实质上是用别人的成绩进行自我折磨,别人并不因此有何逊色,自己却因此痛苦不堪,有的甚至采用极端行为走向犯罪深渊。据某公安部门调查,每年因嫉妒造成犯罪案件的占整个刑事案件的10%。近年来在一些高等学府里,因嫉妒而投毒、写匿名信的已屡见报道。
嫉妒是一种强烈的情感,一旦发动,就如痴如狂,如聋如盲。嫉妒更是自古以来最大的悲剧。在这种强烈的嫉妒面前,即便是修行者也会陷入它布下的陷阱之中。
一群魔鬼到处引诱人,和上帝争夺灵魂。这时有一个修道士,对上帝十分诚实,道行很深。魔鬼们都下了赌注,看看谁能把他从上帝手中夺过来。于是魔鬼们轮番上阵,分别用名利、情欲、恐惧和死亡等来试探这位修道士,但全都没有得逞,个个无功而返。
魔王听说了这件事,想显一显身手,就对这一群魔鬼说:“你们这些方法都太笨了,只能对付那些道行浅薄的人。退到一边去,看我怎样对付他!”
于是魔王走到那位修道士身边,修道士正在进行祷告,魔王在他耳边轻轻地说:“你的同门师弟已经当上主教,你听说了没有?”
“呼啦”一声,修道士手中的《圣经》掉到了地上,他那原本庄严肃穆的面容,刹那间变了颜色,罩上了一层阴影。魔王的诡计成功了。
抵制住名利、情欲、恐惧和死亡等威逼利诱的修道士,在嫉妒面前败下阵来,可见,嫉妒威力之大。
对那些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便是嫉妒。它是一种低级趣味,是人性残存的动物性。许多动物的本性是嫉妒的,一只狼可以把抢猎物的同类咬死。《三国演义》中的周瑜临死时对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亮”,就是嫉恨。
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其实嫉妒是无能者的“专利”,他们自己不求上进,又怕别人超过自己,似乎别人成功了就意味着自己失败,最好大家都是矮子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大。这是一种十分有害的腐蚀剂,这些人的骨子里充满了“怠”与“忌”,无论对己、对社会、对国家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害的,正如荀子所说:“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至。”一个被嫉妒心支配的人,一定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不求上进的人;一个嫉妒成风的单位,一定是正气不旺、邪气盛行、先进不香、落后不臭的单位。
弗朗西斯·培根说过:“犹如毁掉麦子一样,嫉妒这恶魔总是在暗地里,悄悄地毁掉人间美好的东西!”犹如剧毒一般的嫉妒,总是会让世间的一切都变成了最大的丑剧。被嫉妒所困扰的人,如果不及时地从嫉妒的牢笼中逃离出来,人生也必定会变成一出丑剧。
把嫉妒变成竞争的动力,在关注别人的优势时,回过头看看自己的优势之所在,如此便能使原本失衡的心理获得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能稳定情绪和情感。如果想要彻底地摆脱嫉妒这个恶魔,那就朝着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努力,将那种如痴如狂的妒,化作不断前进的燃料,这样便能将一出丑剧,演变为充满活力的奋斗史诗。
遇怒先不怒,化戾气为祥和
赶快收敛你的愤怒,化戾气为祥和,这样,你才能让愤怒的火山在即将喷涌的那一刻熄灭,转化为一种平和的力量,在生命里盛开宁静的百合花。
愤怒是一种情绪状态,按照强度不同可分为轻微的愤怒、强烈的愤怒,甚至暴怒。和其他情绪一样,愤怒也会伴随生理上的变化:当你感到生气时,心率和血压会上升,同时能量激素、肾上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的水平都会升高。
引起愤怒的原因很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愤怒的情绪体验。愤怒是一种有害的情绪状态,常常会给人带来意想不到的麻烦,如同学关系疏远、师生关系紧张,而且长期、持续的愤怒对个体的健康损害也是极大的。
在发怒的时候,要学会转移自己的怒气,数数或者暗示自己平静下来,都是好办法。当然,保持良好心态,让自己别轻易发怒也是好办法。
愤怒容易让人失去理智。愤怒的人把一点小事看得像天一样大,过于认真让他们夸张了自身受到的伤害。他们以为愤怒可以让自己在别人眼中更具有权力,其实不是这样的。他们不仅不会因为愤怒而被认为拥有权力,反而会被认为缺乏理智,难成大气候。怒气会让你失去别人对你的敬意,人们会认为你缺乏自制力而更加轻视你。
在我们的眼中到处充满了忙碌和重复的事情,面对毫无变化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人难免烦躁,脾气就随着变坏。然而,一次、两次的爆发后,如果你还不加以克制,那么演变下来,就会养成暴躁的习惯。我们并非生活在真空,因而人生总会有阻力、有逆境,如果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如爆竹一样炸裂,那么恐怕不仅仅会使身体受伤,还会毁了前程。
1943年,二战著名将领巴顿在去战后医院探访时,发现一名士兵蹲在帐篷附近的一个箱子上,显然没有受伤。巴顿问他为什么住院,他回答说:“我觉得受不了了。”医生解释说他得了急躁型中度精神病,这是第三次住院了。
巴顿听罢大怒,多少天积累起来的火气一下子发泄出来,他痛骂了那个士兵,用手套打士兵的脸,并大吼道:“我绝不允许这样的胆小鬼躲藏在这里,他的行为已经损坏了我们的声誉!”
第二次来,巴顿又见一名未受伤的士兵住在医院里,顿时变脸,问:“什么病?”士兵哆嗦着答道:“我有精神病,能听到炮弹飞过,但听不到它爆炸(炸弹休克症)。”
巴顿勃然大怒,骂道:“你个胆小鬼!”接着打他耳光:“你是集团军的耻辱,你要马上回去参加战斗,但这太便宜你了,你应该被枪毙。”说着抽出手枪在他眼前晃动……
很快,巴顿的行为传到艾森豪威尔耳中,他说:“看来巴顿已经达到顶峰了……”
狂躁易怒的性格,使本来很有前途的巴顿无法再进一步,面对有心理障碍的士兵,不是认真了解情况,加以鼓励,而是大打出手,完全失去了一个指挥官应有的风度修养,破坏了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因此失去了攀上顶峰的机会。遗憾之余,让人想起了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一个人的弱点总是在发脾气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它往往成为崩溃的前兆。谋略和战斗力也会在愤怒的情绪中消散,所以永远保持客观与冷静的态度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