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就像一个小孩,当它奔跑时欢笑着,发出了死亡的格格笑声。它向我点头致意,我跟循灾无形的物体;但是当你一旦停留,你已经落在尘土和那些星星的后面;你原来只是一幅单纯的图画。
全是理智的心,恰如一柄全是稀刃的刀,叫使用它的人手上流血。
不是槌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我们都知道儿童喜欢尘土。他们的整个身心像花朵一样渴求阳光。1861年5月7日,在加尔各管市市中心乔拉桑歌的一个大家庭里,诞生了这个家庭的第14个孩子、第8个男孩,他就是印度近代最伟大的诗人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小罗宾德拉纳特(简称罗宾)刚生下来的时候面貌端正,身体结实,不过似乎不如姐姐、哥哥们漂亮。有一次大姐肖达米妮一边给他洗澡一边半开玩笑地说,她的小罗宾皮肤黑,长的不太好看,可是将来比谁都更了不起。
泰戈尔家族曾经是很富有的,但到了罗宾的父亲这一代,由于不善理家务,致使家庭日渐衰落。诗人晚年曾回忆道:我们家的情况那时已经很像穷人了。什么车呀、马呀,只是名义上存在罢了。早餐能吃面包和香蕉叶子包着的黄油在我们看来简直就是登了天。
小罗宾的童年并没有享受到多少母爱,他主要是在仆人的照料下长大。这些仆人整天除了给小罗宾讲些让他呼呼心跳的强盗故事外,还手舞足蹈地为他表演和背诵当地的民歌。据诗人后来说,他稚嫩的心灵田野上被仆人们种上了文学创作的种子。
泰戈尔7岁时被送到一所师范学校上学。这是一所按英国教育制度建立的模范学校。可是泰戈尔却特别讨厌这所学校。没上一年,他就不去了。
父亲为泰戈尔请了两名最有学问的老师,分别教他文学、数学、简明哲学、科学常识、英语、音乐和体育。
老师对泰戈尔的要求很严。每天天一亮就要他起床,练习摔跤。早餐后上课,直到晚上还要做一小时的作业。然后,父亲又要他和哥哥姐姐们一道吟诗作画,学习印度古典音乐。这样,他掌握了很多知识。
12岁时,他写了一首十四行诗交给了老师。老师读后十分惊奇,他不相信这首诗是出自一个孩子的手笔,
泰戈尔15岁之前,已经熟读了大量梵文、孟加拉文和英文名著。如印度古代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古代著名诗人迦梨陀娑的长诗《云使》,古代名剧《沙恭达罗》、《薄迦梵歌》,深奥难懂的梵文《文法启蒙》等,他都能将其中的一些章节背诵如流。他还与二哥一起到农村去,看到了农民的贫困生活,了解了贵族和英国人剥削压迫人民的行为。他的爱国情感大大增强了。
17岁那年,泰戈尔遵从父亲之命,漂洋过海来到了英国,上伦敦大学攻读法律。但是,他对法律毫无兴趣。在伦敦大学,他只读了三个月的法律,其余的时间就是了解英国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学习西方国家的文学、艺术,吸取西方国家文学大师们的创作经验和写作方法。
在英国留学期间,泰戈尔已经认识到,印度这样一个古老的大国之所以,不如小小的、后起的英国先进,除了遭受英国100多年来的殖民统治以外,就在于人民受几千年来愚昧落后的封建思想、习俗的束缚。所以,要使印度先进、强大起来,既要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也要反对中国的封建制度。泰戈尔在英国留学两年便回到了印度。
青年诗人回国后诗兴大发,接连写出几部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有34个场面,4000余行的长篇诗剧《破碎的心》,音乐剧《蚁蛭的天才》和1882年出版的组诗《暮歌》。作品充满了热情浪漫的幻想和忧郁悲哀的情调。《暮歌》标志着诗人早期创作的结束。1883年,《晨歌》集又得以出版。《晨歌》比起《暮歌》思想感情更为健康,悲哀和忧郁代之以热情和明朗,在语言韵律方面也更为成熟,进一步显示诗人抒情的才能。《晨歌》被认为是向成熟过渡的开始。这年春天,泰戈尔移居印度西南沿海的卡尔瓦尔。在笛卡儿瓦尔,他创作了歌剧《自然的报复》。这部歌剧是诗人第一部真正成功的剧作,它摆脱了早期戏剧的稚嫩色彩,着重表达了作者否定解脱遁世,肯定现实世界的思想,是诗人积极生活态度的生动反映。
1884年散文剧本《诺丽妮》,1885年短篇历史小说《王冠》,1887年取材于传说故事的小说《贤王》和探索人生意义的音乐喜剧《幻影的游戏》相继问世。不过最足以表现泰戈尔心境的还是1886年写的《刚与柔》。这部诗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童谣、宗教诗、爱国诗、恋爱诗等,中心思想是讴歌生活的快乐,抒发爱人类、爱世界的强烈感情。这部诗标志着诗人已经相当成熟。
诗人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心绪不宁,悲哀袭来的时候,就想去旅行,即使不能远行也得变换住所。在旅途中他也勤于创作,《国王与王后》、《牺牲》以及诗集《向往》都是在旅行中创作的。
这一时期,是泰戈尔文学创作的“黄金”时期。而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正处于高潮。泰戈尔创作的诗歌、小说、剧本、绘画以及所写的哲学、宗教和教育等方面的著作充满了反对英国殖民统治、歌颂印度民族英雄、唤起人民的爱国主义的激情。
他的作品让殖民侵略者非常害怕,屡次遭到查禁。
除创作了上述内容的作品以外,泰戈尔还写了大量的抒情诗。其中,在1910年写的一本名叫《吉檀迦利》的诗集,艺术价值最高,最受人们的喜爱。
为了使世界人民都能读到这部诗集,使欧洲国家了解东方国家的文化,提高亚洲人民在世界上的地位,泰戈尔亲自将这部诗集翻译成英文。他又特地把它带到英国,邀请欧洲国家的一些最著名的文学大师们,并当着他们的面朗诵。
大师们默默地听着,既不批评,也不表扬,听完后便默默地走了。可是到了第二天,当天晚上在场的大师们,送来了一封封热情赞颂这部诗集的信。原来,那天晚上他们在听了泰戈尔朗诵的诗以后,被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英国女王也授予了他爵士称号。
就在他潜心写作的时候,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又一次高涨起来。以甘地为首的国大党发起“非暴力”运动,以争取印度的独立和民族解放。英国殖民主义者为镇压印度的民族独立运动,在阿姆利则市制造了一场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泰戈尔得知这一惨案的消息后,拍案而起。他当即给英国驻印度总督写了一封抗议信:
“英国政府对印度人民的残酷镇压,在古往今来的政府中是从没有先例的。贵国竟用最先进的武器,来屠杀手无寸铁的人民。这使我感到,我获得贵国授予的荣誉和爵士称号,是最大的耻辱。因此,我请阁下除去贵国女王授予我的爵士称号。”
泰戈尔的言行,极大地鼓舞了印度人民的反英斗争,给英国殖民当局以沉重打击,也赢得了世界进步人士的高度赞扬。
从阿姆利则惨案以后,泰戈尔已经不满足当一个作家、诗人了。他要用自己的名誉和声望,为祖国的独立和世界和平而斗争。他曾七次出国访问,到过世界四大洲30多个国家。又和世界著名进步作家共同发起了“光明团”,来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泰戈尔毕生勤于工作,在各个领域获得丰收。特别是在文学艺术上,他一生共创作了50余部诗集,100多篇短篇小说,12部中长篇小说,40余种剧本。
此外,泰戈尔还留下了2500余首音调铿锵、韵律优美的作曲和多幅想像丰富、色彩考究的绘画。
泰戈尔终生关心教育事业并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他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他的呼声响彻四面八方。他被世界各国人民所爱戴所敬仰。
泰戈尔以多样的形式、富于变化的风格、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文字驾驭着自己驰骋的情思,并把它糅合在独创的韵味中,开启了新一代诗风。
泰戈尔以跌宕起伏的情节,细致入微的描写,形象生动的语言完善了印度近代短篇小说体裁,并完成了印度第一批社会心理长篇小说。
泰戈尔还创作了具有社会政治的、哲学的性质,反映先进与落后、压迫与反压迫冲突的戏剧。发人深省的哲理、清新隽永的对话为世人所喜爱。
精彩点评:
泰戈尔是印度近代杰出的诗人、文学家、思想家。由于他思想中高超的理想主义和他文学作品中的庄严与美丽,使其文学作品引起了全世界人的兴趣,也使泰戈尔名垂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