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代表人物:费正清) 人类的希望取决于那些知识先驱者的思维,他们所思考的事情可能超过一般人几年、几代人甚至几个世纪。
——哈佛大学第二十一任校长艾略特
【精彩导读】
费正清小传
费正清(1907~1991),原名约翰·金·费尔班克,美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哈佛大学终身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
1907年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曾就读于哈佛大学。1929年获罗兹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求学,研究题目为“19世纪中英关系”。为了撰写博士论文于1931年夏赴中国调查进修,考察海关贸易,学习中文,主要受教于蒋廷黻,曾短期兼职清华大学经济史讲师。其间在北平结识了北京大学校长胡适、北平社会研究所所长陶孟和、中国地质调查所研究员丁文江等人,并与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音夫妇、哲学家金岳霖、政治学家钱端升和物理学家周培源等结为好友。
1935年离开中国。后于1936年回母校哈佛大学历史系任教,并从1939年起与美国的日本问题专家赖肖尔一起开设东亚文明课程。1941年被征召至美国情报协调局,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工作。1942年9月至1943年12月被派往中国,担任美国战略情报局官员并兼美国国务院文化关系司对华关系处文官和美国驻华大使特别助理。
1945年10月至1946年7月再度来华,任美国新闻署驻华分署主任,二战结束后,于1946年返回哈佛大学任教。1955年在福特基金会的支持下主持成立东亚问题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后来还获得洛克菲勒和卡内基基金会的资助,并于1961年更名为东亚研究中心,后于1977年更名为“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以资纪念。在他直接或间接主持研究中心的几十年里,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成为美国东亚问题研究的学术重镇。1972年中美建交后,应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的邀请,自1949年后首次重访中国。
【人物故事】
不走寻常路
费正清在小学的时候就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一般小孩的创新精神,他在做作业的时候并不把求得准确结果作为自己的目标,而是尽量多地寻求解题方式,所以有时候很少的作业他却要做一整天。但正是因为这种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学习方式,有时候很多很难做的作业,他却又能在很短的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
数学老师发现费正清解题思路灵活,不拘泥于课本上的法则,总是试图寻找最简捷的解题方法。一次,数学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没学过的题目,大家都埋头苦想。费正清看了一会儿就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数学老师让他来解,果然他一会儿就做出来了。数学老师于是直接推荐费正清去参加初中组的“校际代数联盟”。
在竞赛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形式的题目:所有队员独立完成题目,可以在验算纸上写任何东西,只要每个队员把最后认为正确的答案画个圈,时间是45秒。最后评判以圈中数字为准,因此即使书上的解题规则可以用,但在有限的时间内也不可能做完,只有用自己认为最简捷的方式来解题才可能成功。而费正清得益于平时创造性学习的训练,总是第一个在纸上写出答案,然后悠闲地等着老师出下一道题,当评委来收验算纸的时候,发现他的纸上的验算步骤是最少的。结果,在竞赛中他以满分取得第一名。
但是竞赛结束以后,费正清并没有马上离开,而是在纸上重新验算起来,同学和老师都不理解。其中一位老师走到他跟前一看,原来他在验算刚才已经答对的所有题目,老师感到十分好奇,不禁问他:“你已经做对了,为什么又做一遍呢?”费正清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看那些题目怎样设计才会更好一些。”
这种创造性地学习的训练对他以后的学习很有帮助,让他始终保持充满活力的学习能力,这也对他后来的外语学习十分有帮助,并最终使他成为著名的汉学家和历史学家。
【哈佛观点】
知识更多地来自思考,而非书本
如果说,宇宙万物什么是最神奇、最伟大的,那就是人的大脑。善于用脑思考,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你的学习过程也将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美国著名学者彭威廉说:“真正的知识更多地来自思考,而不是书本,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用‘脑’学习,而不是用‘眼睛’学习。”用眼睛学习的知识在脑中依然是知识,知识是会过时的、被遗忘的。而用脑学习则通过思索将其化成了方法、智慧,并培养了自己的主见与独立思考能力,成了人生命中的一部分,这是一个人真正的能力。
爱因斯坦小时候就是一个善于用脑思考的孩子。当别人向他提出问题时,他总是先在头脑中把答案想成熟了,然后小声预读一遍,等到自认为没有错误时才大声说出来。他这种回答问题的方式让听话人感到非常着急,恨不得从他嘴里把话抠出来,然而,这正是他与其他孩子的不同之处。
爱因斯坦家的房子周围有一个花园,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地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里,用手抚摩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爬行的蚂蚁。他很小就喜欢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一次,在依萨尔河岸野餐时,一位亲戚说小爱因斯坦很严肃,当其他的孩子都在玩耍、逗乐时,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母亲玻琳深情地为自己的孩子辩护:“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用大脑思考。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那位亲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亲的心情。
爱因斯坦这种不拘常规、创造性独立思考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更是显露无遗,他从来不愿按老师讲授的那些标准方法去解决问题,往往要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才能得出答案。甚至他不愿意未经思考就去接受老师教的每一个字,这在一般人看来简直是不可理喻。难怪爱因斯坦的父亲到学校与校长讨论儿子的前途时,校长很遗憾地告诉他:“你的孩子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会成功,因此也无前途可言。”
然而,正是这个被校长看做无前途可言,无论做什么事都不会成功的孩子,却成了最伟大的科学家。他的成功,可以说是因为其善于用脑思考,敢于创造性地学习。
善于用脑思考既是一种能力、品质,又是一种习惯。要具备这种能力,首先要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性的学习。而对知识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又是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前提,没有强烈的求知欲,你自然就不会去开动自己的大脑。同样是一本书、一节课,如果你对它感到厌烦或无所谓,你便会觉得自己的大脑是麻木的、烦躁的,这时就谈不上热情,更谈不上用大脑思考,创造性地学习了。反之,如果你能充分地激起自己的求知欲,觉得里面充满有趣的知识,觉得当你掌握了它们,会高兴、自豪,那你的大脑就会始终处于兴奋而活跃的状态,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木头疙瘩了。
善于用脑思考的人,他的学习绝不会毫无目标、枯燥乏味,因为思考是为了以后更好地学习,为了在下一步学习时,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轻松互动】
考考你
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太平洋中有A、B两个相邻的小岛。A岛居民都是诚实的人,B岛居民都是骗子,当你问一个问题时,A岛的居民会告诉你正确答案,而B岛居民给你的答案都是错误的。一天,一个旅游者独自登上了其中一个岛,他分辨不清这是A岛还是B岛,只知道这个岛上既有本岛居民又有另一岛上的来客。他想问岛上的人“这是A岛还是B岛”,却又无法判断被问者的答案是否正确,旅游者动脑筋想了一会儿,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只需问他所遇到的任意一人一个问题,就能从对方的回答中准确无误地断定这里是哪个岛,你能猜出旅游者所问的问题吗?
答案:
随便问一人:“你是这个岛的居民吗?”若答是,则此岛为A岛。若答否,则此岛为B岛。
【亲子共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