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曾对眠“晓风残月”,谁又慨叹“故垒西边”;谁曾悲戚“冷月无声”,谁又激愤“挑灯看剑”。千百次梦回,“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太多的记忆,“砌成此恨无重数”。
穿过流水,漫过时光,“寻寻觅觅”终得见“烟雾九重城”,“庭院深深”锁不住“千里快哉风”!
翻开这些泛黄的书卷,看见了这些或潇洒或忧伤的影子,看见了他们身上展现了中国人的品格和灵性。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家,这源于它厚重的历史,它迤逦的山水,这些都是滋养诗情灵气的土壤。中国人重情、善感,喜怒哀乐都可入诗,在诸多妙笔生花的编织下,成就了一篇篇让人沉醉的作品。
诗词,在中国人的字典里从来都不是生僻的,甚至可以说诗词影响了整个中国人的性格,这片土地的人们热爱风花雪月,热爱豪情烈血,每个人骨子里都是诗人的灵魂。在遥远的上古时代就开始有了诗歌的雏形。春秋时代出现了《诗经》的繁华,《离骚》的奇绝,诗词自此开始了千年繁衍生息的历史。于是,在汉朝乐府的鼎盛之后,迎来了唐诗的辉煌,它或飘逸或沉浑或凄冷或艳丽,有着千万种脸孔,千万种气韵,哪怕百年千年之后,还是有人记得那些百花齐放的时代和那些争奇斗艳的名句。
而这本书所谈的宋词,正是与唐诗并称的两大诗歌体裁。唐诗虽然辉煌得前无古人,却并非后无来者,过了动乱的五代时期后,宋词带着它与生俱来的娇艳和阴柔姗姗来迟,与唐诗共同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两大高峰。唐诗偏重言志,吟诵自然壮景,像一首首激昂震撼的交响曲;而宋词偏重抒情,发掘内心世界,像一支支袅袅婷婷的小夜曲。与唐诗相比,宋词更加贴心和动人,它的语言纤巧,它的情绪微妙,深得诗歌的意韵之美。宋词不仅继承了唐诗的韵律,也融入了骈文的华丽,甚至还兼容了散文的自由,因此它显得最为多姿多彩,绚丽开阔。
本书详细解析了影响宋词进程发展的一些重要词人,如潇洒不羁的柳永、豁达清雄的苏轼、情深赤诚的晏几道、凄切感伤的秦观、典丽文雅的周邦彦、纵横沉郁的辛弃疾、空灵冷傲的姜夔……我们要看的不只是他们的优秀词作,也不只是他们的生平经历,而是要读到更为深层的美感和韵味,要了解性格和人生际遇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果他们不是那样的性格,如果他们没有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极有可能就不会拥有这样大的文学成就。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是在读词,更是在读人,这就是本书与同类型书最为不同的地方。
只有经历许多,才能了解许多,相信大家在这些词作中会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感动。沉醉在美好词句中的感觉是很美的,那一刻,灵魂是轻盈的、澄明的。人生,总是需要偶尔的沉醉,哪怕是在别人的故事里,这不是一时的放纵,而是人性的自我审视。或许我们还可以骄傲地说,我还能在天地之间化成一颗尘埃,听得见它的呼吸,看得见自己的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