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可不知的小人
很多人在工作生活中都遇到过小人,也都被小人精心设计的陷阱和他的阴风冷箭伤害过。小人一般都是心胸狭隘、自私偏执,他们甚至会为极小的恩怨不惜付出任何代价,使出世界上最卑劣的伎俩。畏小人如畏虎,这恐怕是很多人的心理写照。
对付小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准确识别小人,然后敬而远之,尽量不得罪他们,不和他们争名夺利,因为小人是得罪不起的。他们无德无信,从不按游戏规则出牌,心理阴暗、手段龌龊,这是一般人远远不及的。然而认识小人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已遭到小人的陷害。难道非要等到我们被小人伤害得体无完肤了,才能够看清小人的真实面孔吗?
当然不是,只要我们用心观察、仔细分析,“小人”还是可以提前被“揪”出来的。
大体言之,“小人”就是做事做人不守正道,以邪恶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人,他们的言行有以下特点:
(1)喜欢两面三刀、挑拨离间。为了某种目的,他们可以用离间法挑拨朋友间、同事间的感情,制造他们的不合,他则在一边看热闹,好坐收渔翁之利。
(2)喜欢虚情假意。这种行为代表小人的行事风格,小人对任何人都可能表里不一,这是小人行径的一种。
(3)喜欢利用别人,踩着别人的鲜血前进。小人是会不择手段地利用你为其开路,而不在乎你的牺牲的。
(4)喜欢推卸责任找替死鬼。明明自己有错却百般抵赖,硬要找个人来做替罪羊。
(5)喜欢无事生非造谣生事。小人的造谣生事都另有目的,他们乐于制造事端,说谎和造谣是小人的生存手段。
(6)喜欢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这种人很容易因为受上司所宠而趾高气扬,在上司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只要一有机会就抬高自己,并且好仗势欺人。
(7)喜欢追随权力。唯利是图,“墙头草随风倒”,谁得势就依附谁,谁失势就抛弃谁,这也是小人的一大特点。
(8)喜欢乘人之危,落井下石。只要有人跌跤,他们会追上来再补一脚,在小人眼里,看别人跌跤是最快乐的事。
事实上,“小人”的特色并不只这些,总而言之,凡是不讲法、不讲理、不讲情、不讲义、不讲道德的人都带有“小人”的性格。
小人生存法则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小人之所以为小人,就是因为他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常常使出卑劣的手段,置别人于不顾。小人为了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往往把自己隐藏得很好。他们都有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善于伪装,从来没有听说有小人大声向众人宣布:“我是小人!”相反,真正的小人往往会以君子的面孔示人,先博得别人的信任,然后找到下手的机会。如果你没有防备,很有可能会被他们陷于不义。
小人一般没有真才实学,所以为了保存自己、战胜对手,他们必定得想办法削弱对方的实力,给对方制造矛盾,所以造谣生事就成了小人们惯用的利器。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其过人的才华深得唐玄宗宠爱,却因为得罪太监而葬送了前程。高力士虽然是太监,但是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在朝堂上颇有几分势力。李白放荡不羁,让高力士为其脱靴子,高力士虽然脸上笑嘻嘻的,其实在心里恨得不得了。此后,他就抓住各种机会,在皇上和贵妃面前造谣中伤,说李白的坏话,李白最终被其排挤出长安。
小人在与别人公平竞争时,往往没什么竞争力,因此为了“出奇制胜”,他们往往挑拨离间,故弄事端。
寇准是北宋著名将领,德才兼备,并且功绩卓著,深得皇上的赏识和重用。在辽宋作战时,寇准曾用智谋促成了宋真宗的亲征,达成“澶渊之盟”合约,使宋朝的损失减少到最小。但奸臣王钦若嫉恨寇准,他曲解“澶渊之盟”,对宋真宗说:“城下订盟,为志士所不齿,而澶渊之盟正是在大敌逼近我大宋城下时签订的合约。寇准孤注一掷,不顾我大宋的威严,不顾陛下您的颜面,城下立盟,这简直是奇耻大辱!”真宗听后,果然动怒。王钦若挑拨成功,寇准自此被皇上疏远。
小人在打击异己时喜欢用挑拨离间的手段,他们甚知人的脆弱心理,并善于利用,于是他们搬弄是非,激化矛盾,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小人总是很擅长跟别人“套近乎”,在他们的交际圈子里,总是有很多“朋友”、“知己”,他们用这种方式取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然后在背后对别人下手。因此,口蜜腹剑、暗放冷箭是小人的另一个制胜法宝。
春秋战国时,楚怀王得到了一位美人,使宠姬郑袖遭到冷落。郑袖哪能忍受这般对待,于是处心积虑地准备算计这位新来的美人。郑袖表现得十分大度和友好,主动与这美人以姐妹相称,对这位新来的“妹妹”十分照顾。一日她对美人说:“妹妹真是美貌过人,难怪大王对你宠爱有加,只是大王说你的鼻子长得不是十分好看。”美人听了之后深为忧虑,急忙请郑袖为她出主意。郑袖说:“这个没什么困难的。以后你再看见大王,就拿手绢将鼻子遮一遮就是了,这样大王就更喜欢你了。”美人照做。楚怀王不明白为什么每次美人见到她都拿手绢将鼻子捂住,便向郑袖打听。郑袖解释道:“妹妹觉得大王身上有股恶心的味道。”楚怀王一听,火冒三丈,立即下令把美人的鼻子割掉。此后,郑袖再次独占专宠。
除了这些手段,小人的鬼把戏还有很多,但归结到一点,无非是将自己的狼子野心包裹在温情脉脉的外衣里,用“好意”、“善心”等表面现象来麻痹对方,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将对手推进麻烦里。
流言止于智者
有人说:“谎言被重复一千遍,就变成了真话。”这么说虽然不完全正确,也不乏一定的道理。在生活中,很多人都经不住谗言的反复攻击,因而作出错误的判断。
当初魏国与赵国结盟,魏王指定庞恭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恭鉴于对魏王的了解及国内各种利害关系的全面权衡,知道此行凶多吉少,完成任务与否都对自己不利。可是王命难违,实在是知其不可而强为之。
临行前他与魏王有如下一段对话:
“如果有人跑来告诉你,说闹市上出现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我不会相信。”
“好,如果又出现一人来报告,说街上真的出现一只老虎。你会怎样?”
“我会开始怀疑。”
“如果第三次有人来报:街上出现老虎。你相信老虎出来了吗?”
“这时,我可能相信。”
庞恭长叹一声:“大王,老虎不可能出现于大街闹市,这你本知道的。只是因有三个人反复来说,你就相信了。邯郸离我国很远,可见要知道邯郸的事,不那么容易,消息都是几经传去的了。我此次辞别大王,背后说三道四的人不只三人,这点请大王留意。若能给臣以信赖,不为谣言所动,臣无后顾之忧矣!”
说完这番话,他陪太子上路了。
人还没到赵国,庞恭的政敌就开始说他的坏话了。庞恭陪同太子从赵国归来,魏王为谣言所惑,见都不愿见庞恭一面。庞恭不得已只好弃魏国而去。
这个故事本来是讽刺魏惠王无知的,后世人引申为“三人成虎”的成语,借以比喻有时谣言可以掩盖真相的情况。
俗话说:流言止于智者。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会被流言中伤的。但当流言愈演愈烈时,你就不能再保持缄默了,要以事实为据,用实际的行动击破谣言。
唐朝开元初年,民间盛传皇上要广纳天下美女。一时间人心惶惶,不少老百姓将自己的女儿藏起来,以避免入宫的命运。唐玄宗得知这个谣言后,苦思冥想一夜,得到了一妙策。他下令后宫中嫔妃与宫女愿意回家的让她们回家,愿意嫁人的就为她们挑选个好婆家。如此一来,流言自然而然就消失了。
唐玄宗这一个妙计不是比广诏天下,安抚民心更有效吗?
流言之所以称之为流言,就是造谣哄骗诬陷之事。在散布流言者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杰作”时,同样也害怕自己会遭到同样的对待。找出流言自相矛盾的地方,趁其不备,给造谣的人迎头痛击,让造谣者自曝其短,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北伐战争前夕,国父孙中山在广州街头边散步边思考着问题,看到一个身穿西装、头戴礼帽的男人站在广场前,他的四周围了许多人。国父走近一看,才发现这个男人正慷慨陈述着:“北伐军都是强盗、土匪,所到之处无不杀人放火、抢东西,无恶不作……”孙中山听到他恶意中伤北伐军,火冒三丈,略一沉吟,便走上前厉声说道:“阿三,你不好好在家待着,又偷穿了你哥的礼服乱跑,你又发病了。你的家人到处找你呢!”那男人惊惶失措地说道:“我才没病,我又不认识你。”“连我都不认识了?看来你的病又加重了。”国父乘机又补充上一句。听了这话,围观的人都认为男人是“精神病”,一哄而散。孙中山也笑着离开了,剩下造谣的人傻傻地站在原地。
你还可以以戏谑的态度揭露谣言的真面目。戏谑可以寓庄于谐,通过开玩笑的方式揭露谣言,这比极为认真地对待谣言更具智慧。
在美国总统竞选中,相互造谣中伤的现象,早在1800年就已经开始出现。
那一年,约翰·亚当斯竞选总统,共和党人就指控约翰·亚当斯,说他曾派其竞选伙伴平克尼将军到英国去挑选四个美女做他们的情妇,两个给平克尼,两个留给亚当斯。
亚当斯哈哈大笑,他回答说:“假如这是真的,那平克尼将军肯定是瞒过了我,全部独吞了!”
在场的人都大笑起来。这件本来非常棘手而令人尴尬的事,却在大家的笑声中轻松地解决了。
谣言,其实并没有你想象中那么可怕。当它凶狠地袭来时,不要惊慌,不要无助,不要暴怒,只需要用一颗平静的心去对待它就可以了。在你镇定自若迎视那些炮制谣言的小人之时,谣言也将不攻自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