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研究分析框架
基于上述理论与现实背景,本研究将从企业初始能力、技术体制、市场环境、制度环境四个前因来构建影响企业追赶决策进而影响追赶绩效的分析路径。在初始条件、技术体制、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的共同影响下,企业做出技术追赶战略决策、确定企业创新类型与技术学习方式,通过创新的进行不断影响市场能力和技术能力的累积性发展。因此,企业的赶超决策是由企业所面临的初始条件、技术体制、市场环境和制度环境共同决定的。
一、后发企业追赶的影响因素
首先,从进化的观点看,由于路径依赖效应的存在,企业的初始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企业追赶的决策,持续影响着企业技术追赶路径演化的全过程。就我国企业而言,存在三类典型的追赶发展起点,即大型国有企业、中小型国有或民营企业及新生的学术衍生企业(王大洲,2006)。第一类是典型的大型国有企业。一般来说,这类企业的历史包袱都比较沉重,政府关系对它们的制约也要严重得多,这就使其在组织试验的机会和能力方面受到很大限制。尽管它们资源充足,技术能力较强,但是组织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机制不易形成。这些注定了它们比较难以从行政关系主导的封闭网络过渡到市场主导的开放网络。第二类是中小型国有或民营企业等。就中小型国有或集体企业来说,其历史负担较小,没有企业办社会、冗员多这类大型国有企业常有的负担,地方政府对他们也没有施加严格的经营控制。对于民营中小企业来说,企业家个人网络十分重要。尽管这些企业创业伊始,可能技术能力不强,但其创业精神很强。它们或者依托国有企业,或者依托海外关系,或者依托高等院校,或者依托科研机构,而后建构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因而容易在市场机制下成长壮大。第三类是新生的学术衍生企业,它们是基于学术机构的科研成果建立起来的企业。对于这些企业来说,初始的产学研关系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知识源泉。这类企业的产品技术通常较先进,但生产能力的形成往往需要采取虚拟方式加以实现,而营销网络的构建常常最为关键。在现有制度环境下,这类企业通常能够得到国家资源的支持,有较好的基础来构建国际网络。对他们来说,关键问题在于能否协调好企业和母体之间的关系。不过,无论企业发展的初始条件如何,只要通过持续学习和创新并在其间形成正反馈机制,企业都有可能实现成功追赶。
其次,产业技术创新的本身特征会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其中最重要的产业技术特性可{L-End}
表达为技术体制(technological regime),不同技术体制的产业技术学习可能需要不同的学习渠道、组织方式和努力方向(Lee & Lim,2001)。产业的技术体制包括技术进步的累积性、技术轨道的流动性(或可预测性)、知识基础特性(Lee & Lim,2001),本文把技术体制分为技术成熟度和技术创新结构两个主要维度。技术成熟度反映了技术轨迹的变动程度和创新的频率(Lee & Lim,2001),当技术轨迹变动程度相对较弱,创新频率较低时,技术成熟度较高,企业所面临的更多是渐进性的创新机会。技术创新结构主要反映了行业中技术创新发生的企业分布,技术创新结构比较集中,则说明行业主导范式相对稳定,企业面临的主要是渐进性的创新机会,反之,则说明行业技术发展处于动荡期,正在酝酿范式转移的突破性技术变革(陈劲和王方瑞,2007)。
再次,市场环境特征对企业追赶决策影响。市场环境包括市场类型、市场集中度和产业全球程度。市场类型主要指企业面对客户性质和对象的差异,可分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消费品市场和主要面对企业客户的工业品市场。市场集中度直接反映了市场的发展程度和竞争程度,通过对行业最大市场份额的竞争对手和本企业的对比,尤其是国际份额的对比,企业可以清楚地识别出当前市场的竞争情况。通常来说,市场集中度高、行业内技术范式相对成熟和稳定,很可能正在孕育极大的技术变革,反之,则说明行业技术范式还在发展初期。如果企业所面临的市场主体之间的市场份额变化频繁,则说明行业技术发展正处于技术范式或主导设计出现的关键时期,此时,技术后发企业如果要进行技术引进,应致力于引进最有可能成为行业标准的技术。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企业价值链已经超越了国家的边界,形成了全球价值链,产业全球化对中国企业来说意味着全球资源的利用和全球市场的开拓。因此,在这一大背景下,中国企业的追赶必须站在全球价值链的视角,综合考虑国内外的各种要求,确定自身的追赶路径(柳卸林,2008)。
最后,制度环境特征对企业追赶决策的影响。我国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一个巨大转型经济体,其制度变化有着极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企业的追赶决策必须考虑政府的开放政策设计、产业政策设计等制度因素的重要影响,包括转型升级的环境、各层面政府政策扶植等。
二、后发企业的追赶决策与结果
后发企业的追赶决策包括战略导向选择、创新类型以及技术学习的方式。首先,后发企业成功的追赶与跨越,一定要有很好的战略愿景。在企业追赶战略选择上,本文把战略导向分为创新导向和市场导向,战略类型分为领先战略、追随战略与模仿战略。其次,后发企业要决定创新的类型,从创新内容上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创新程度上包括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在创新的方式上包括内部研发、外部购买、合作研发。再次,成功的赶超要有持续的组织学习,学习方式包括技术引进、OEM机制、大学或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产学研合作、战略联盟等。
后发企业追赶结果可从技术能力和市场能力两个方面来测度。技术能力是企业技术发展的程度,是技术努力和已有知识基础的共同作用结果。市场能力可用市场份额来测度。Lee & Lim(2001)提出了技术能力追赶和市场追赶的差别及其互动关系。他认为,技术能力追赶是市场追赶的必要条件,即产业竞争优势的保持是以技术能力的提高为基础的,单纯依靠成本优势无法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然而,技术追赶并不能构成市场追赶的充分条件,即技术能力的提高并不保证市场份额的增长,市场追赶绩效还受到市场资源条件、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和战略选择等众多因素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