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2006年1月,我国财政部颁布1项企业基本会计准则与38项具体会计准则,标志着我国的会计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会计规范的国际化程度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国际贸易、跨国投资和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把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对世界各国的会计规范进行研究比较,及时了解其差异,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家化,充分发挥会计作为一门通用的国际商业言语在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也为我国企业融入国际资本市场提供会计服务支持。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标志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中国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与合作也全面展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一方面有利于巩固和加强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周边国家的团结合作。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扩大双方贸易和投资规模,促进区域内各国之间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促进区域市场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高本地区的整体竞争能力,为区域内各国人民谋求福利。要促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快速健康发展,必须要促使双边相互了解各自的会计准则(制度)并大力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会计准则(制度)的协调与趋同,以提高自贸区内各成员国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2009年亚洲大洋洲会计准则制订机构组(AOSSG)的成立进一步表明了加强区域会计的国际协调,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马企业会计准则比较》主要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通过比较分析中国与马来西亚现有的会计准则,试图揭示中国与马来西亚在企业会计准则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原因,为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和吸引马来西亚投资提供会计技术支持。同时,本书也为国际会计比较理论研究者、会计专业学生等提供帮助。本书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目前国内对中国与马来西亚会计准则比较的研究空白。
本书共九章:第一章导论,包括本书研究的背景,研究方法与内容,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中马企业会计准则框架比较,主要对中马会计准则体系、会计准则制定模式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比较分析;第三章中马企业资产类项目准则比较,主要对存货准则、固定资产准则、无形资产准则、长期股权投资准则、投资性房地产准则和资产减值准备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第四章中马企业负债类项目准则比较,主要对职工薪酬准则、企业年金基金准则、股份支付准则和或有事项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中马企业损益类项目准则比较,主要对收入准则、建造合同准则、借款费用准则和所得税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第六章中马企业报表列报类准则比较,主要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准则、财务报表列报准则、现金结算流量表准则、中期财务报告准则、合并财务报表准则、分部报告准则和关联方披露准则进行分析比较;第七章中马企业特殊事项准则比较,主要对中马企业发生的特殊事项所运用的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如“政府补助准则”、“外币折算准则”、“租赁准则”和“恶性通货膨胀经济中的财务报告准则”等;第八章中马特殊行业会计准则比较,主要对中马特殊行业,如金融保险业、石油行业、水产业、生物资产等准则进行比较分析;第九章区域会计协调:基于会计国际化的视角,通过对比中马会计国际化历程,分析中马会计国际化的原因,并指出中马会计国际化的共性及差异。
本书的第一章、第九章、第二章第三节、第六章第二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池昭梅副教授撰写;第三章第一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黄兰副教授撰写;第五章第三、四和第五节、第六章第七节、第七章三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黄维干副教授撰写;第三章第六节、第七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三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柏思萍副教授撰写;第三章第三节、第四节和第七节、第五章第二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吴春璇讲师撰写;第三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五节、第七章第四节、第五节和第十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吴清讲师撰写;第六章第三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秦弋雯讲师撰写;第四章第一节、第六章第四节、第六节和第八节、第七章第二节和第七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苏艺讲师撰写;第四章第二节、第六章第一节、第八章第二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王晓莹讲师撰写;第四章第三节和第五节、第五章第一节、第七章第八节、第八章第四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陆秀芬讲师撰写;第二章第二节、第四章第四节、第八章第一节和第五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阳春晖讲师撰写;第二章第一节和第四节、第三章第五节、第七章第六节和第九节由广西财经学院会计系孔晓春讲师撰写。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广西财经学院校领导及会计系领导和老师的关心和帮助,在此表示感谢。同时,非常感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的鼎力支持。
由于对马来西亚整个会计环境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掌握,因此,对中马各个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异同的原因未能作深入的分析;并且由于缺乏马来西亚上市公司在运用会计准则的情况的相关数据和资料,未能对马来西亚会计准则运用的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同时,本书在研究方法上,也仅限于运用规范研究的分析方法。因此,本书在研究深度等方面还有待提高,希望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的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