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瘟疫确是曹军失败的主因,那为何认定是血吸虫病呢?有学者说明了理由:
第一,我国古代早已存在血吸虫病,远古医书中的周易卦象便有“山风蛊”之病症,在公元7世纪初的《诸病源候论》中也有关于血吸虫病一类的记载。现今,研究者在出土于1973年的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中的女尸肠壁及肝脏组织中也发现了大量血吸虫卵。由此可以看出,早在汉代,血吸虫病之患就在长沙附近存在着。大量调查资料表明,与赤壁之战有关的地区为血吸虫病发区,尤其是湖南湖北一带。
第二,根据赤壁之战的时间与血吸虫病的易感染季节推断,血吸虫病的流行季节正好是曹军迁徙、训练水军的秋季。曹军从陆地转战水中,是最容易染上此病的。血吸虫在人体中的潜伏期为一个月,它们在一个月以后才会使人出现急性症状。所以曹军在训练时期已经染上此病,几个月后,进入冬季决战时期,此病也已进入急性期,致使曹军遭受此痛折磨,不堪一击。但孙刘联军也同样是水上训练和作战,为什么不会染上血吸虫病呢?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人的免疫力来看,孙刘联军长期居住在南方疫区,抵抗力较强,即便得了此病,也不是特别的严重。而曹操是北方人,抵抗力差,所以患此病的症状严重,因而溃败。
但是此说争论也很多。1981年11期的《新医学》与1982年5月25日的《文汇报》就这个问题相继载文展开争论,认为:
第一,曹操在邺而不是在疫区江陵训练水军,那里不是血吸虫病疫区,感染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第二,史书确实记载曹操烧船退军一事,但烧船的地点不在赤壁而在巴丘,时间不在赤壁大战时,而在曹军兵败退到巴丘时。
第三,血吸虫病的潜伏期一般在一个月左右,少数在两个月以上,潜伏期越长,发病的症状也就越轻,所以即使曹军在秋季患上了血吸虫病,到大战爆发时才发病,曹军的身体状况也不会很糟糕。
第四,曹操的水军大部分是居于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湖北人,跟孙刘联军的免疫力没有什么差别,除此之外,补充给曹操的刘璋军队也是来自疫区四川的士卒。所以,孙刘联军在免疫能力上与曹军没有高低强弱的分别。
赤壁之战是古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曹操号称百万大军却惨败于赤壁,这让后世有很多的猜测,看来这一问题,暂时还不能得到答案了。
关羽败走麦城之谜
导言:关羽一直是民间崇祀的对象,他是刘备麾下的著名战将,五虎上将之首。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三人关系亲若兄弟。但是关羽败走麦城,在麦城身首异处时,刘备却没有派任何援兵去救关羽,使这一千古名将结局十分悲惨。刘备、诸葛亮为何不救关羽呢?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受刘备取汉中胜利鼓舞,北上取襄樊;曹操以于禁为将,督七军救曹仁,同时命徐晃率军进驻宛城。8月,山洪暴发,淹于禁等七军,关羽乘机攻击,庞德不降被杀,于禁投降;曹仁沉白马坚守樊城。关羽以偏将攻襄阳,自己亲自攻打樊城,并于樊城北布下阵地,以防北方曹军援兵;同时派人向附近郡县策反,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投降,许昌以南部分官吏也暗中策应关羽;陆浑人孙狼聚众暴动,响应关羽,邺城魏讽乘机企图发动政变,即所谓“威镇华夏”。
曹操听取司马懿、蒋济等人意见,与孙权结盟,同时命徐晃率军救曹仁,并命名将张辽火速援曹仁。孙权故意派陆逊代吕蒙,关羽大意,遂抽走荆州部分守军;闰十月,孙权令吕蒙为大督,率军袭取江陵,孙皎后继,另派右护军蒋钦督水军进入沔水(汉水),防关羽顺流而下。吕蒙至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将战舰伪装成商船,兵士扮为商人,昼夜兼程。
至公安,迫蜀守将傅士仁归降,继用傅士仁劝降了江陵守将糜芳,并厚待关羽将士眷属,释放关羽俘获的魏军将士,抚慰百姓。同时,令陆逊进至夷陵(今宜昌境),西防刘备。徐晃到前线后,与曹仁取得联系,曹仁军士气大增;为离间孙刘,从中渔利,乃令部将将孙权来信射入关羽营中,关羽见后,犹豫不决,军心动遥。徐晃乘机大举进攻关羽据点,大破关羽,并乘机打通樊城路线。是时,洪水退,曹仁引军配合徐晃攻击关羽,文聘从水路断关羽粮道,关羽节节败退。关羽知荆州已失,急忙退军,士兵得知家属获厚遇,士气剧降;关羽孤立无援,坚守麦城。孙权派人诱降关羽,关羽伪称投降,在城头立幡旗,假做军士,自己却逃走,只有十多骑跟随。孙权派朱然、潘璋断了关羽各路,在临沮捉获关羽和其子关平,随即将其处死,此时仅为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
关羽关羽败走麦城让人皆为之慨叹,同时关羽失败的原因也让后世研究颇多,也有很多疑问。
1.在整个败走麦城的路途中,关羽有过三次逃跑的机会。可他为什么要到麦城粮尽,士气低落时才从临沮小道上逃跑,况且还是失败的?
第一次机会是在关羽攻打樊城时得知了荆州陷落的消息时,马上派了伊籍、马良回西川搬救兵。而这时,关羽完全可以率领军队返回成都,而不是援救已经陷落的荆州,因为这样做只能让士兵集体倒戈投东吴或者丧失斗志。
第二次机会是在回援荆州的路上,大量士兵投降东吴。关羽还天真地和吕蒙和谈,结果当然是否定的,关羽难道就没有想到要逃走?他应该知道继续拖延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第三次机会是关羽等人被困在麦城,关羽打算向上庸求救,派遣了廖化杀出重围求援。
但关羽为什么不杀出重围呢?廖化都可以平安到达西川,对关羽来说应该更不是难事。
有人解释说关羽之所以有三次机会不逃走,正是显示了他坚守阵地,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可以重新夺回荆州的大将风范。另外,也有人认为是关羽的“自尊心”作怪,他不想被天下人耻笑,更不想回到蜀国无颜见刘备,只能在麦城坚守。还有人说关羽是出于对刘备的信任,他相信刘备会派兵来救他,毕竟他为蜀国拼战沙场,他和刘备的关系还那么的亲密,刘备不会见死不救。但是直到最后关羽也没有看见蜀国来的救兵,虽然在最后也进行了突围,但是为时已晚。
2.当时关羽在麦城孤立无援,为何刘备、诸葛亮不发兵救他呢?败走麦城,丢失荆州究竟是谁的过错?
第一种看法认为失荆州应该由关羽自己负责。有人评价关羽“性妒前”,骄傲自大,又不善于处理内部关系,“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遂致荆州将领内部矛盾丛生。同时还拒不执行诸葛亮早在《隆中对》中就已制定了的联吴为盟的基本政策,对孙权主动联姻的提议直接拒绝,且振振有词,曰“虎女不嫁犬子”。因此,关羽实际上是败在自己刚愎自用、狂妄自大的性格上。
第二种看法认为是诸葛亮的过错。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从水淹七军到失荆州而身死,长达半年的时间里,蜀国却没有派出一兵一卒来支援荆州,这种现象很反常。诸葛亮作为刘备身边的主要谋士,亲自制定了“跨有荆益”的集团版图,他面对荆州有可能失去的危险的局面,竟然没有向刘备提出建议和判断,这更加离奇。因此,他们认为诸葛亮对荆州不闻不问的态度是有意为之。因为诸葛亮进入刘备集团以后,其地位和权力虽然是逐步上升和提高的。但刘备对诸葛亮亦并非一开始就推心置腹,君臣犹如鱼水。在刘备称帝前后,关羽、张飞的地位均高于诸葛亮,其他如赵云、庞统、法正、黄忠、马超等人的地位亦不低于诸葛亮,正如大多数史家所指出的:刘备与关羽、张飞的关系比之于诸葛亮显然要更进一层。这对于一心欲谋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葛亮来说,这个排他性极强的小圈子是他仕途上的严重障碍。诸葛亮想要控制整个蜀国,必须先跨越关羽这道障碍。而刘备在世时,这道障碍已经如此顽固;刘备去世之后,其棱角势必更加锐利与突兀。所以,当荆州危机四伏的时候,诸葛亮一反常态地沉默了,他决定见死不救。而他的玩忽职守导致了刘备对荆州局势的恶性发展掉以轻心,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最终铸成恨事。
第三种观点是刘备负责说。这种观点将成都方面不发一兵一卒救援荆州的主要责任归结到刘备身上,而不是诸葛亮。此观点认为不救关羽是刘备的意思,不是诸葛亮可以左右的。刘备的用意是欲借孙权之手除掉关羽,以巩固自己的集权统治,更重要的是为自己的继承人刘禅扫清障碍(潜在的权臣)。但是同时也有疑问:假若真相真是如此该怎么解释刘备和关羽之间所谓的“恩若兄弟”、“名为君臣,实犹父子”的亲密关系?有人说刘备能够听从诸葛亮的意见将“恐易世之后难以制御”的养子刘封处死,可见政治利益对刘备来说是最大的,最根本的。刘封与刘备是养父子关系,关羽和刘备是义兄弟关系。刘备既然能杀自己的养子,当然也可能去杀关羽。另外,刘备用这种方式除掉关羽,代价是丢失荆州,对这种巨大的代价,该怎么理解呢?其实刘备占有的荆州即关羽丢失的荆州仅占整个荆州面积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这部分荆州的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荆州军团的后勤补给也不能够自给自足,需要仰仗成都方面的支援。经济上的不独立,使关羽统率下的荆州军团实际上成了刘备的一大负担、一个大包袱。这时的荆州对刘备来讲食之无味丢之可惜,那么在扔掉荆州这块没肉的鸡肋的同时又可以铲除关羽这个心腹大患,那不就是“物超所值”了吗?
3.刘封、孟达为何不发救兵?
关羽被围麦城,离麦城最近的就是上庸,此时关羽派出将领廖化向上庸求援,刘封是刘备的义子,他自然想去救关羽,但是孟达却说:“当初汉中王认你做义子之时,那个关羽就很不愿意。他没有尽到叔父的责任,你就没有必要尽自己这个侄儿的责任。”刘封居然糊里糊涂地认同了孟达的观点,就以上庸兵少为借口打发了廖化,于是廖化只能“往成都而去”。为何孟达主张不救关羽呢?有人说孟达有反心,因为孟达后来投降了魏国,但是刘备夺取西川之时,身为刘璋手下武将的孟达与张松、法正等人充当了刘备的内应。这似乎在说孟达早已将刘备看成是可以效忠的主公,那么反心又从何说来?其实可以这样解释:关羽虽然和孟达还有刘封没有任何过节,孟达和刘封也没有反蜀之心,但是权力政治斗争是十分微妙的,即使两个人没有冤仇,但如果一个人阻挡了另一方的仕途,就由可能被对方陷害或者落井下石。
4.廖化为什么跑到成都发救兵?
廖化被孟达和刘封拒绝后直奔成都请汉中王发救兵,但那时关羽的脑袋已经被孙权砍下了。这里的问题是廖化为什么不去汉中而跑去千里之外的成都?上庸离汉中很近,而且汉中太守是魏延。就算孟达和刘封不发兵,但魏延不一定就不发兵。而且当时最多只要几百人,关羽就能冲出重围,魏延连几百人都没有吗?
这些观点只是专家们的主要看法,不能当作事实看待。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一世英雄豪杰最终惨死于麦城,这是关羽的悲剧命运。也许,至今他也不明白一生对蜀国、对刘备赤胆忠心,为何最后却被蜀国抛弃的原因。
淝水之战不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导言:中国古代战争虽然很多,但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却屈指可数。兵力弱的一方若想战胜兵力强的一方,其阵法、智谋都要超过敌方,方能取胜。但史书记载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是否就是事实呢?古籍所载的历史多是进行了加工,以此来突出这段历史的精彩神奇。淝水之战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战后,确定了南北朝时期长期分裂的格局。
西晋末年的腐败政治,引发了社会大动乱,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割据的南北朝时期。在南方,晋琅邪王司马睿于公元317年在建康(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东晋,占据了汉水、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纷争迭起。由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国先后灭掉前燕、代、前梁等割据国,统一了黄河流域。以后又于公元373年攻占了东晋的梁(今陕西汉中)、益(今四川成都)二州,将势力扩展到长江和汉水上游。前秦皇帝苻坚因此踌躇满志,欲图以“疾风扫落叶”之势,一举荡平偏安江南的东晋,统一南北。
公元383年8月,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近百万行军队伍“前后千里,旗鼓相望。东西万里,水陆齐进”。苻坚骄狂地宣称:“以我百万大军,即使将马鞭扔到长江中,也足以让长江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