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利率市场化对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逐渐由市场力量来决定利率的大小和变化的方向。改革的推进,市场定价领域的拓宽和利率波动幅度的扩大,必然对我国银行业的生存环境和经营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给风险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首先,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有待加强。要正确认识利率风险的存在,提高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充分认识到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新巴塞尔协议》中指出,稳健的利率风险管理方式应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第一,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妥善监控;第二,充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第三,妥善的风险计量和监控系统;第四,全面的内部控制和独立的外部审计。我国的商业银行应参照这些原则,把利率风险管理作为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其次,要密切关注国内外利率、汇率动态,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利率走势。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前,对商业银行而言,利率是由中央银行确定的外生变量。长期在管制状态环境生存的金融机构往往不能较好地把握利率的变动规律,就是中央银行本身也难以准确把握利率的未来变动趋势。这给商业银行预测利率变化趋势进行风险管理带来挑战。
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之后,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将是:
①与当前的水平相比,存贷利率差可能有缩小趋势。这是由于中国的银行业在利率市场化改革之后,银行之间的竞争将加剧,既有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也有来自外资银行的挑战。加入WTO后,国际银行业的激烈竞争使得一些资金雄厚的外资银行非常看好中国这片热土,外资银行的进入所带来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必将对中国的商业银行带来巨大的挑战。在争夺储蓄资源的过程中,存款利率将存在逐步提高的压力,而对优质贷款资源的争夺,可能使银行不得不降低其贷款利率,从而使银行的利率差缩小,给银行的利润空间变窄。在我国,商业银行目前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中间业务和其他表外业务不发达,所提供的利润在总利润中的占比还很低。
②利率的波动性加大。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利率的波动性将加大,利率与其他经济变量相互影响的力度将增加。经济的过热或低迷,货币资金的供求变化,货币购买力的变化,汇率制度的改革,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由此所产生的外汇占款给人民币带来的通胀压力,国际游资的冲击,都会引起利率波动。而利率波动增大,将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定价风险加大。重定价问题给银行的资产或负债所带来的损失也将更大。利率波动性增大也使银行业务中隐含期权的价值更高,增加了客户提前支取和提前还款的可能性。这就增加了期权风险。利率波动性增大,也使收益率曲线发生未预期的变化,造成收益率曲线的风险增加,给银行带来利率风险。
③利率波动更频繁,给商业银行及时反应的能力提出挑战。目前,中国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手段和技术都相对较落后,不能应对利率的瞬息万变所提出的快速反应的挑战。
④利率市场化之后,金融风险发生的表现形式和影响渠道也发生变化,给商业银行的应对能力以及抗风险能力提出挑战。随着金融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中国的银行业也逐渐和世界金融业融为一体,世界金融体系的动荡也将波及到中国的银行业,所带来的利率风险将不再仅仅是基差风险。
2.4、国际经验的借鉴
目前,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在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正在成为银行风险管理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利率风险的管理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还是一个较为生涩的领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国际银行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实践必然可以给我们一定的启示。
在美国,决定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大小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联邦储备理事会采取的货币政策。因为作为美国中央银行的联储理事会的政策目标以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可以左右市场利率的变动趋势。在稳定利率水平的政策目标下,未来利率大幅波动的可能性以及利率的波动会比较小。那些有意识地使其资产负债的成熟期不相匹配的银行所承受的利率风险也就比较小。而在稳定银行储备金的供应水平的目标下,联邦资金利率(即同业拆放利率)根据其确定的储备金水平自发地进行调整,则市场利率的波动就会比较频繁,变动的幅度也会比较大。尽管任何商业银行对货币政策无法操纵与控制,但它们却能够凭借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预测来衡量所承受的利率风险的大小,进而采取各种表内工具对现有的资产负债结构作出适当的调整,或者通过不同的表外工具对其现有的利率风险敞口进行保值。对于中国而言,中央正在逐步采用市场化手段来管理宏观经济,利率的变化频率逐渐加快,利率调整的幅度和经济走势密切相联系。尽管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是外生变量,无法左右,但商业银行同样也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趋势和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规律,对货币政策、利率走势进行预测,从而采取有效措施来积极管理利率风险。
从国际银行业的利率风险管理实践来看,对利率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所采取的静态缺口分析方法已经逐渐淡出,而动态的模拟分析成为对银行短期收益和长期价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度进行评估的主要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国际银行业对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践经验,认真研究动态模拟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假设前提,结合中国利率市场化阶段性推进的实际,立足于中国既有的资本市场发达程度和可资利用的风险管理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准确度量,科学管理,实施有效的监控与调整。
2.5、存在的问题
已有文献对于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中,而对中国这样的由计划经济转型而来的国家,利率风险管理的研究还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探讨利率风险管理的文献尚处于观念的传播等初步探索阶段。尽管对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有了一定的研究,许多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形成了一定的共识。不过,仍然存在一些尚待深入研究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需要深入探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对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和品种数量结构的影响。利率市场化伴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与此同时,利率品种结构也应逐步完善。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也会影响利率的风险结构,随着市场逐步完善,将会对风险价值、对风险产品的交易产生影响,影响风险的价格,目前有关研究还比较欠缺。因为市场是否完备,可能会影响到套利机会,引起产品价格连续变化或者是跳跃变化。而市场是否完备,就是指利率的品种是否齐全,交易数量是否足够大,有代表性,能真正表现出整个市场的看法和意见。
第二,政策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包括利率的期限结构、风险结构和数量结构)的理论研究、实证分析还比较缺乏。
第三,还需深入探讨利率市场化的步骤、快慢、节奏的不同对利率及其风险的影响。
第四,对于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国家,商业银行的产权改革相对滞后,银行具有严重的预算软约束问题;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银行所有权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对其利率风险管理行为带来不同的影响,需要仔细探讨。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们先回顾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通过探讨其推进阶段及其特点,对利率市场化未来改革的路径和速度进行探索。这是我们要研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大背景。这构成了本书的第三章。而要对利率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对利率的期限结构的深入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利率的期限结构是资产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也是利率风险管理研究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在第四章对利率期限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活动中,除了利率变化带来的风险外,还有其他的各种风险,这些风险和利率风险是相互作用的。因此,在利率的期限结构的研究的基础上,对利率的风险结构进行研究,是对风险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我们在第五章对利率风险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中国的实际进行了实证检验。这两章都是要进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必要准备。从第六章开始,我们利用第四章和第五章得到的关于利率结构的信息,探讨了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在第六章中,考察了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风险管理问题。在第七章中,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问题放在中国利率市场化逐步推进的环境中来考察,考察了银行的投融资行为所受到的影响。由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待建立,利用利率衍生品来管理商业银行的风险,时机尚未成熟。本书尝试利用价差期权的思想来看待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问题。这构成了第八章。最后,在第九章对全书的研究作了简单总结,并指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